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十念文研究

2014-04-29 12:44:08王三慶
敦煌研究 2014年3期

內(nèi)容摘要:有關十念之探討,除文洛鈞撰述的學位論文討論“十念往生”之可能、議題外,其他如溫宗堃、廖明活、陳劍煌等,都在討論凈土思想或有關高僧,晚近朱湘鈺撰述的《“十念往生”的意義與相關討論——以〈大正藏〉凈土三經(jīng)及其注疏為例》應是壓軸之作。然而以上研究止于凈土大師或三部經(jīng)典,有關十念在經(jīng)典上的不同意涵及不同的功能性問題從未被討論過。因此,本篇除了植基于已有的研究外,從敦煌文獻及古佚著作《五杉集》一書檢出十念諸文獻,并以《道藏》本《黃箓十念儀》等作為對照,說明十念文的使用場合及功能,同時也借此檢討唱導的意涵。

關鍵詞:十念;唱導;敦煌文獻

中圖分類號:G256.1G25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3-0132-10

A Study on the Ten-Recitation Texts

WANG Sanch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70101)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dissertation of Wen Luojun, which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ies of ten recitations for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other scholars like Wen Zongkun, Liao Minghuo and Chen Jianhuang also refer to the idea of ten recitations while discussing the pure land thoughts or great Buddhist masters. Among them, the article “The Significance of ‘Ten Recitations for Rebirth in Pure Land: Focusing on the three pure land sutra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in the Tripitaka” written by Zhu Xiangyu should be a masterpiece. However, the above mentioned research is all confined to the masters or three sutras of pure land. The different canonical sign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ten recitations”has never been discussed. Therefore,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en-recitation texts collected from Dunhuang documents and other sources with the Ten-Recitation Method for Taoist Ceremonies in the Collection of Taoist Scriptures, attempting to illustrate the use and functions of the ten-recitation texts and to review the signification of “preaching through chants and songs.”

Keywords: Ten recitation; Preaching through chants and songs; Dunhuang document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前言

有關“十念”一詞,佛教文獻每多出現(xiàn),且意涵各不相同。然而歷來學者對其深入探討者并不多見,除了文洛鈞撰述的《十念往生之研究》[1]碩士學位論文討論“十念往生”之可能、議題及實踐法門外,如溫宗堃[2]、廖明活[3-4]、陳劍煌[5]、陳揚炯[6]等都只在討論凈土思想或有關高僧,而朱湘鈺撰述的《“十念往生”的意義與相關討論——以〈大正藏〉凈土三經(jīng)及其注疏為例》則是晚近的壓軸之作[7]。然而以上諸研究或論述,其方向或結論固然頗為可取,可是關于十念在經(jīng)典上的不同意涵以及不同的功能性問題,從未被詳細討論。何況敦煌文獻及一些大家所未曾注意到的經(jīng)典,也有可以與十念互證或開發(fā)的領域。因此,本篇除了植基已有之研究外,希望拓寬大家的視野,確認十念文的使用場合及功能,同時也借此檢討唱導的內(nèi)涵問題。

二佛典有關十念的意涵

有關十念的意涵,根據(jù)漢譯佛典的翻譯時間,其傳入漢地應始于西晉時期,并有多種不同的意涵,今分述如下:

第一類所謂的十念是指“十念菩薩法”。根據(jù)聶道真所譯的《菩薩受齋經(jīng)》,經(jīng)文中提到的十念是佛告菩薩必須堅持念誦的十種佛名法,即念過去佛,念未來佛,念一切十方現(xiàn)在佛,念尸波羅蜜持戒,念禪波羅蜜,念漚惒拘舍羅,念般若波羅蜜,念禪三昧六萬菩薩在阿彌陀佛所,念過去、當來、今現(xiàn)和上阿阇梨[8]。

第二類所指稱的十念內(nèi)容在佛教經(jīng)典中居最多數(shù),這一系統(tǒng)使用的名詞大同小異,如與第一類經(jīng)典約同時翻譯的《光贊經(jīng)》,其所謂的十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圣眾、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等[9],顯然與上一系統(tǒng)不同的參念內(nèi)容,除了念佛、念戒等小部分稍有含攝外,存有很大的差異。其實,無羅叉奉詔翻譯的《放光般若經(jīng)》所指的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滅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等[9]25,也與《光贊經(jīng)》比較接近,亦可以列入本系統(tǒng)中。至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所譯的《增一阿含經(jīng)》曾經(jīng)兩次提到十念,以及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所譯的《解脫道論》,三者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仍然屬于本系統(tǒng)內(nèi),如果將其列表比較,便可一窺其間的異同(表1)。

本系統(tǒng)表列之后,大同小異,其間差異主要在于一小部分的名稱以及次序的先后,然而名稱縱使不同,所指稱的內(nèi)容還是一樣,這和前后的第一、第三兩類有所不同。

