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2014-04-29 12:44:08方廣锠
敦煌研究 2014年3期

內(nèi)容摘要:筆者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進行近30年的調(diào)查、編目之后形成了基礎(chǔ)報告。本文用一系列翔實的數(shù)據(jù),從文物、文獻、文字三個方面對國圖敦煌遺書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反映了國圖敦煌遺書的現(xiàn)狀及其研究價值,最后指出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將為我國寫本學(xué)的創(chuàng)建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中國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寫本學(xué)

中圖分類號:G256.1;G254.3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3-0123-09

A CDunhuang Documents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FANG Guangch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5)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base report on the Dunhuang documents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cataloguing in the past 30 years. Reliable and detailed data, including cultural relics, documents, and written texts, i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 these Dunhuang documents and demonstrate their present condition and research value. It also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discovery of Dunhuang documents will provide a solid b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dicology (Manuscript Studies) in China.

Keywords: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Dunhuang document; Codicology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張之洞掌學(xué)部,奏請設(shè)立京師圖書館。9月9日,清政府準(zhǔn)奏,京師圖書館開始籌備。但未及開館,清朝便顛覆。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京師圖書館由教育部接管,繼續(xù)籌備。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在北京廣化寺正式開館。1928年6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名為北平。7月18日,京師圖書館奉大學(xué)院令改名為北平圖書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平改名為北京。北平圖書館移交文化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英文館名為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1998年12月12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改名為國家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家圖書館,英文館名不變。

從1910年清政府學(xué)部將押運進京的敦煌遺書交由中國國家圖書館①保存以來,國圖收藏敦煌遺書的歷史已跨入第二個百年。館方對敦煌遺書始終極為重視,將它們與《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并列,稱為“四大鎮(zhèn)館之寶”。但由于種種原因,以往外界對國圖收藏的敦煌遺書并不完全掌握,故曾有種種訛傳?,F(xiàn)國圖敦煌遺書的整理、出版工作已經(jīng)結(jié)束,《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以下簡稱《國圖總目錄》)初稿的編纂也已經(jīng)完成。本文擬對國圖所藏敦煌遺書做一個相對全面的介紹。

一數(shù)量

國圖敦煌遺書現(xiàn)行編號字頭為“北敦”,漢語拼音字頭為“BD”,意為“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關(guān)于該號的命名背景,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新舊編號對照卷》[1](以下簡稱《編號對照卷》)的序言中已予說明,此不贅述。到2012年6月國圖敦煌遺書的整理、出版工作結(jié)束為止,國圖敦煌特藏的編號截止到BD16579號。

“北敦”號雖編為BD16579號,其中存在若干空號。出現(xiàn)空號的原因有如下四種:

第一種,早期贈送、亡佚,現(xiàn)國圖敦煌特藏中已無此卷,但《國圖總目錄》仍在相應(yīng)編號中保留或考訂原卷的相關(guān)信息。此類共26號。

第二種,過渡號段,即編目時有意空缺??盏脑?,或為表示前后遺書屬于不同板塊,或為備用。由于這些編號實際沒有編入敦煌遺書,《國圖總目錄》亦不著錄。此類共27號。

第三種,某遺書可以與國圖其他敦煌遺書綴接,且已實際完成綴接,故原號位空缺,《國圖總目錄》予以說明。此類共7號。

第四種,編目時將某些遺書編號進行調(diào)整,故出現(xiàn)空號,《國圖總目錄》亦不著錄。此類共3號②。

上述第三種所述7號原卷尚在,僅因綴接而挪移位置,故國圖敦煌特藏實際空號為56號,實有編號為16523號。如果將第三種所述7號也不予計算,則國圖敦煌特藏目前系有實物的編號為16516號。

如《編號對照卷》的序言所介紹,“北敦”號的編號堅持遵循一件一號、一個主題文獻一號,兼顧國圖敦煌特藏的歷史,尊重現(xiàn)狀的三原則,故其編號有主編號、二級主編號、次生編號等三種形態(tài),以體現(xiàn)國圖敦煌遺書的文物性、文獻性。由此,在16516個主編號的基礎(chǔ)上,編成反映其文物性的編號17346號③,反映所抄主題文獻的編號19049號。

