黃亞洲
大運河從隋煬帝的洛陽出發(fā),向北撞進了北京,向南撞到了杭州,至于撞進長篇小說,這在我是一時沒有想見的。
大運河撞進散文家柯平先生的歷史隨筆集《一個人的運河》,撞進詩人張國云先生的詩集《一條大河里的中國》,撞進我與黃玲女士主編的反映運河南端風情的散文詩集《風情拱墅》,都是可以想見的,但是以長篇小說的文學樣式直接描繪運河曾經(jīng)的風起云涌與驚心動魄,一舉動用三十萬字,這仍然令人感到驚訝。
手筆確是大了一些。
考慮到作家出自于山東濟寧,出版過描寫“天下第一家”生活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大孔府》,這就有點好理解了。
作家楊義堂先生有政府頭銜,他是濟寧市文物局的副局長。
濟寧處于大運河一千八百公里中的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我曾有一首短詩詠濟寧,名為《運河的肩膀》,詩如此寫:
如果這個比喻是成立的:大運河是一條扁擔,挑起了半個中國,那么,扁擔下那個承重的肩膀,就是山東濟寧。
請允許我把濟寧的某座樓頂,再比喻成“孔子觀川亭”,那么我往北看,是半根扁擔;我往南看,是扁擔的半根。
也請允許我,此刻,發(fā)出夫子式的感嘆。夫子言:逝者如斯夫!我想說:偉者如斯夫!
這液體的扁擔,這隋唐的“高鐵”,這兩千五百年不曾梗阻也不曾硬化的血管??!
至今,我仍聽見,河中此起彼伏的船笛,在擔負中國扁擔的嘰嘎嘰嘎的響聲;至今,中國還在自己開鑿的水路上行走,甚至可以斷言,這種行走的速度,與飛機,與“高鐵”,相差不多。
這一刻,我甚至生出了一種河督的心情。河督衙門,元明清歷朝都設在濟寧。現(xiàn)在,我就設想自己,是扛動運河的肩膀。我把我嚴厲的口諭,想象成肩膀上的硬繭。
請讓我斷言,我們的民族不僅能像夸父一樣逐日,在奔跑的同時,還能挑起自己,還敢以一條長達兩千八百公里的液體的扁擔,混淆南方與北方,混淆富庶與貧困,混淆無比的艱難與無比的幸福。
顯然,濟寧獨特的地理方位對于京杭大運河而言,是無法替代的。同時,濟寧對運河文化的重視、研究、弘揚、推廣,許多年來也都有目共睹。譬如,大運河沿線十七座城市就是于2004年在濟寧達成共識,決定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也很顯然,作者作為濟寧的政府官員,宣傳運河以及弘揚運河文化是他的本職,他責無旁貸。但是,決定動用長篇小說這樣的文學樣式,卻不是一個政府官員所能設想的。如此的決策,只能形成于作家的心靈。也就是說,這位官員究其文化學識與文化氣場來說,是一位真正的作家。
這位作家下筆之前,看來是很動了一番腦筋的。
他的取材,選的是明代永樂年間開通大運河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史實。一個農(nóng)民擔任“治河總師”,所設計的大汶河戴村壩和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奇跡般地解決了制約大運河的水源、如何越過“水脊”等一系列科工技術難題,這就一舉帶來了北京城明清兩代五百年的繁榮,也帶來了濟寧、聊城、淮安、揚州等一大批運河沿岸城市的興旺。
這樣的故事,除了可期待的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之外,必定有人物塑造的出眾與生動。而這正是我們所特別樂意看到的。
果然,我們接觸到了那些認死理的“治河總師”白英、鐵面無私的宋禮、經(jīng)驗主義十足的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心思歹毒卻滿口“阿彌陀佛”的道衍和尚、先飛黃騰達后東窗事發(fā)的顏開,這些人的音容笑貌都比較鮮明,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生動的文學典型人物。
寫的雖是大運河翻騰在明代的浪花,但在結(jié)結(jié)實實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難道感受不到這些浪花濺上岸來的飛沫嗎?
我們在楊先生的帶領下,認識了許多人,也認識了自己。
這樣的認識途徑,也是一條運河。
這一條文學的大運河不是隋煬帝開鑿的,是楊先生開鑿的。一個作家搬出他的生動而典型的人物,這正是作家基本的本職。我覺得,楊先生大膽地遠涉明代,完成了他的任務。
文學描摹的細微,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宮廷生活的奢華、秦淮河邊的濃艷、民間祭祀的風俗、市井小民的勢利,作者都有細致的刻畫。他描摹專事禮樂教化的禮部,竟也寫了那里畜養(yǎng)的大量妓女,筆觸銳利而精細。六科給事中想利用大明刑律暗害宋禮,白英卻用洪武年間敲鑼打鼓綁縛貪官進京的先例懲治了真正的貪官,這些極其生活化的情狀,都是明代初年才能有的特色,作者沒有忘記對此精心地提煉與呈現(xiàn)。
倒是希望日后的熒屏上,也能重現(xiàn)這個故事。這個故事的曲折性或許已經(jīng)可以保證收視率。但這需要努力。這樣的努力需要牽涉很多方面。
還是先讀讀這個文本吧。讓作者先帶我們上船,繞過民國與大清,直航明代。你會覺得,永樂年間的運河水花,如今聽起來,還是那么清晰與新鮮。
而且,還很有些深刻。
(本文照片由楊義堂提供)
[鏈接]
楊義堂的長篇歷史小說《大運河》選取明代永樂年間開通大運河的一段歷史而創(chuàng)作,非常有特點:
一是故事情節(jié)曲折,牽動人心。工部尚書宋禮頂著朝廷內(nèi)外的種種壓力,堅持治河,并尋訪到民間治河能人白英。他們經(jīng)歷了山洪、饑餓、瘟疫、冤獄以及群眾拒絕搬遷等重重困難,最后才實現(xiàn)成功。在運河兒女身上也發(fā)生了一系列愛情故事,凄美動人,蕩氣回腸。
二是人物形象鮮明,躍然紙上。白英是個農(nóng)民,散淡,不喜功名利祿,愛喝幾口小酒,愛講民間故事,認死理。宋禮幾次登門拜訪后,他答應出山,擔任治河總師。宋禮性格耿直,鐵面無私,財不妄費,役不妄興,受到各種打擊和陷害,始終不渝。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年輕氣盛,一心想有所作為,遇事想當然,后來成為白英治河的好幫手。道衍和尚反對治河,心思歹毒,卻張口閉口“阿彌陀佛”。其他即使是寥寥數(shù)語的人物,也都極具特點,有的讓人切齒痛恨,有的讓人忍俊不禁,都讓人過目難忘。
三是生活描寫細致,時代感強。宮廷生活的奢華,官場斗爭的險惡,秦淮河邊的濃艷,山野鄉(xiāng)村的窮困,市井小民的勢利,都刻畫得細致入微。至于那些富裕人家妻妾成群的空虛生活、坊間水滸葉子牌的諸多打法、民間祭祀河神的風俗、官員利用火耗折色集聚錢財?shù)拈T道等等,都一一娓娓道來,讓人感受明代初年才有的生活。
四是主題開掘深刻,發(fā)人深省。運河河神是什么,誰也說不清。白英、宋禮、潘叔正、陳瑄等人全心全意治河,給百姓帶來了福祉,他們死后,百姓們?yōu)槠浣藦R宇,歲時祭拜,成為大運河的保護神。從這一點上來說,《大運河》這部書,既是一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獻禮之作,也是一部當前傳播運河文化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