第三類是菩薩思惟十念。根據(jù)鳩摩羅什自己翻譯的經(jīng)典,即存列兩種不同內(nèi)容的十念,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提到的十念 [9]255除與前述的第二類說法相同外,在翻譯天親菩薩造的《發(fā)菩提心經(jīng)論》中,還提到另外一類菩薩思惟的十念內(nèi)容,凡有:一者念佛無量功德,二者念法不思議解脫,三者念僧清凈無染,四者念行大慈安立眾生,五者念行大悲拔濟眾苦,六者念正定聚勸樂修善,七者念邪定聚拔令反本,八者念諸餓鬼饑渴熱惱,九者念諸畜生長受眾苦,十者念諸地獄備受燒煮[10]。這一說法與佛典類書《法苑珠林》卷83引用的《大寶積經(jīng)》“第四精進”經(jīng)文相同,可是卻不見載記于今本,恐或編者之誤記,今當改正出于《發(fā)菩提心經(jīng)論》為是。又其十念中念佛、法、僧雖然相同,其他則無法勘定。

第四類是《華嚴經(jīng)探玄記》中所謂的初、顯十念??贾暗诎四畈蒯屩腥?,其“初對境明念”、“菩薩下顯念勝相”皆提及十念,并分別云:

初中有十:一念過去一生至多,二念過去一劫至多,三念一佛至無量,四念一佛授記至無量,五念一佛出世至無量,六念從一佛受經(jīng)至無量,十二部經(jīng)如別章。七念一會一時說法至無量,八念一法器根至無量,九念一所治煩惱乃至無量,十念一三昧乃至無量。

二顯念勝相十句:一妙念者妙過余人,二凈念者所記分明,三不濁念者不雜暗障,四遍凈念者于法悉明,五離塵念者于所念事不生貪染,六離種種塵念者不生余結,七離垢念者不計我能,八光曜念者廣照無極,九樂念者樂修不息,十無礙念者發(fā)意即知不待思量。[11]

無論如何,以上兩類十念都與上述各類內(nèi)容不相對應,更非以下凈土往生中的十念。

第五類即后來大家最常用往生凈土的十念。根據(jù)宋元嘉中畺良耶舍所譯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yè)故,應墮惡道,經(jīng)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fā)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12]

此一具足十念,稱名“南無阿彌陀佛”,不但得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且在其命終時,得見金蓮花,往生極樂凈土世界。趙宋以后的《龍舒增廣凈土文》卷3亦云: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xiàn),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凈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念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后請人念也。[13]

就此而言,十念意涵非一,然而直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能夠除罪往生佛國凈土之說者,乃隨著后來凈土發(fā)展所成的簡易法門,并以易知易行,最為稱便,直教人存于世,一口氣在,放下屠刀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即可立地成佛。

三敦煌文獻中有關十念的內(nèi)涵

有關敦煌文獻中時時用到“十念”一詞,并有標題“十念文”者,皆為齋會所用者為多,然而至今尚未有人提到,如俄Φ109《發(fā)愿文》云:

視眾生還同赤子,邪師邪教,永斷終行,轉正法輪,常親善友。又愿弟子及諸有情,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亦不惛沉,身心安樂,無諸痛惱,如入禪定。圣眾現(xiàn)前十念,成就隨佛本愿,得生西方彌陀佛國,彼國已得六神通,回十方一切世界,還能攝受苦惱,眾生一時作佛。至心歸命,敬禮常住三寶。

這段文字中十念的意涵已是彌漫著往生凈土思想,P.3216、P.2483虛擬名稱的《西方贊》,亦有“西方念佛盡能過,十念具足證阿羅?!逼渲阜Q還是沒有兩樣。至于根據(jù)S.4474整理成的《回向發(fā)愿范本》等,其中《西方贊文》一篇即云:

蓋聞大雄無上,演出西方,佛號彌陀,國名極樂,過千萬億剎土,別立凈都,廓落無邊,別立嚴事,無量壽佛,跏趺月宮。其首也,如五大須彌;其目也,如四大海水。周匝一國,盡布黃金;宛轉花都,加敷碎錦。佛居政殿,常說苦空;勢至觀音,樂聞坐側。八功德水,底布金沙;九品蓮花,池開見佛。臨終十念,得往彼中;金口談楊(揚),不可思議者矣。

在這之后還有《十念文》標題一目,其文字云:

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

作如來梵,嘆佛功德:

阿彌陀佛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沉青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量億,菩薩化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我今稱贊佛功德,回滋法界諸有情,臨終并愿往西方,其睹彌陀大悲主。

〈嘆壙〉

是以受形三界,若電影之難留;人之百齡,以(似)隙光而非久。是知生死之道,熟(孰)能免之?縱使紅顏千載,終歸〔世〕上之塵;財積丘山,會化黃泉之土。是日,欞車飐飐,送玉質于荒郊;素蓋翩翩,餞兇儀而亙道。至孝等對孤墳而躃踴,淚下數(shù)行;扣棺槨以號咷,心摧一寸。泉門永閉,再睹無期;地戶長關,更開何日。無以奉酬罔極,仗諸佛之威光,孝等止哀停悲,大眾為稱“十念”:

南無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遍;

南無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三遍;

南無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三遍;

南無大慈大悲地藏菩薩一遍。

向來稱揚十念功德,滋益亡靈,神生凈土。惟愿花臺花蓋,空里來迎;寶座金床,承空接引。摩尼殿上,聽說苦空;八解池中,蕩除無明之垢。觀音勢至,引到西方;彌勒尊前,分明聽說?,F(xiàn)存眷屬,福樂百年;過往亡靈,神生凈土。孝子等再拜奉辭,和南圣眾。(后缺)

這里的十念佛名并非直念“南無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遍,而是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各三遍,另有一遍地藏菩薩,總合稱為十念功德,這些佛菩薩猶如莫高窟各洞中常見的三尊佛像。

四《五杉集》十念文的內(nèi)涵

在同時期或稍晚的《五杉集》①,也有不同場合運用的四篇十念文,今分錄如下:

(一) 為病人十念文唱禮作梵同前,向下皆如此

蓋聞四大本空,死生有怖,悟無來去,識本圓明,能于壞滅之間了,能不壞滅之道者,其惟自在之致矣。

前件弟子生幻泡質,處閻浮提,身集苦因,性迷苦本,識風將散,善果斯崇。爰尋大覺之言,特示十念之力。經(jīng)云:若人臨命終時,稱阿彌陀佛名者,罪性消滅,即得往生安樂國土。虔依佛敕,稱彼佛名,耳聽心緣為清凈之本,此不易一念往生。焚香虔誠,高聲稱念:

第一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便隨佛號脫此界身,信受奉行安樂國土和歸命阿彌陀佛,事若寬慢即可施設此,唯及和佛,若疾甚即十念阿彌陀佛便得廣即愧,其生善也。

第二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金臺寶座空而來接引此身,往生凈土和歸命阿彌陀佛。此下皆如此和。

第三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觀音勢至引導而行,隨上善人游歷佛國。

第四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經(jīng)行寶地,游戲園林,大悟三空,不聞八苦。

第五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阿惟越智是不退心,證彼無生達無生忍。

第六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金沙瑩水,寶樹浮云,悟四總持,得六波羅蜜。

第七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遇無量壽,得無量光,自在優(yōu)游,光相齊等。

第八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親近智者同上善人,得遇如來,便聞授記。

第九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得不動智,成自在身,五分香燃,六度圓滿。

第十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唯愿還同諸佛,大化人天,以清凈身,演凈妙法。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唯愿觀音勢至本愿流行指授花臺今生凈土。

上來稱揚十念,資助病身,或是災危,立同冰解;藥如甘露,應病即除。若大限有期,無諸苦惱,一彈指頃,清凈果聞;一伸臂間,真妙境現(xiàn)。舍恩愛質,離蓋纏身,白玉臺中,往生有處,黃金地上,證悟無差。親上善人,悟無生忍;親姻眷屬,告善彌臻。過往先亡,同承妙利,飛空走陸,俱息輪回,一切冤憎,空闊無際。和南圣眾。

(二) 為亡人十念文

蓋聞夢幻何有,浮世不堅,其生也石火電光,其往也波澄水凈,而以輪回不止,蓋由恩愛別離,沉滯自迷,全為色聲香味觸。殊不知身蘊真性情本不生,既苦海以勞形力,如來而說教指西方安樂之國,佛號彌陀,報化一同,往生齊至。彼佛因中行,愿皆欲利生,令人臨利生,令人臨命終時,十稱佛號,觀音勢至言下,同來寶座金床,目前自現(xiàn),接引亡者,同升凈方。今則依我佛言,稱彼佛號,冀隨愿力,同生彼方,同運志誠,一心稱念。

第一,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十念一唯愿,并依前文廣略隨意。

上來稱揚十念,克葉真經(jīng),念念相應,如如齊覺,祥云五色,瑞霧千重,白玉為臺,黃金作座。目前無礙,自在而生,接引亡魂,往生極樂。胞胎不歷,蓮花化生,八功德水凈身,四無量花熏體,得不退轉,證凈妙身,眉間光明,十方普照。多生業(yè)障,此世愆尤,同彼太虛,廓無瑕翳。見存眷屬,同發(fā)信心,住佛影中,受佛照燭,先亡俱利,陰騭同休,齊達佛源。和南圣眾。

(三) 山所十念文

蓋聞虛假不堅之相,如水上浮萍;沉淪無了之源,乃心中業(yè)火。茍不識苦本,即固轉不休;儻了悟真心,即明徹無染。浮世愛別,隨心發(fā)生,既逐恩情,得無悲哽?