綜上所述,國圖敦煌特藏的號碼目前編到16579號;排除空號以后,實際系有遺書的編號為16516號。其中17346號體現(xiàn)其文物特征,可稱為文物號;19049號體現(xiàn)其文獻特征,可稱為文獻號。下文凡以遺書的文物特征為基礎(chǔ)進行敘述者,采用17346號這一數(shù)字。凡以遺書的文獻特征為基礎(chǔ)進行敘述者,采用19049號這個數(shù)字。

二從文物特征考察

(一)從寫卷長度考察

敦煌遺書長短不一,這固然與原卷所抄文獻的長短不同有關(guān),也與原卷殘破有關(guān)。上述17346號遺書中,有麻繩、雜物、殘渣、偽卷、野菊花等27號,未統(tǒng)計長度,今亦不納入統(tǒng)計基數(shù)。僅依據(jù)編目時對原卷測量的結(jié)果,將其余17319號遺書的長度匯總(見表1)。表格中所謂“15米以上”者,含15米;所謂“15米以下”者,不含15米。余可類推。

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來分析表1中的數(shù)據(jù):

1. 長卷與超長寫卷

一個寫卷由多張紙粘接而成。長度超過8米的寫卷,在敦煌遺書中所存不多,可稱為長卷。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此類長卷只有1032號,約占總數(shù)17319號的5.96%。在長卷中,長度超過20米以上的超長寫卷只有10號,約占總數(shù)17319號的0.06%。

現(xiàn)將這10號超長寫卷按照其長度羅列于下:

(1)BD03390號《大般涅槃經(jīng)義記》卷一,2419.5厘米。

(2)BD15240號《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卷三,2398.4厘米{1}。

(3)BD14043號《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2396.4厘米。

(4)BD01011號《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2301.5厘米。

(5)BD03272號《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卷上,2283厘米。

(6)BD03271號《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卷上,2270.7厘米。

(7)BD00968號《妙法蓮華經(jīng)玄贊》卷二,2088.2厘米。

(8)BD14093號《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卷下,2048.5厘米。

(9)BD14092號《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卷》卷下,2026.6厘米。

(10)BD06593號《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2008厘米。

2. 以1米為標(biāo)準(zhǔn)

除了少數(shù)特例,一般來說佛教經(jīng)卷{2}的長度均超過1米,亦即小于1米的寫經(jīng)絕大部分為殘卷。故試以1米為標(biāo)準(zhǔn)觀察國圖敦煌特藏。

長度1米以上的寫卷有7273號,約占總數(shù)17319號的41.99%。

長度1米以下的寫卷有10046號,約占總數(shù)17319號的58.01%。

上述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國圖敦煌特藏中小于1米的遺書幾達三分之二。

3. 碎片

實踐中我們把長度不足10厘米者稱為小碎片。如表1所示,國圖敦煌特藏共有小碎片2314號,約占總數(shù)17319號的13.36%。

上述長卷、超長寫卷、1米寫卷、小碎片各自的數(shù)量及其在國圖敦煌遺書中的比例,可以使我們對國圖敦煌遺書的長度及其不同長度遺書的比例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4. 以一紙為標(biāo)準(zhǔn)

敦煌遺書所用紙張,依照時代的不同而有差異,紙張長度也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各時代紙張的長度,除了特例,大體在某一個范圍內(nèi)浮動??傮w而言,敦煌遺書所用紙張的長度一般為一紙40多厘米到50多厘米。在實踐中,判斷某遺書是否一紙,主要觀察它的形態(tài)。本文為敘述方便起見,把50厘米作為一紙的標(biāo)準(zhǔn)長度,不足50厘米者稱為殘片,不足20厘米稱為小殘片,不足10厘米者稱為小碎片。根據(jù)表1可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不足50厘米的殘片、不足20厘米的小殘片、不足10厘米的小碎片合計8019號,約占總數(shù)17319號的46.30%,亦即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將近一半。

5. 國圖藏敦煌遺書統(tǒng)計總數(shù)

按照數(shù)據(jù)庫粗略統(tǒng)計,國圖藏敦煌遺書的基本數(shù)據(jù)如下:

合計總長度:約34550米(四舍五入到十位);

合計總行數(shù):約2014000行,其中正面1991000行,背面23000行(四舍五入到千位);

合計總字?jǐn)?shù):約38420000字(四舍五入到萬位);

