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過《西地平線上》一課,課堂教學中有關《泰坦尼克號》音樂的細節(jié)處理,現(xiàn)在想來還是比較成功的。同時也感到,課堂教學需要應變機智,應變機智源于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
《西地平線上》是高建群描寫西部風情的散文,主要是描寫西地平線上的落日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現(xiàn)出的不同的景象。文章描寫第二次落日的情景時,兩次提到了《泰坦尼克號》的音樂,這一部分,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文章在寫三次落日之外為什么還要寫到《泰坦尼克號》音樂,兩次寫到《泰坦尼克號》音樂。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夢幻的死亡感覺”,而之后“突然掉下淚來”,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這兩個問題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課前設計好了具體環(huán)節(jié),細化到用幾個問題突破這個難點,先問什么,后問什么。由于沒有使用課件上課,又考慮到《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是名曲,大家應該熟悉,所以我并沒有準備音樂。
第一個班上課,討論到這一問題時,我說,文中兩次提到《泰坦尼克號》的音樂,相信大家一定看過電影并為其主題曲《我心永恒》所打動,哪位同學說說這首曲子給你的感受?教室里一下子靜了下來,并沒有出現(xiàn)平時踴躍發(fā)言的局面。我不甘心地問,這么有名的電影難道沒有一個人看過?這么有名的曲子難道沒有一個人聽過?終于有同學說,電影是看過的,曲子也聽過的,只是時間已經(jīng)隔得久了,所以記不起來,又有同學說,想倒是想得起來,只是也沒啥感覺,又有的說,感覺倒是有的,可是說不上來。面對這個出人意料的局面,正好分析完兩次日落的場景也快要下課了,我說,那下節(jié)課我們重溫這個曲子好不好?學生聽了很興奮。
緊接著在另一個平行班上課,有了上一課的經(jīng)驗,我在這個班沒有提這個音樂,而是把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先提上來補了缺。課后,我重新作了準備,打算下節(jié)課一開始就聽這個曲子。
在第一個班上課,由于有上一課的小插曲,同學們對聽音樂已是期待了一夜,所以順理成章地先放音樂。我也在教室后面聽,可是聽下來并沒有預期的那種蕩人心魄的感覺,與看電影時聽這音樂的感覺大不一樣。我想,我不是學音樂的,可能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強,學生的生活積累更少,對音樂的理解力可能還不如我,更主要的是,音樂在教室這個情境中放,少了一種氛圍,可能不能收到預期效果。果然,聽完曲子后,同學們七嘴八舌,有的說覺得比較抒情,有的說比較舒緩,只有一個同學說比較悲傷,我緊接著問,你聽得出悲傷嗎?哪里聽得出來?對這個追問,學生也說不上來。怎么辦?我隨機應變說,同學們有沒有覺得,我們在教室這個環(huán)境中聽這段音樂,與在看電影時聽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們現(xiàn)在是在教室,不是在看電影那個特定的情境下聽的。我們現(xiàn)在聯(lián)系電影情節(jié),試想像電影中男女主人公在船頭的經(jīng)典鏡頭來回味剛才的音樂,是不是感覺有所不同呢?好多同學在下面點頭表示同意。我繼續(xù)說,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在生死抉擇的關頭,在已經(jīng)上了救生船,已經(jīng)獲取了生的機會后,為了愛,毅然返回船上,這是怎樣的生死抉擇!我們也不會忘記寒星閃爍的夜幕下,杰克讓愛人坐在唯一的木板上,而自己呆在冰冷的水中,一面還鼓勵愛人要活下去。我們想象這樣幾個場景:冰冷的水面一片死寂,杰克已經(jīng)死去了,但他們的手還緊緊地握在一起;凍僵了的杰克靜靜地沉到水里,而這一刻異常寧靜,只有海水拍打浮木的聲音。這時再回放船頭經(jīng)典鏡頭,是不是更能感動人!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同樣是在教室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我們不聯(lián)系電影與特定場景,聽不出什么感覺,聯(lián)系了電影的情節(jié),想象了特定的畫面,把音樂放到特殊情境中去理解,感受的確是不一樣,我們從音樂中也許也能聽到死亡的氣息,但它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這樣的死亡所具有的莊嚴,它不僅僅是悲,更是一種壯!我們會覺得這音樂具有蕩人心魄的力量!可見情境對音樂的理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F(xiàn)在我們來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聽到這個音樂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樣的音樂,在同一地點,在相隔不久的時間聽到,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由于我說話時聲情并茂,同學們很快被我的情緒感染,投入到文本研讀之中。
文本中作者之所以對相隔不久的同一音樂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并且認為第二次音樂響起得“適當其時”,就是因為不同的情境在起作用,有了這樣的鋪墊再回歸到文本,同學們很快自己解決那兩個問題。我相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有所領悟的,不僅是對文本有所悟,也對生與死的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
課堂教學中的這一細節(jié),讓我充分認識到,應變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課堂教學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很多時候并不能完全按照我們的教學預設進行,作為執(zhí)教者,要能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隨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諸方面的東西。在這一課中,應該說我備課也算得上是充分的,對學情也有所準備,但由于對學情估計不足,所以第一課上課時出了問題。在第二課時,當所放音樂沒有產(chǎn)生預期效果時,我的評點恰到好處,不僅幫助學生重拾了對音樂的理解,也讓學生認識到情境對于音樂感受的重要性,同時,順理成章地導入文本的解讀。
這一細節(jié)也讓我認識到,教學應變機智需要以扎實的教學功底作基礎。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尤其是做一名語文教師,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設想,如果不是對《泰坦尼克號》的情節(jié)有所了解,那么在音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我也不會有這樣恰到好處的點評,假如沒有一定的語言功底,沒有一定的演講能力,那么我的點評不會煽情,也不一定能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音樂的播放很有可能不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從而成為與課堂教學脫節(jié)的點綴。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讓我覺得,給學生一杯水,教師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湖水!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應變機智,教學機智的產(chǎn)生需要教師有扎實的教學功底,尤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zhì)。
(丁曉紅,張家港市沙洲中學,2156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