今則郁終大數(shù),式及無常;風燈滅影于身田,石火沉光于四大。素幕翻練,丹旐飄紅,悲哀于內(nèi)親外親,殞咽于若男若女。爰歸吉兆,是葬郊坰,儼四神八將之山,列一得二宜之地,青龍迥勢,朱雀奮身。制地下五星,契掌中八卦,長生大利之水,本奇旺相之崗,將閉玄宮,式陳十念。十念者,十稱佛號。按彼真經(jīng),可使之現(xiàn)升凈妙之天,禮慈悲之主。謹依科教,愿福幽冥,不昧良因,克享妙果。

第十念,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十稱十唯愿,并依前文。臨壙必難全用,應宜簡省。

上來稱揚十念,用薦亡魂,納此殊勛,往生凈土。七重行樹優(yōu)游,看解脫之花;三道寶階蹤跡,入菩提之路。諸上善人,同處凈佛國土,堪歸耳無!于八苦煎熬心了,于三空平等見存。眷屬處孝,履以康安,過往亡冤,沐勝緣而解脫。丘墳冢墓,滯魄孤魂,聞此佛聲,同升凈土。和南圣眾。

(四) 除靈十念文

蓋聞生死無邊,救濟有如來之法;禮制有限,遵行稟素王之風。祥除分中大之名,服飾有重輕之別。守之行也,君子所以克從;稟而順焉,孝道所以齊等。

于日,涕流雙臉,恨攢一心,情不忍于言,哀難盡于意。克遵典法,將啟靈筵,執(zhí)禮若存,漸見踈于遠日;稟義如在,長懷慕以畢生。既制度有程,乃遣除斯設,由是稟行真教,爰舉佛聲,聞之可以契真,言之可以隨愿,妙善難筭,往生有方。當愿不歷化城,便登寶所,入凈妙之界,了一真之源,只將苦受之身,便證菩提之果。謹按經(jīng)文,稱揚十念。

第一,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十稱唯愿,并依前文。

上來稱揚十念,式助魂靈,真性不移,往生有處。當愿云排五色,座儼千花,上士觀音,將楊柳而指路;大悲勢至,持寶印以證心。一彈指間,生安樂國。瓊樓珠網(wǎng),優(yōu)游沾般若之光;寶岸金沙,自在浴真常之水。生前苦惱,如冰釋于春天;夙世愆尤,比霜消于遲日。若男若女,盡孝道于此身,以親以踈,沐妙光于四體,菩提種茂,摩尼寶光,同樂真空。和南圣眾。

根據(jù)下卷中的序文曾經(jīng)談到其制述大意主要在于教訓門內(nèi)諸子,因為檀越請福,各有愿心;沙門應機,須合厥旨,不能有絲毫的參差或違禮,所以必須依照各種情況準備各式的應用文章。再者,從受五戒文、十念四般,以迄于道場齋疏并齋文等,并“通用莊嚴,文疏俱備”。換句話說,作者認為其莊嚴文字是可以通用的,但是疏齋文篇并陳則指后半部道場使用的部分,前半的五戒十念并不具備這兩部分。

在此,我們看到十念文的使用范圍擴大了,可用于病中的庶民百姓,只要他能誦稱十念佛力,身體便可痊愈;縱使大限到了,也能稱念佛名而往生凈土。至于命終時刻,十稱佛號,更能得到觀音、勢至接引到西方佛國。至于死者即將入壙的時刻,于墳墓處所稱念十一不等的佛號,不但可以用薦亡魂,而且也可以得到特殊的勛德而往生凈土佛國;生者更能獲得身體康安,過往的亡靈冤魂也因植基于此勝緣,得告解脫。其用之大,不可勝言。

因此,《五杉集》四篇十念文的用法已對經(jīng)文上的十念有所轉變和擴展,更與死前希望往生凈土的原來意義稍有區(qū)別,尤其重視死后的世界雖然相同,但是十念原來的意義是生者自念而往生凈土,一改為親朋好友或由僧人幫代替死者助念;這點改變已由原來自力的《佛說閻羅王受(授)記令四眾逆修生七齋功德往生凈土經(jīng)》,在改動部分散文而附上道明的寫真圖,以及藏川的韻文贊述后,一變成為他力救濟的《佛說閻羅王授記經(jīng)》或《十王經(jīng)》的演繹規(guī)則完全相同,都是在中國孝道思維主宰下不忍死者所做的轉變。再者,十念內(nèi)容都稱“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每一稱念則發(fā)一唯愿,十稱十唯愿,四篇全同,但是臨壙入土時勢必難以全用,可視臨場情況作適當?shù)恼{整。

其實,十念在晚唐時刻已經(jīng)成為三教必行的一個民俗細節(jié),根據(jù)儒家喪制,在大小祥喪期屆滿的除靈時刻,也需要念誦佛名,用助魂靈的真性不移,并能往生有處。直見佛教中的十念已經(jīng)如七七齋一般,融入中國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儀節(jié),以至于道教也有黃箓十念儀,而在P.2622張敖的《新集吉兇書儀》卷下“兇禮”談到入壙時節(jié)也說:

到墓,亦設幕屋,鋪氈席,席上安柩,北首。孝子居柩東,北首而哭,臨祭,祭文在后卷中。三獻訖,孝子再拜號踴,撫棺號殞,內(nèi)外俱哭,則令僧道四部眾十念訖,升柩入壙。

