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斌
天命之年得王位
1714年8月,54歲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在濃霧彌漫中乘駁船來到英國,他此行的目的是繼承英國王位。喬治一世登上英國王位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大的奇跡”。
喬治從小在德國長大,在繼承英國王位前,他只在1680年于英國逗留過4個月,據說是為了向當時的安妮公主求婚,這個目的最后沒有達到,他于1682年娶了他的堂妹,他叔叔塞爾利公爵的私生女。
雖然在德國生活了50多年的喬治對英國潮濕的天氣沒有好感,但是英國王冠的巨大誘惑還是吸引他義無反顧地前往。1714年9月18日,喬治帶著他的情婦和兒子在英國的格林威治登陸。第二天,喬治在大約200輛馬車的英國紳士和貴族的簇擁下,繼承了英國王位。他的繼位創(chuàng)造了一個紀錄,他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年長的繼位者。
難以扮演的角色
喬治一世在繼位前曾對人說,他不喜歡英國的氣候,不喜歡英國的文化和習俗,也不喜歡英語。因此,他繼位后一直不肯學習英語,這使他成為諾曼征服以來第一個不會說英語的英國國王。而英國人大多也不會講德語,國王只得通過第三種語言——法語與他的臣下進行交談,需要喬治一世審閱的政府文件也必須翻譯成法語,這顯然給喬治一世與政府大臣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所以,喬治一世很少干預英國的議會事務,也很少參加政府的內閣會議,只是私下召見大臣,詢問和了解一些重要的和他感興趣的問題。英國的習俗和法律,對他來說是神秘的,他不了解而且也不想去了解。就像他的一位大臣所說:“他的觀念和情感,完全局限于其選侯國的狹窄范圍內,英國對他來說太大了?!眴讨我皇赖恼Z言障礙使他對內政不感興趣,也不愿參與,這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近代內閣制的發(fā)展。
英國政治中的內閣制是歷史的產物。早在中世紀的末期,協(xié)助君主進行管理并向君主提出建議的“國王大委員會”就產生了“樞密院”的雛形。1540年,樞密院正式成立。最初成員約20人,主要由國家官員和王室成員組成。到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樞密院成員越來越多,非常龐雜,活動不靈便。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工作,漸漸在樞密院內部形成一個小集團。到威廉和瑪麗統(tǒng)治時期,國王經常同樞密院中的這個小集團在一起開會,以征求他們對一些政治問題特別是外交問題的意見,這時的內閣成員減為9-16人,由當時在政府中掌權的大臣所操控。到安妮女王時,內閣制度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內閣會議的召開已有固定的日期,參加人員也逐漸固定為少數(shù)幾個高級大臣。直到1714年,內閣還不是一個正式的法定組織,內閣也沒有“首相”這一職位,內閣會議一般由國王主持。
喬治一世時期,由于喬治一世的特殊原因,“首相”開始出現(xiàn)在內閣會議中。喬治一世因為不了解英國的政治事務和習俗傳統(tǒng),加之不會英語,只能用法語或借助翻譯與大臣交流,頗為不便。最初幾年,他還能勉強參加內閣會議,自1718年起,他就不再出席會議,把問題完全交給一些重要大臣去討論、研究和解決。久而久之,喬治一世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這樣,在國王不出席會議的情況下,為了在討論時取得一致的意見并把意見集中起來通知國王,漸漸在內閣大臣中出現(xiàn)了一個主持討論的人。這個主持者成為內閣事實上的領袖——首相。英國內閣在第一任首相沃波爾主持下得到巨大的發(fā)展和完善。
喬治一世,一個不會說英語的英國國王,在不可思議的情形下也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影響。他的英語問題使他難以應對國王這一角色,不得不將國家事務交予大臣們組成的內閣來解決,內閣的權力得到極大的提高,最終在喬治一世時期基本形成,對英國的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
喬治一世一生對漢諾威充滿感情,日耳曼北方的平坦原野,雅致幽靜的鄉(xiāng)間別墅,對君主顯得溫馴順從的民眾,常常吸引喬治一世重返舊土。據記載,喬治一世在位期間曾7次返回漢諾威,每次歷時數(shù)月至半年不等。1727年6月,喬治一世按慣例去漢諾威避暑,途中突然中風,6月11日,喬治病死在奧斯納布呂克城。
(摘編自《環(huán)球人物》,有較大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