合計總面積:約9060平方米(四舍五入到十位)。說明:所謂總長度指將諸號長度機械相加,此時未考慮不同遺書的高度。所謂總行數(shù)亦指將諸號正背面行數(shù)機械相加,未考慮有的行殘缺不全。所謂總字?jǐn)?shù)指行數(shù)乘以行字?jǐn)?shù),未考慮不足行的情況。所謂總面積乃以遺書長度乘以高度。如為殘片或小碎片,則以最大長度乘以最大高度,未考慮其形狀不規(guī)范。如此等等,上述數(shù)字均屬約數(shù),有誤差。且殘片、小碎片越多,誤差越大,故僅供參考。

現(xiàn)知全世界敦煌遺書共約59000號,國圖敦煌特藏的編號數(shù)量占總編號數(shù)量的28%。但如果按照總長度或總面積來計算,國圖敦煌特藏的總長度或總面積約占全世界敦煌遺書總量的40%。據(jù)統(tǒng)計,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總面積約為6200平方米,亦即就實際總面積而言,國圖所藏敦煌遺書比英國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多出將近一半。

通過上述考察可知國圖敦煌特藏的實際收藏量在世界各敦煌遺書收藏單位中占第一位。但從總體上看,國圖的收藏長卷較少,殘破較多。應(yīng)該說明,除了一些小收藏單位外,凡屬英、法、俄等大收藏單位,所藏敦煌遺書中殘卷居多,這是由敦煌遺書本身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

(二)從保存形態(tài)來考察

下面從形態(tài)是否保存完好來考察國圖敦煌特藏。

國圖敦煌特藏包括卷軸裝、縫繢裝、粘葉裝、梵夾裝、經(jīng)折裝等多種裝幀形態(tài),但除了卷軸裝之外,不存在保存完好的其他裝幀形態(tài)的遺書。故在此僅考察卷軸裝。

一件完好的卷軸裝,應(yīng)該保存自縹帶到尾軸的所有部件。國圖敦煌特藏中可以確認為卷軸裝者共15400多號,其中僅有7號基本符合上述條件:

(1) BD06825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157

卷軸裝,首全尾全,有護首,有殘洞及破裂,下邊殘缺。護首有竹質(zhì)天竿,殘留2厘米紫色縹帶。尾有原軸,兩端鑲嵌亞腰形軸頭,下軸頭可取下。有烏絲欄。

(2) BD14212號《大般涅槃經(jīng)(北本、宮本)》卷26

卷軸裝,首全尾全,有護首,有竹質(zhì)天竿,有淺黃色縹帶殘根。卷下部破裂殘損。尾有原軸,兩端涂紫紅色漆。有烏絲欄。

(3) BD15143號《大般涅槃經(jīng)(北本、宮本)》卷39

卷軸裝,首全尾全,經(jīng)黃打紙,有護首,有竹質(zhì)天竿,有紅色縹帶殘根,有燕尾。卷尾用香棒作原軸,長26.5厘米,直徑1.1厘米,已脫落,一端已殘,一端粘有殘紙。香棒軸上殘留金粉,香棒年代待考。有烏絲欄。

(4) BD15167號《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

卷軸裝,首全尾全,打紙,砑光上蠟。有護首,有竹質(zhì)天竿,有青蓮色縹帶,長25厘米。卷上下部分皆殘破。尾有原軸,兩端涂棕色漆。背有古代及現(xiàn)代裱補,古代裱補紙上有字。有烏絲欄。

(5) BD15323號《大般涅槃經(jīng)(北本)》卷3

卷軸裝,首全尾全,有護首,上部殘缺,有淺棕色殘縹帶,長13厘米。卷面有等距離殘洞,多水漬,各紙接縫處上下多有開裂。尾有原軸,兩端涂棕色漆。有烏絲欄。

(6) BD15383號1《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jīng)》

卷軸裝,首全尾全,有護首及拖尾,護首有竹質(zhì)天竿及彩色折疊縹帶,長45厘米。尾有原軸,兩端鑲蓮蓬形軸頭,已壞。

(7) BD15395號《諸星母陀羅尼經(jīng)》

卷軸裝,首全尾全,有護首,有竹質(zhì)天竿,有咖啡色縹帶殘根。尾有原軸,兩端涂咖啡色漆。正、背面均有現(xiàn)代裱補。有烏絲欄。

從上述資料可知,在上述7號遺書中,5號遺書的縹帶實際已經(jīng)殘斷,僅2號尚稱完好。雖則如此,上述5號總算還有殘縹帶保存,故視為保存完好的卷軸裝。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BD15143號卷尾用一根粗大的古代香棒作尾軸,據(jù)我目前所知,敦煌遺書中以古代線香作尾軸者僅有2號。這兩根香棒,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香料和佛教香棒的質(zhì)料、制作方式等,留下珍貴的研究數(shù)據(jù)。

