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患的原發(fā)癌并非肝癌,宋慶齡和孫中山結(jié)婚誓約書上的簽名是“宋慶琳”而非“宋慶齡”……近日,廣州中山紀念堂首次展出孫中山的病歷復印件、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jié)婚誓約書、孫中山北上用過的絨盔帽和手杖等珍貴文物,還原了很多人從未聽說過的歷史細節(jié)和真相。
病歷顯示原發(fā)癌非肝癌
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病勢加重,被送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進行手術(shù),被確診為肝癌。長期以來,很多書報資料都記錄孫中山死于肝癌,而此次展出的病歷顯示事情并非那么簡單。北京中山堂管理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孫書文說:“病歷清清楚楚地顯示,孫中山患的原發(fā)癌并非肝癌,而是膽囊癌和胰腺癌,后來轉(zhuǎn)移到肝臟”。
宋慶齡婚書簽名為“宋慶琳”
史料一直記載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jié)婚時間為“1915年10月25日”。此次展出的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jié)婚《誓約書》顯示,結(jié)婚日期為“10月26日”。這是為何?孫書文說,他們的結(jié)婚日期的確是10月25日,只因日本和中國一樣,都認為雙日吉利,所以在誓約書上寫作26日。
《誓約書》上宋慶齡的簽名為“宋慶琳”,莫非是筆誤?孫書文解釋道,宋慶齡的父親十分敬仰林肯,所以將3個女兒的名字最后一個字都定為“林”。而宋慶齡的母親則認為,“林”字不適合女孩子,就在“林”前加了個“王”旁,變成了“琳”。后來,宋慶齡又將“琳”字改為“齡”,因為她覺得南方人琳、齡不分?!妒募s書》上用“琳”代替“齡”字是因為“琳”字易寫,而且宋慶齡小時候的確叫過“宋慶琳”這個名字。
《誓約書》上孫中山和證婚人和田瑞都蓋了印章,而宋慶齡卻沒有。孫書文說,宋慶齡本人曾就這個問題做過解釋,她當時年紀很小,還沒有印章。
尊稱“國父”并非始于1940年
推翻帝制不久,全國時局動蕩,為鞏固新建立的共和制,孫中山先生不顧個人安危,1912年8月北上,第二次來到北京。孫中山與袁世凱在迎賓館或總統(tǒng)府共會談13次。為迅速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召開國民會議,孫中山于1924年抱病同各方人士商討國事,并不顧危險毅然進京。1925年3月12日在京逝世,在北京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歲月。
孫中山逝世后,有北京各界人士悼念國父的場景。不少文章說,尊孫中山先生為“國父”,是在國民黨中央1940年3月作出決議之后。而展出的圖片顯示,其實可以再前溯15年。各界民眾在社稷壇公祭孫中山先生,挽聯(lián)和花圈無數(shù),其中有挽聯(lián)就以“國父”尊稱中山先生,如“國父云亡,白叟黃童齊下淚;邦人多難,凄風慘雨浩傷情”。
兵變突圍中宋慶齡小產(chǎn)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六·一六”兵變。
宋慶齡為了孫中山的安全,執(zhí)意讓孫中山先走。她說:“中國沒有我宋慶齡可以,但是不能沒有孫中山,你快走!”
驚險突圍中,宋慶齡不幸小產(chǎn),終生未能添一兒半女。 摘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