掌事升棺入壙,安置訖,即閉儀門。壙掩訖,于壇上設饌,祭后土。

可見儒家的喪葬儀節(jié)在臨將入壙時,也都有請或僧或道等四部眾助念十念一節(jié),然后才升柩入壙,成為三教當日需要共同實踐的儀式,也是中國迄今依然存在的喪葬民俗。

五十念文之與唱導

在S.4474《十念文》中,每多有“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以及“作如來梵,嘆佛功德”等禮懺文字,足見是在齋會禮懺活動中,請佛降臨道場,接受宴饗,見證功德,所以唱嘆佛名及敬禮的動作不斷。只是從事這些活動必有一位先導的法師引領大家?guī)映?。在《五杉集》的十念文中必須先行“焚香虔誠,高聲稱念”佛名,也時時可見“上來稱揚十念”、“和南圣眾”等念誦的用語。凡此,證明了這些用語絕非個人私下的獨語形式,而是在一位高僧大德的引領下,面對著群眾,熟練地進行十念的儀式。如果再參照同時代道教的十念儀式,更能明白當日兩教在普羅大眾間的白熱化競爭。如北8459《洞淵神祝齋儀十念》是一個虛擬的題目,整體文字的運作情況抄錄如下:

北8459(陽083)《洞淵三昧神咒齋十方懺念儀》:

明燈轉經(jīng),以求所愿,今有某郡縣鄉(xiāng)里男女,官王甲,年若干歲,戶口若干人,隨事云云。

臣等備忝治職,宣揚道法,不勝見甲丹赤之誠無二,專至理在可長,甲辭情苦切,為三昧神祝大齋燒香轉經(jīng),法師、道士、男女、真官,依法一日一夜,六時行道或有三日、七日,以求所愿。重請三洞神仙、三昧真仙、天仙飛仙,各十億萬人,乘風云龍虎之騎,一合來到臣等所奉甲家,以時通達了了,事竟各還。臣等身中案官復職,須臣等后召復出,奉行如故事。臣甲誠惶誠恐,稽首再拜。 聞

太清臣姓年月日于ㄙ郡縣鄉(xiāng)里建齋上啟:

臣等謹為甲家建齋轉經(jīng),行道燒香,作其福田。當令持此功德,歸流甲家男女大小平安,蒙道覆佑;病者除差,四大康強;籌筭增高,生死獲恩;所愿從心,升仙無為,與道合真。

臣等今為甲家建齋作福,燒香轉經(jīng),思神念道。愿以是功德,歸流甲家七世父母,生(升)天受樂,衣食自然,永安休泰。斷絕住訟,福佑生人;門族大小,壽命無窮;百病云消,百福響集。雖諸煩惱,出入動靜;常興福居,消邪滅魔;回兇為吉,轉禍成福。得道之后,升入無形,與道合真。

臣等今為甲家建齋行道,燒香轉經(jīng),三念上香。當令緣此功德,上拔亡者祖考,下解生人所犯。遷睹考炁,攘厭眾災,拔贖男女大小年命,祈請眾善之愿。神明護育乳哺如赤子,百姓萬民愛敬如父母。天下太和,國安民豐,帝主老壽,一切蒙恩。今故燒香,自圣尊至真之得。得道之后,升入無形,與道合真。

次歸命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十方同文。一人執(zhí)文讀,余人方方三拜。

臣等一心歸命無上玄老太上通玄洞淵神祝靈寶天尊,甲家以其事求建齋,直請臣等眾官到宅轉經(jīng)行道,以此功德,為甲家救生拔死之罪,免脫幽夜;天下安隱(穩(wěn)),人民興盛。令甲家大小蒙恩,所向隆利,萬愿從心。則荷太上無極之施,千僭萬罪乞原煞。