由于有些敦煌遺書抄寫完成后并沒有安裝尾軸,就直接被人使用。因此,我們把標(biāo)準(zhǔn)放寬,亦即只要該遺書還保存護首(即使護首已經(jīng)殘破)、拖尾(亦即可以沒有尾軸),就算基本完好。按照這一新的標(biāo)準(zhǔn)統(tǒng)計,國圖敦煌特藏可算作基本完好的卷軸裝共有51號。

由此可知,從文物的角度考察,國圖敦煌特藏中保存完好或基本保存完好的卷軸裝遺書只有58號,占總數(shù)17319號的0.33%。

由于敦煌遺書大多殘破,且遺書畢竟是用來抄寫文獻的,所以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考察它的保存狀況,亦即將遺書本身的保存狀態(tài)(文物狀態(tài))與遺書上所抄文獻的保存情況(文獻狀態(tài))結(jié)合起來考察,以便盡量放寬尺度。只要該卷軸裝遺書首部所抄文獻保留首題,哪怕首題已經(jīng)僅僅殘剩一字,亦算作首部完好;只要遺書尾部所抄文獻經(jīng)文完好,哪怕沒有尾題,也算尾部完好{1}。按照這一標(biāo)準(zhǔn),統(tǒng)計得到國圖敦煌特藏中首全尾全的遺書共1337號,占全部遺書17319號的7.72%。

按照上述標(biāo)準(zhǔn),可以統(tǒng)計得到首部完好的遺書為1425號{2},占全部遺書17337號的8.23%。尾部完好的遺書為3605號{3},占全部遺書17337號的20.82%。我們可以看到,首殘尾全的遺書要大大超過首全尾殘的遺書,按照上述統(tǒng)計,出現(xiàn)首殘尾全或首全尾殘兩種情況的遺書,總計共有5030號,其中首全遺書的比例是28.33%,尾全遺書的比例是71.67%。這是由于卷軸裝的首部經(jīng)常打開、舒卷,比較容易被損壞。比較之下,尾部保存下來的幾率大大超過首部。

如前所述,敦煌遺書畢竟是古代敦煌佛教寺院的棄藏,故絕大多數(shù)遺書殘頭缺尾,程度不等地存在破損撕裂及各種污穢、霉變等現(xiàn)象。國圖敦煌特藏也不例外。17337號遺書中,2315號曾程度不等地經(jīng)過古代裱補,占總數(shù)的13.37%。證明這些遺書在長期流通中曾經(jīng)因殘破而修補,從而被反復(fù)利用。

(三)從書寫時代考察

從國圖敦煌特藏中有題記可考,并可知其確切年代的遺書來考察,可知國圖藏敦煌遺書的時代跨度為從東晉到北宋,大約為公元4世紀(jì)末到11世紀(jì)初。此處考察國圖敦煌特藏不同時代所寫的遺書占據(jù)總數(shù)的大致比例。需要說明三點:

第一,只有少數(shù)遺書的年代可由題記中紀(jì)年得知。絕大多數(shù)遺書并無紀(jì)年題記,其年代由我判定。

第二,一件遺書抄寫多個文獻者,有時文獻年代先后不一。此處將該遺書上抄寫年代最早的文獻作為該遺書的年代。

第三,上述17319號中,去掉未定年代的素紙、雜物、殘渣,并將偽卷、日本寫經(jīng)、宋元西夏非敦煌出土遺書、年代各異的殘片等各種遺書及文物排除在外,尚余17086號,作為以下統(tǒng)計的基數(shù)。

(1) 卷尾有紀(jì)年題記,或可以依據(jù)題記考定其確切年代者139號(見表2)。

(2) 無確切紀(jì)年,但有干支年,可知其大致年代者94號(見表3)。

(3) 無紀(jì)年題記,不能考定確切年代,但可大致判定年代者16853號(見表4)。

為統(tǒng)計方便,以下將“東晉十六國或南北朝”遺書歸入“東晉十六國”,其余類推。則17086號遺書的年代分布見表5。

比較上述表格,有幾個情況值得注意:

