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進
近期剛剛做過一份練習卷,其中的一道解析填空題在評講過程中,因為要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故要探詢學生的錯因,而一學生的回答是“沒注意到離心率”.一語驚醒我,沒有離心率,是否就不能表示呢?我意識到此填空題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對此,在課堂上展開了對此問題的探究,通過我的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完成就題解題的基礎上,通過對此題的引申、類比、逆向推理,使本節(jié)課產生最大的效益(雖然沒完成預設的課堂內容):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發(fā)散性的提高,使學生在解決一道題的基礎上收獲一串的知識和方法.以下是探索的過程:
說明 問題類比時,解法也可類比,但一些特殊問題要注意特殊性,自有較好的解法.
通過以上的探究,學生的思維已非?;钴S,此時我因勢利導,繼續(xù)引領學生前行,由對稱推出k1·k2為定值,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呢?實質是研究命題的逆命題.
我們知道高考題雖不直接取材于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來自課本或間接涉及課本例習題或改編自課本例習題或這些問題的結論的推廣,因此感知問題的發(fā)生、發(fā)散、發(fā)展過程,明晰問題的來龍去脈,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探求結論推廣的可能,提示問題的本質特征,對于我們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