東方弗乎■,茍芒何青青。梵女游太空,八音拂玉京。

大乘起世表,十真虧紫庭。建福立名齋,長夜自開明。

政道法鼓動,百耶(邪)悉摧英。魔王來稽首,敢試斬其形。

苕苕東帝夫,九龍云興迎。善神來守戶,力士交萬靈。

家親乃得住,百鬼不相聽。相與和至跡,俱游紫風城。

南方炎帝君,八表予閻浮。飛軒駕兩輿,仙人十真游。

玄女乘霄(宵)唱,金光溫丹丘。今日建法輪,梵向(響)振九嵎。

天王敕魔兵,風舉雨自休?;位稳庖?,百邪深自幽。

若有干試者,力士斬其軀。魔天萬王子,煞鬼自來求。

興齋及大神,魍魎次次收。各各不相恕,大道炁正流。

西方辱(蓐)收神,號曰為勾尼。三光玄太虛,朗朗照四維。

八音三千二,魔邪炁自摧。今日建福田,然燈照空暉。

風止雨不終,斬妖束奸非。敢有干試鬼,縛送付天機。

行道除萬惡,功德甚巍巍。道士心精研,積善起死尸。

百邪歸一政(正),福報汝知誰。奉師遵大道,積善神自歸。

愚人不能學,智者常依依。不借財寶身,貴欲乘空飛。

北方慰丹日,號之為天玄。四運開無兆,乘空托玄軌。

今日建大齋,禁止百惡鬼。敢有干試者,徘徊住便死。

太上金口敕,玉皇道君旨。千妖自然伏,萬邪何足此。

今欲祝魔王,小鬼各各幽。若故不去者,天釘來下求。

送付三天曹,萬斬不得留。一一告下之,風雨無不休。

不從律令者,司官斬汝軀。

中央戊巳神,黃帝統(tǒng)四維。今日建大齋,萬黃不敢希。

風定不動條,云散三光暉。道德因此弘,至人大依依。

天女執(zhí)命魔,十絕煞邪非。功積勝玄都,福慶高巍巍。

財物五家分,作神福自歸。妖癢悉伏匿,罪惡孰告誰。

玄朗云中散,鳴鼓不自搥。敕魔一切妖,試者汝自衰。

太上金口訣,不從死怨誰。

東南巽之神,游馳天下河。九江振四海,五岳■女痾。

真人啟十方,建齋靜玄波。百邪不敢起,禁敕一切魔。

鬼若有妖癢,斬之付陀羅。三官伏不起,依如女青科。

西南川之母,伏神告天庭。建齋度七世,一切長夜明。

功積大報應,風止雨不行。束妖除萬邪,天人來下并。

四運改劫祚,道亦因此生。

西北干之父,號曰天地精。九炁合為一,五極會眾生。

今日建齋講,燃燈照玄星。三光曜陀羅,朗朗長夜明。

積功求升仙,我卻邪魔兵。一切斷風塵,干試束鬼形。

齋契乃千載,立功游鳳城。度死極風波,靜冒形欲令。

燃燈照三光,不得命風起。太上敕魔兵,悉命風雨止。

上方無極天,巍巍三光舒。今日建神福,燃燈照玄虛。

苕苕(茗茗)九合炁,偏偏見魔姑。乘空駕六龍,友人東帝夫。

魔王止風雨,太上告不虛。奉師尊妙經(jīng),自然食天廚。

大水彌劫運,道士浮天游。自然與俗異,水上如龍魚。

逍遙入紫室,徘徊歸太無。

下方無際運,冥冥劫修長。仰顧三天上,朗朗暉三光。

今日欲燃燈,十真禁魔王。靜風未令雨,道士游帝鄉(xiāng)。

玉女啟三明,六度勸上皇。今日集法師,神仙振(震)十方。

神咒步虛詠八首:

畢步虛誦

大道出虛無,玄朗照眾生。天下化愚人,神仙起云仙。若能拔八難,此道可長生。

玄理何寂寂,虛無何冥冥。太上坐玄室,玉女詠太清。主人慶無極,爾乃知道誠。

清天供太上,三五自來遵。飛仙游三界,真賢云中吟。圣人無不憘,孰能知此心。

正真太一化,天兆自然大。師子鳴大野,神鳳應節(jié)吟。神仙來稽首,爾乃知有玄。

三明暉時瑛,玄朗應物遷。虛無不自號,昨養(yǎng)入無間。若有善此理,何有不升仙。

虛無無常號,唯存至心形。天尊坐幽冥,道炁因此生。智士學名教,可詣太上庭。

天人抱珠葵,玉女暉三芝。神人群來待,飛仙啟皇基。太極諸玄子,非世所能思。

仙人壽萬劫,千歲若一椿。兆年謂今有,俗號焉足論。若是神仙骨,爾乃應此心。

畢三契誦

太上甚高玄,至理無遺縱。妙覺虛中唱,仙人詠空洞。目非黃林士,孰能知此功。

翼翼俳云士,茗茗諸天人??谠佒T秘訣,八龍登紫云。自非高士寶,孰能體此純。

至理超遐津,有存無不解。去近明三光,真人受范楷。仙人楫流丹,莫能稽首禮。

畢讖謝

臣等今為甲家建齋,燒香行道,興立福田,攘厭眾災,一日一夜,轉經(jīng)思神念道。愿持是功德,上延甲家七祖父母、國王長者、天下人民、一切眾生有形之類,并及甲家生死重罪惡過。先世以來,若有違師背道,不遵經(jīng)文,五(忤)逆不孝,煞害良善;或煞沙門羅漢、真人道士,或魚捕射擖屠釣,淫及親族;或壞亂善人,不懼圣人,莫大之罪,積舋山海。若先身今身所犯僭咎,乞匄讖悔原煞恕。唯垂哀愍,禍滅九陰,福生十方。