第一,東晉十六國與隋朝的遺書數(shù)量較少。究其原因,東晉十六國因為年代久遠,故保留下來的遺書稀少。由此,凡屬東晉十六國遺書,片紙只字,亦可珍貴。隋代因享祚較短,雖然隋代大興佛教,但保留下來的遺書依然有限。此外,隋代民間寫經(jīng)承南北朝寫經(jīng)余緒,與南北朝晚期寫經(jīng)的紙張、風(fēng)格極為相近。故有部分寫經(jīng)可能混雜在南北朝寫經(jīng)中,尚需進一步鑒別。

第二,南北朝一般計為170年,隋朝則為37年{1}。但現(xiàn)存南北朝遺書1333號,約占總數(shù)的7.8%。無論是絕對數(shù),還是相對數(shù),其數(shù)量均高于隋代。則南北朝佛教發(fā)展之興盛,值得我們充分注意。我曾經(jīng)著文指出,南北朝佛教體量之大是我們解釋南北朝佛教,乃至當(dāng)時政教關(guān)系的重要關(guān)注點。國圖敦煌特藏體現(xiàn)出南北朝佛教體量極大這一特點。

第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遺書,合計只占國圖敦煌特藏總數(shù)的8.37%。這說明隋朝以前遺書之稀少與珍貴,可作為今后敦煌遺書定級及評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之參考。

第四,唐代遺書總計6559號,占總數(shù)的38.39%,在敦煌遺書中保存最多。其次為吐蕃統(tǒng)治時期的遺書5223號,占總數(shù)的30.57%。再次是歸義軍時期的遺書3873號,占總數(shù)的22.67%。三者合計15655號,為總數(shù)的91.63%,占據(jù)國圖敦煌遺書的絕大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唐代與吐蕃時期,共計約230年的遺書占據(jù)總數(shù)的68.96%,平均每年廢棄的遺書占統(tǒng)計總數(shù)的0.30%;而藏經(jīng)洞封閉{2}之前的歸義軍時期,共約166年的遺書卻只占22.67%,平均每年廢棄的遺書占統(tǒng)計總數(shù)的0.14%。兩者相比,歸義軍時期遺書廢棄的速度不到唐代、吐蕃時期的二分之一。究其原因,就在于敦煌遺書乃寺院棄藏,故遠離封閉年代的遺書,因為長期使用,殘破較甚,廢棄的幾率為大;接近封閉年代的遺書,因為正在使用,進入藏經(jīng)洞的幾率反而要小。

第五,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雖然在全部遺書中,吐蕃時期的遺書達5223號,遠遠多于歸義軍時期的3873號,但在有確切紀(jì)年或干支紀(jì)年的遺書中,情況恰恰相反,吐蕃時期的遺書只有44號,歸義軍時期的遺書卻有130號。能否說這一數(shù)據(jù)否定了前面所說的敦煌遺書廢棄說呢?

考察這44號吐蕃時期的遺書,屬于佛教文獻者25號,屬于四部書文獻者1號,即《唐貞觀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條舉氏族奏》(擬),其余18號均為各類實用文書。而130號歸義軍時期遺書中,屬于佛教文獻者58號,屬于四部書文獻者4號,即《太公家教》、《開蒙要訓(xùn)》、《具注歷日》、《百行章》,其余68號均各類實用文書。應(yīng)該說,上述情況進一步證明了敦煌遺書“廢棄說”。限于篇幅,此處不展開論述。

當(dāng)然,這里必須強調(diào),上述分析的僅僅依據(jù)國圖敦煌特藏得出。國圖敦煌特藏僅是藏經(jīng)洞敦煌遺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上述結(jié)論僅屬初步分析,更加正確的結(jié)論需要在分析全部敦煌遺書以后做出。

(四)從裝幀形態(tài)考察

國圖敦煌特藏絕大多數(shù)遺書為卷軸裝。此外有梵夾裝69號、縫繢裝23號、經(jīng)折裝17號、粘葉裝46號。在粘葉裝中,有粘葉線裝,有粘葉加包背。此外,有混合裝,還有15號此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單葉綴邊裝。

國圖敦煌特藏為我們研究中國書籍史、中國書籍裝幀史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數(shù)據(jù)。

