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古代的冬天來得特別早,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說“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舊歷八月塞外已經(jīng)是漫天飛雪了。古代的冬天雪也特“給力”,李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這樣的地方也禁不住大雪的肆虐。
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古人是怎樣御寒的呢?
官宦人家在冬天多是燒柴炭取暖,古代的皇宮里設有惜薪司,這個機構負責皇宮內的柴炭供應,主事的官員級別雖不高,但權力卻不小,甚至可以直接在御前奏事。柴炭這東西放在現(xiàn)在屬于不清潔能源,但在古代可是金貴東西,來之不易。人們都知道《賣炭翁》里那位賣炭的老人“伐薪燒炭南山中”,終日勞作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蛇@千余斤炭卻被宮廷里的人用“半匹紅綃一丈綾”強買回去,著實讓人唏噓不已。據(jù)說清代乾隆年間,宮內的木炭供應量是有標準的,不能濫用,即使皇帝的女兒每日也只能用三十斤炭取暖。有錢人家可以用烏黑發(fā)亮、燃燒持久的炭取暖,窮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稈取暖,還有人用牛糞取暖,牛糞雖然能燒著,但取暖的人必須忍受難聞的味道。古人中也有“環(huán)保主義者”,他們習慣同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熱量取暖。
古人在冬天御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于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chǎn)階級了。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晏子春秋》中記錄了“景公賜晏子狐白之裘,其資千金”。古代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御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于麻制品,限于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觀,恐怕連現(xiàn)在的麻袋片都趕不上。陶淵明在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里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這樣的衣服還有洞和補丁,真難以想象此種衣服怎樣御寒?
自古流傳下來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縮腳縮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搖腳擺手;九九八十一,老農田中犁?!痹瓉砉糯习傩盏亩觳缓眠^,只能從冬至那天開始,以九天作為一個單元,一九、二九地數(shù)著指頭,把冬天一天天地數(shù)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