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鋼
一
對奈保爾的作品崇仰已久,多年之前就陸續(xù)閱讀過他的一些原版小說。我對他的敢說敢寫和細致獨到的觀察、深入內(nèi)心的文筆,尤其是全球視野和國際關注的目光,印象深刻。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走向世界以來,在自己讀過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認為馬爾克斯的排第一,奈保爾的排第二。得知奈保爾近日將在杭州與榮獲過茅盾文學獎的浙江富陽籍小說家麥家交流對話,不由得內(nèi)心激動,決定要去現(xiàn)場聆聽。從書架上找出幾本英文原版書,想,如有機會請他簽名。
8月14日中午我便趕往杭州圖書館。排隊入場,選擇坐第一排。主席臺兩側大屏幕滾動播放奈保爾2001年出席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時的講話場景:鼓樂齊鳴;當時69歲的奈保爾步履矯健走上演講臺;他神采飛揚,興致盎然,講話風趣;妻子滿臉笑容;瑞典國王風度翩翩;眾人鼓掌,歡笑……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奈保爾的聲音。他年輕時在倫敦為英國廣播公司的加勒比地區(qū)廣播節(jié)目做過幾年主播。他說話的音質(zhì)聽上去果然不一般。
其間,大屏幕也播放了美國企鵝出版集團專門為麥家制作的一個短片。看過之后,不由得佩服“企鵝”這全球知名出版商的眼光和手法。我曾有些疑惑,雖然麥家得過茅盾文學獎,但他與奈保爾生活在不同的社會之中,文學成就和知名度難以比擬,能對話嗎?短片里,麥家在談自己的小說,面色略顯凝重,聲音緩慢而不失抑揚頓挫,而且頗有自信。在某種程度上,麥家和他筆下的人物是中國人的一個縮影。短篇結尾,林木蔥蘢,寂寥無人,不知小橋兩端,哪邊是此岸,哪邊是彼岸。此時此地的播放,甚是適宜。
這個短片英文翻譯極見功夫。麥家的出版商顯然知道如何吸引西方讀者,如何讓他們暫時放下有來由的驕傲和無來由的成見。至少我有了重讀麥家的沖動,并對英文版的麥家作品有了很大好奇,同時也有些感慨:那些已經(jīng)有成就的中國文學者,需要這樣的短片,需要這樣的英語翻譯,從而明白地告訴世界,自己寫出了怎樣的中國、怎樣的中國人。
二
前擁后簇著一輛輪椅,奈保爾上臺,微笑,是舊時照片上那個模樣,但再過幾天他就年滿82歲了。奈保爾與妻子并肩而坐。他們后面的是兩位女翻譯。一為金發(fā)老外,負責將所有的中文翻譯給奈保爾夫婦聽。另外一位是中國女孩,負責將奈保爾夫婦的講話翻譯給大家聽。有賴于她們的幫助,對話比較順利。
主持人首先問:您在麥家位于西溪濕地的工作室里用餐后對中餐感覺如何,在游覽西溪后對中國江南的光色水色印象如何。輪椅顯得格外扎眼。奈保爾老了,并且很可能不遠萬里來中國后體力欠佳,但仍能比較地清晰表達。他說自己年紀大了,此次中國之行主要是看,而不是說。此后,多由奈保爾夫人納迪拉接掌麥克風。
主持人問了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請您談談自己的“無根”和“有根”。這大約是指奈保爾作為出身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這個島國的印度后裔,18歲去了英國,成人之后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英國作家的身份的。夫人納迪拉坦言這個問題有難度,需要思考一下。片刻之后她說,奈保爾是“有根”的,不存在“無根”的問題;他來自英國殖民地,說英語,用英語寫作,這就是他的根基所在;他和他的作品有世界意義,所以才得到世界讀者的認可。觀眾鼓掌。之后她說,她認為這是一個壞問題。這個表述當即得到奈保爾的認可。掌聲再次響起。我驚訝納迪拉對奈保爾的作品以及思維方式如此熟悉,說話如此有鋒芒。
讀者提問階段,有人問奈保爾會向讀者推薦先讀自己的哪些作品。納迪拉認為,奈保爾的每一本書都很優(yōu)秀,如果一定要推薦,她覺得年輕的讀者可以從早期輕松的頗具喜劇性的作品入手,然后由淺入深進入其他作品。她提到了《米格爾街》和《守夜人記事簿》等書。麥家說,他在12年前讀過《米格爾街》。我也讀過。讓我略感奇怪的是,奈保爾夫婦都沒有提《大河灣》,雖然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上海國際文化周之上海書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大河灣》中文版再版發(fā)行儀式站臺。
有一位讀者就《大河灣》里的一句話向奈保爾提問。奈保爾的回答很簡潔:所有的答案都在書中,在人物中。哦,自己的領悟很珍貴,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三
本次活動是知名的文瀾大講堂的專場活動。
在現(xiàn)場手臂林立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我看到了讀者的踴躍和他們對奈保爾的熟悉,也看到了杭州人對參與高層次文化交流的積極性。奈保爾夫人納迪拉每次回答問題后,不等翻譯說話,讀者往往立即有積極反響,現(xiàn)場效果比較好,由此判斷出席者中應該有不少懂英語的。
不知不覺中活動已進行一個多小時。相對于奈保爾在上海的5分鐘現(xiàn)場活動,杭州圖書館的對話內(nèi)容很充實。奈保爾在合影后退場,依然是前擁后簇。我沒能讓奈保爾簽名。奈保爾從我身邊經(jīng)過時,顯得疲憊,與臺上笑容滿面的形象判若兩人。工作人員說,他太累了,身體又不太好。我只好把書小心放回包里,轉(zhuǎn)身離開。
奈保爾的杭州之行可以說非常成功,因為他的訪問的更大意義是歷史性的,并且是面向未來的。
90年前的1924年,獲1913年諾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到杭州作交游;1955年,法國作家薩特訪問過杭州,他后于1964年被授予諾獎,但拒絕領??;2006年獲諾獎的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于2008年專程游覽西湖名勝,但沒有接受媒體采訪。奈保爾現(xiàn)在也來了。他看到了杭州,對杭州的自然風景和人文狀態(tài)有了直接的接觸和印象,這是世界文學界巨匠與浙江文化人的一次互動,是世界文化走進中國走進浙江的一次重要的文化活動。浙江的山水之清美、文化之淳美應該通過更多這樣的交流,讓世界看到并予以傳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