限于時間,上面對國圖敦煌特藏所蘊藏的文物信息的考察非常粗略,且掛一漏萬。比如紙張、天竿、經(jīng)名簽、尾軸、縹帶及其所用絲綢、繪畫、印刷品、裝潢技術(shù)等諸多內(nèi)容,本文均未涉及。不少問題,需要將來進行專題研究。

三從文獻特征考察

如前所述,國圖敦煌遺書共抄寫各類文獻19049號,文獻內(nèi)容非常豐富。為方便研究,特分為佛教文獻、道教文獻、儒教文獻、其他宗教文獻、公牘檔冊類、私檔文書類、非漢文文獻、雜類、待考等9大類(見表6)。有關(guān)分類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則、分類方案、具體擇別等問題,請參見拙作《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分類與解說》{1}。

(一)概要

從表6可知,佛教文獻占國圖敦煌遺書的絕大部分,其原因即在于敦煌遺書為佛教寺院棄藏。其他各類文獻由于各種原因流落到寺院,最終與廢棄的佛教文獻一并放進藏經(jīng)洞。

(二)佛教遺書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圖敦煌特藏中佛教典籍?dāng)?shù)量最多。如拙作《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分類與解說》所述,佛教遺書可以分為已經(jīng)收入當(dāng)時的大藏經(jīng)及未收入當(dāng)時的大藏經(jīng)等兩類。以主題文獻計算,國圖敦煌特藏共有佛教文獻16574號,占總數(shù)19049號的87.01%。其中被《開元大藏》所收的文獻12149號,占總數(shù)的63.78%;未為《開元大藏》所收的文獻4425號,占總數(shù)的23.23%。也就是說,國圖敦煌特藏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遺書為《開元大藏》所未收,其中包括歷代所譯未入藏經(jīng)、敦煌或西域所譯未入藏經(jīng)、別出本、各種經(jīng)律論疏、諸宗典籍,乃至各種史傳、法苑法集、禮懺贊頌、感應(yīng)興敬文獻,還有變文、講經(jīng)文、講因緣文等各種宣教通俗文書,各類疑偽經(jīng)、抄經(jīng),各類寺院經(jīng)濟文書、寺院史傳文書、寺院宗教活動文書、寺院佛典管理文書等等,這是敦煌遺書為中國佛教研究留下的寶貴財富。即使已入《開元大藏》的經(jīng)典,亦常有異卷、異本、異文,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三)道教遺書

國圖敦煌特藏中道教遺書數(shù)量不多,僅137號,但涉及《道藏》諸多部類,且有些為《道藏》所不收者。

(四)儒教遺書

儒教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其書籍按照“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敦煌遺書為佛教寺院的棄藏,故儒教典籍?dāng)?shù)量也不多。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圖敦煌特藏保存更少,僅210號。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其中頗有一些如《古文尚書傳》、《毛詩傳箋》、《對策》(擬)、《劉子》、《文選》、《辯亡論》、《李嶠雜詠》這樣的優(yōu)秀寫本,還有失傳已久的《魏氏春秋》、《逆刺占》、《失名類書》等著作。其中有一些敦煌當(dāng)?shù)厝俗珜懙脑娢?,如《張議潭撰宣宗皇帝挽歌五首》(擬)等,還有反映敦煌當(dāng)時生活的《酒令舞譜》(擬),均為珍貴的研究資料。

(五)其他宗教遺書

這里所謂的其他宗教包括景教、摩尼教與祆教。敦煌遺書中,此前僅發(fā)現(xiàn)景教、摩尼教的經(jīng)典,未曾發(fā)現(xiàn)祆教的經(jīng)典。

國圖敦煌特藏原知有未知名摩尼教殘經(jīng)一號,即BD00256號。此次又發(fā)現(xiàn)BD09401號亦為摩尼教經(jīng)典,為《開元釋教錄》曾經(jīng)著錄的《彌勒摩尼佛說開悟佛性經(jīng)》,實為可喜。