畢次十念

一念眾生悉令體道,深入妙門,口詠真言,行大慈悲,行心過度一切眾生。

二念眾生學問奉師,尊敬智者,常修道業(yè),恒無退轉,與道合同。

三念眾生去離三尸,專習仙術,上下翼翼,悉解道意,與仙合真。

四念眾生不犯諸惡,好樂道德,敬承師長,背愚向智,一土升仙。

五念眾生真政(正)清白,直心端賢,為人所法則,不虛不詐。

六念眾生心樂經(jīng)典,奉行師道,勸化愚冥,常為倡導,開誤誨進。

七念眾生悉勉(免)三涂,無地獄五苦,惡緣絕滅,為世若如法師,過度一切。

八念眾生以道自居,耶(邪)不干政(正),出入人間,魔事不興起。

九念眾生娛樂自然,不犯外色,專意政(正)行,居無為之道。

十念眾生大慈悲,世間如母愛子,思念危厄,齊之以命,服五色舍利,與道合真。

茗茗三天外,眇眇{1}甚靈。今日建大齋,燃燈照玄星??钟行★L塵,告神敕魔兵。

妙哉三洞文,神護九龍迎。建齋破慳心,得游紫鳳城,立功積(績)萬劫,邪魔敢不聽。

遼遼八音齊,十方太上京。三洞號專心,誘化度眾生。敕文以(已)訖竟,三禮坐聽經(jīng)。

香官使者左右龍虎騎,品香使者驛龍騎吏,當令甲家齋堂之中,自然生金液丹精,芝瑛百靈,眾真交會,生在此香大玉案之前。臣等學道,克獲神仙。甲家合門,無他天下,受恩十方,玉童玉女侍衛(wèi),香煙傳說。臣等所啟,徑御太上至真一皇帝機前。

次言功

臣等上啟太上虛無、洞淵上元、太一空洞、三天太真、高上玉皇、玄中真人、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天帝伺命、萬道圣君、廿四尊、天下仙士、十方真人、天仙地仙飛仙、五岳神仙、已得道大圣通玄,諸一切大人。臣等好樂真仙之道,志在空洞。而臣等生長不經(jīng)百典,沉淪下俗,不以骨賤,人常先身,有緣得奉清真宣揚之末。

臣等不勝見甲家男女,疾病官事,口舌在眾惡之中云云,隨事狀道。詣臣等求乞建齋,救生拔死,臣等備為主,輒依甲家辭狀,以某日時,建立太上洞玄洞淵神祝大齋明燈,轉經(jīng)行道,求乞恩愿。

即日事畢,竟前請所三洞:洞淵五萬真人,五帝臨官典齋主者,天仙地仙神仙、五岳飛仙,各十億萬人,品香仙士,一切真人,隨方次為言功,署職一切,案如天曹,科比甲家疾病者除差,增益功德。乞令甲家合門口數(shù)等,悉得過度九厄之中,憂忌解散,萬愿從心,咸蒙道恩。

臣等后學,未解真要,多有不合儀式,愿一切原煞所請,臣身中官將吏(后缺)

從上述的長篇引文可以看出其中文字又比《五杉集》更為繁復,只見高功帶領著建齋的甲家一齊參與整個活動,不但先有疏文,再續(xù)齋文,而且有禮懺的詳細動作與文字。從三天、三洞、十方諸神仙啟請,無論是十念的內(nèi)容,或者發(fā)出如“臣等不勝見甲家男女,疾病官事,口舌在眾惡之中云云,隨事狀道。詣臣等求乞建齋,救生拔死”,以及“疾病者除差,增益功德。乞令甲家合門口數(shù)等,悉得過度九厄之中,憂忌解散,萬愿從心,咸蒙道恩?!钡燃准沂┙S會的種種愿望,無非是以除病消災、解厄升仙等作為建齋轉經(jīng)十念的主要目的,并且不止于個人,還希望能夠擴展,孝及全家族中的人際網(wǎng)絡。所以,雖說和佛教的凈土十念不完全相同,但是整個道場的氣氛和法會的運作過程,乃都屬于唱導類型。其實宋以后,《道藏》洞玄部威儀類亦有《黃箓十念儀》[14],也是超度死者的儀式,除了也是按人各恭敬,宣告亡靈三皈依,志心敬禮念十方空界一切天君,奉為亡靈虔誠懺悔,稽首禮謝無上正真三寶等法式外,還有眾人唱和的聲明。

不過,這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唱導”一詞的意涵問題,原來經(jīng)過專家學者的研究,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孫楷第、關德棟、向達、澤田瑞穗、何勵、荒見泰史到汪娟諸位學者的分析中,已經(jīng)越發(fā)清楚和明白,然而卻也顯得治絲益棼,令人耳眩目惑,因為《高僧傳》唱導一科所論云:

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昔佛法初傳,于時齊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螂s序因緣,或傍引譬喻。其后廬山釋慧遠,道業(yè)貞華,風才秀發(fā)。每至齋集,輒自升高座,躬為導首。先明三世因果,卻辯一齋大意,后代傳受,遂成永則……夫唱導所貴,其事四焉:謂聲辯才博。非聲則無以警眾,非辯則無以適時,非才則言無可采,非博則語無依據(jù)。至若響韻鐘鼓,則四眾驚心,聲之為用也。辭吐俊發(fā),適會無差,辯之為用也。綺制雕華,文藻橫逸,才之為用也。商榷經(jīng)論,采撮書史,博之為用也。若能善茲四事,而適以人時。如為出家五眾,則須切語無常,苦陳懺悔。若為君王長者,則須兼引俗典,綺綜成辭。若為悠悠凡庶,則須指事造形,直談聞見。若為山民野處,則須近局言辭,陳斥罪目。凡此變態(tài),與事而興。可謂知時知眾,又能善說。[15]

這段文字對于唱導已經(jīng)說明齋集之時,從最初只唱佛名,然后延伸到說法,進而又雜序因緣,傍引譬喻,好讓座下聽眾能夠了解三世因果,或者申述辯明一齋大意,這樣的發(fā)展結果是使唱導的意涵不斷擴大。至于升上高座,主持這種集會的領導人物必須具備聲、辯、才、博等條件,既有先天條件又有后學修為的高僧大德,才足以擔當此一重責大任,使每次聚會完美無缺,達到最高的開導效益。再者,唱導師也要考慮齋會的時間以及座下聽眾的階級不同,隨時調整變態(tài)所講說的內(nèi)容,因事施用。

所以,凡是能夠知時知眾、又能善說、引領大家?guī)映?,都是著名的唱導人物。至于所謂“唱”,可與音聲有關,也可不必涉及樂理問題。只要能用富有變化的聲調念誦,并用井然有序的口才旁征博引見聞,皆可謂之“唱”。因此,“唱者”實閩南語之所謂“唱”,“chhiang3”音是也,至于其義則為高聲。

準此言之,凡是傳統(tǒng)文獻或敦煌寫卷中有關法會及念經(jīng)禮懺等活動的記載,從講經(jīng)到說唱俗講,只要有人引領帶動唱念佛名,或一人唱,眾人作和聲,并依儀式而進行者,無論有無音聲或平仄曲調等,都可視為唱導活動,而諸賢歷來所論述盡可收攝在此或狹或廣的范圍內(nèi),無所違逆。

參考文獻:

[1]文洛鈞. 十念往生之研究[D].新北: 輔仁大學,2002.

[2]溫宗堃. 《世親凈土論》與《曇鸞凈土論注》之比較研究[D].新北:華梵大學,2000.

[3]廖明活.凈影寺慧遠的凈土思想[J].中華佛學學報,1995,8: 345-371.

[4]廖明活.懷感的凈土思想[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5]陳劍煌. 曇鸞的空觀思想:以“十念相續(xù)”與“生而無生”為核心之探討[J].世界宗教學刊,2006,8:71-96.

[6]陳揚炯.道綽法師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7]朱湘鈺.“十念往生”的意義與相關討論:以《大正藏》凈土三經(jīng)及其注疏為例[J].(臺灣)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6,51:39-53.

[8]大正藏:第24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116.

[9]大正藏:第8冊[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5.

[10]大正藏:第32冊[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13.

[11]大正藏:第35冊[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235.

[12]大正藏:第12冊[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46.

[13]大正藏:第47冊[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260.

[14]道藏:第9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36-738.

[15]大正藏:第50冊[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417.

① 本書乃為古逸書,駒澤大學藏本,最早報導者乃樸鎔辰之《應之の〈五杉練若新學備用〉編纂とその佛教史的意義》一文,發(fā)表于《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09年)第57卷第2號,第51-57頁,其后續(xù)撰者則為山本孝子,先后發(fā)表《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卷中所收書儀文獻初探——以其與敦煌寫本書儀比較為中心》

(《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4期,第50-59頁。)及《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卷中における“十二月節(jié)令往還書樣”“四季揔敘”の位置付け——その製作年代と利用對象者を中心として》(《桃會論集——小南一郎先生古稀紀念論集》第六集,桃の會發(fā)行,2013年10月,第161-176頁。)筆者亦撰有《病釋應之與〈五杉練若新學備用集〉的相關研究》一文,已投稿,目前正撰寫專書論文,凡分類書、書儀、齋疏文三大部分全面論述。

{1} 根據(jù)文意,原卷此處應缺一字。

收稿日期:2014-03-24

作者簡介:王三慶(1949—),男,臺灣省高雄市人,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新宁县| 射洪县| 黄骅市| 延庆县| 沙田区| 镇巴县| 蚌埠市| 灵石县| 班玛县| 临湘市| 页游| 罗源县| 米泉市| 青田县| 荥阳市| 大竹县| 保亭| 安远县| 措美县| 炉霍县| 吉木萨尔县| 乌兰察布市| 榆树市| 鄂尔多斯市| 安吉县| 邢台市| 东方市| 曲阳县| 揭西县| 牙克石市| 历史| 德令哈市| 沁阳市| 甘泉县| 新余市| 天柱县| 满洲里市| 大安市| 义乌市| 介休市| 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