(六)公牘檔冊類

所謂“公牘檔冊類”,就是俗稱的“官文書”。國圖敦煌特藏發(fā)現(xiàn)141號。包括唐王朝典章文書、瀚海軍文書、沙州文書、敦煌縣文書、歸義軍文書等等。

(七)私檔文書類

所謂“私檔文書類”,就是俗稱的“私文書”。包括社司文書、各類借貸、納贈、契約、信函、祭文等等,共計290號。

(八)非漢文遺書

國圖敦煌特藏以漢文遺書為絕大部分,但也夾雜一些非漢文遺書,主要為藏文,也包括回鶻文、粟特文、梵文、于闐文等各種古代西域文字,共計616號。

雜項包括護首、經(jīng)帙、習(xí)字雜寫廢紙、素紙、麻繩軸頭等各類雜物,此不具列。

上面介紹的均為主題文獻。其實,除了主題文獻外,題記、印章、雜寫等諸多非主題文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信息。限于時間與篇幅,本文不再一一介紹。

就主題文獻而言,敦煌遺書中存在大量的異本、異卷,存在著對文獻的科分、句讀,存在著對文獻的修訂、補充,如此等等,都是我們研究古代敦煌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資料,研究者不可不察。

四從文字形態(tài)考察

敦煌遺書時代跨度約700年,故就文字而言,它體現(xiàn)了中國700年文字的演變。敦煌遺書包括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字體。各種字體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xiàn),即使同一個時代,不同人的書寫也使它們千姿百態(tài)。此外,敦煌遺書中還包括大量的古字、異體字、通假字、方音字、筆畫增減字、合體字、武周新字等等。研究者從敦煌遺書開拓研究,書法家從敦煌遺書中汲取營養(yǎng)。我相信,隨著筆者設(shè)計“敦煌字庫”的完成,敦煌遺書的文字研究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五從遺書真?zhèn)慰疾?/p>

國圖敦煌特藏中存在一些偽卷。所謂“偽卷”,指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之后,由于敦煌遺書聲名鵲起,現(xiàn)代人偽造的敦煌遺書,或者在真的敦煌遺書上偽造的題記。

在此次整理、編目中發(fā)現(xiàn)國圖敦煌特藏中偽卷如下:

(1) BD00337號《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中,通卷作偽。

(2) BD00721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通卷作偽。

(3) BD02437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通卷作偽。

(4) BD02482號《佛名經(jīng)(12卷本)》卷9,通卷作偽。

(5) BD03035號《妙法蓮華經(jīng)》卷7,通卷作偽。

(6) BD03580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原卷為唐寫本,7—8世紀(jì)。中夾現(xiàn)代偽卷8行。

(7) BD04024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通卷作偽。

(8) BD04120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原卷唐寫本,7—8世紀(jì)。第2紙為現(xiàn)代偽卷。

(9) BD04453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通卷作偽。

(10) BD04490號《妙法蓮華經(jīng)》卷1,通卷作偽。

(11) BD04574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原卷唐寫本,7—8世紀(jì)。第3紙為現(xiàn)代偽卷。

(12) BD14942號《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4,通卷作偽。

(13) BD15058號《太子須大拏經(jīng)》,真?zhèn)未肌?/p>

(14) BD15324號《妙法蓮華經(jīng)》卷6,通卷作偽。

(15) BD16538號,偽卷殘渣一包(擬)。

(16) BD16542號,偽卷殘渣一包(擬)。

上述從第1—11號,均為20世紀(jì)敦煌遺書入藏之后,陳垣《敦煌劫余錄》編纂之前,被人用“貍貓換太子”的方式,從國圖敦煌特藏偷走替換的[2]。其中8號是通卷偷換,3卷是從某卷中割走一紙或幾行。由于所用紙張為現(xiàn)代機器所造的紙,且用了種種作舊手段。故現(xiàn)在紙張氧化變脆,已無法打開。第15、16兩號則為上述偽卷殘爛的碎渣。

其余3號屬于國圖敦煌特藏的后續(xù)入藏部分。其中第12、14兩號,均為通卷作偽。BD15058號《太子須大拏經(jīng)》,紙張與字體不協(xié)調(diào),真?zhèn)紊行柽M一步考證。

除了上述偽卷以外,國圖敦煌特藏中還有一批偽造的題記。有關(guān)情況隨文注出,在此不一一說明。

統(tǒng)觀國圖敦煌特藏,固然有一些偽卷,但偽卷的比例很小。佛頭著糞,無損國圖敦煌特藏的價值,相反,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偽卷的資料。

六小結(jié)

上面介紹了國圖敦煌特藏數(shù)量、真?zhèn)?,并從文物、文獻、文字三個方面對國圖敦煌特藏做了簡單的介紹。與國圖敦煌特藏所蘊藏的深厚底蘊相比,上述介紹僅僅略述皮毛;且限于篇幅,有關(guān)介紹可謂掛一漏萬。百年來,敦煌遺書對中國中古史研究已經(jīng)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真正被利用起來的敦煌遺書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我相信,隨著敦煌遺書的全面刊布與整理,它的作用將進一步發(fā)揮出來。

文化主要依靠典籍傳承。造紙術(shù)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最早產(chǎn)生于西漢,自東漢起,紙張開始廣泛流傳。最遲至東漢,手寫的紙本典籍,亦即“寫本”開始出現(xiàn)。東漢、三國、西晉是寫本逐步取代縑帛、簡牘的時代。東晉以下,寫本已成書籍的主要載體。最遲至唐代,中國發(fā)明雕版印刷術(shù),刻本開始出現(xiàn)。五代宋初雕版大行,北宋成為刻本取代寫本的時代。南宋以下,書籍以刻本為主,寫本失去典籍主要載體的歷史地位。南宋以后,寫本雖存,功能已變。亦即從東漢到北宋,寫本的流通期約1100年;而從東晉到五代,寫本的盛行期約為700年。遺憾的是,在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之前,中國傳世的宋以前寫本極為稀見,且秘藏于宮掖或私家,學(xué)人難得一睹,亦無從研究。少數(shù)有幸摩挲古寫本的文人,亦因缺乏相關(guān)知識而難以準(zhǔn)確把握其特點。毛晉、錢謙益、羅振玉先后被假《金粟山大藏經(jīng)》欺騙[3];趙之謙、葉德輝以北宋《金粟山大藏經(jīng)》為唐人寫經(jīng)之標(biāo)本{1}[4]。在于說明其時中國之一流文人,亦缺乏必要的寫本知識。后人論古籍,言必稱“版本”,且唯以“宋版”為矜貴。寫本研究的缺失,起碼使700年學(xué)術(shù)文化之依托難明,更無人關(guān)注寫本對學(xué)者治學(xué)、學(xué)術(shù)沿革之影響。筆者以為,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為我國創(chuàng)建一門新的學(xué)問——寫本學(xu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一門學(xué)問的產(chǎn)生將對中國中古學(xué)術(shù)研究的進一步開拓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方廣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新舊編號對照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方廣锠.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敦00337號小考[J].文獻,2006(1):65-72.

[3]方廣锠.敦煌遺書鑒別三題[G]//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4]方廣锠.初創(chuàng)期的敦煌學(xué):以收藏題跋為中心[G]//草創(chuàng)期的敦煌學(xué).京都:知泉書館,2002.

{1} BD15240號《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卷三卷首與BD13607號卷尾可以綴接。BD13607號長86厘米。兩者綴接以后總長2484.4厘米,為國圖現(xiàn)存最長的卷子。

{2} 契約等世俗文書除外。

{1} 敦煌遺書有些文獻抄完以后,不抄寫尾題。

{2} 其中首全尾殘,590號;首全尾脫,725號;首全尾斷,148號。

{3} 其中首殘尾全,2655號;首脫尾全,798號;首斷尾全,209號。

{4} 含根據(jù)干支年推算者。

{1} 依據(jù)《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文物出版社,1994年8月。下同。

{2} 本文暫將藏經(jīng)洞封閉年代定為1014年。

{1} 方廣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分類與解說》,載《敦煌吐魯番研究》,即刊。

{1} 《初創(chuàng)期的敦煌學(xué)——以收藏題跋為中心》一文又載《行愿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又收入《方廣锠敦煌遺書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14-04-01

作者簡介:方廣锠(1948—),男,江蘇省揚州市人,上海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教授。

资阳市| 梨树县| 内江市| 西藏| 新兴县| 庐江县| 运城市| 普洱| 郎溪县| 纳雍县| 金湖县| 剑阁县| 潼关县| 鄂尔多斯市| 吉水县| 微博| 扎鲁特旗| 建德市| 南乐县| 江川县| 雅江县| 京山县| 于都县| 乾安县| 时尚| 华阴市| 平原县| 溧阳市| 英吉沙县| 宜川县| 三门县| 同德县| 金乡县| 镇江市| 正宁县| 屏山县| 南通市| 南漳县| 贵定县| 大英县|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