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那經(jīng)典的古詩,就如同中華民族的標識,鍛鑄華夏兒女的基因,一代又一代地流淌在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的文化符號。古詩作為一種體裁,已經(jīng)成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散見于教材的文本與練習之中,而且也成為了兒童文本學習的重要呈現(xiàn)方式。但面對當下多元文化影響的兒童,面對遠離古詩氛圍與古詩情境的兒童,面對“我的學習”等個體意識日益突顯的兒童,作為老師,筆者認為,在古詩的學習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朗讀與吟誦,關注理解與表達,更要關注兒童本身,關注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一、在鮮活的課例中,走近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出自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唐代詩人王之渙在詩中為我們描述了其登上鸛雀樓舉目遠眺,所見之景、所思之情、所悟之理,詩中之景壯闊而雄渾,詩中之情濃郁而深厚,詩中之理樸素而深刻。詩人在高度概括與充分提取之中,在簡約素描與深度凝眸之中,把萬里河山、生活哲理與人生哲思,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影響長遠。
作為一名二年級的學生會怎樣來學習這首獨步千古的《登鸛雀樓》呢?帶著一份好奇,也帶著這個目的,筆者走進了區(qū)里的一次視導活動,走進了二年級一位老師的課堂,也走近了自己很快確定的觀察對象——小偉同學。在整首古詩的學習中,小偉盡管很努力地去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也很是專注,但從那疑惑的眼神里、從那撅起的嘴巴中,筆者讀到了偶爾的力不從心,甚至有時還在迷糊——不知所以、手足無措。
鏡頭一:“哎,什么是節(jié)奏呢?”
當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孩子們范讀了一遍之后,有孩子非常清晰地從老師的朗讀之中聽出了一種韻律之美、節(jié)奏之美,于是老師就請大家畫一畫節(jié)奏,其實就是畫一畫古詩的停頓之處??纯次覀兊男ネ瑢W不斷地咂嘴,眼神中潛藏著那份無助,同時又寫滿困惑:“哎,什么是節(jié)奏呢?”加之有一位老師看似溫柔卻又目光炯炯地看著他,似乎更加地不自在。盡管老師強調(diào)的用“//”來畫,但這個孩子依然無所適從。
眼看快要結(jié)束了,筆者就在他書上第一句詩“白日依山盡”句中加了“//”,他豁然開朗,依葫畫瓢,很快完成,因為小偉憑著語感就知道——整首古詩的節(jié)奏都是一樣的??吹贸鰜?,小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古詩的學習也頓時顯得輕松了許多。他甚至還偷偷地斜瞄了筆者一眼,眉頭舒展了,眼神也有光彩了!
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在提出“畫一畫節(jié)奏”這一要求中,以板書的古詩為例,再在第一句詩上畫上“節(jié)奏”,這個孩子的學習應該會更加順暢一些、也會更加輕松一點,當然這樣的學習也會更加實在一些。孩子應該不會再疑惑:哎,什么是節(jié)奏呢?我該怎樣畫節(jié)奏呢?其實,不就是那短短的兩根斜線嗎?盡管其背后的意蘊很多也很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古詩時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就如上述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朗讀自行標識“//”。學生既然已經(jīng)能夠清晰而準確地朗讀古詩,那古詩的節(jié)奏就已經(jīng)明了。再說,畫“//”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輔助孩子們能夠更清晰地、更有韻律地去朗讀古詩、吟誦古詩嗎?畫“//”僅僅是個形式而已,完全不必讓我們的小偉們那么糾結(jié),那么煎熬!
何況,隨著年級的增加,孩子們所閱讀的古詩篇幅會越來越長,朗讀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如果不依靠良好的語感以及對古詩真正的理解,想要把古詩讀得有滋有味,那是很不容易的,絕不是一個個小小的“//”能夠解決的。古詩的節(jié)奏不是畫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
鏡頭二:“唉,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當老師在和同學們在一定范圍的討論之后,老師在投影中接二連三地出示了一些重點詞語的意思,如“白日: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盡:完”、“入海流:(黃河)最終流入大?!钡鹊?。
緊接著,老師讓孩子們說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小偉雖然在聚精會神地看,似乎也在凝神專注地聽,但他仍然不能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他只是在默默地看著,靜靜地聽著。讓他把這些孤伶伶的意思重新組合成一句完整的話,并以此來表達詩句的意思,對他來說顯然有點不知從何入手。
當老師讓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時,小偉終于在課堂上第一次得到釋放和舒展,盡管他和同桌之間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交流,盡管他說得支離破碎、斷斷續(xù)續(xù),但至少他擁有了表達的權(quán)力,擁有了表達的時空,更擁有了表達的聽眾,只可惜“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小偉始終沒有弄明白,也就談不上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奔毤毱肺哆@句話,話中除了強調(diào)古詩學習的重要性之外,還強調(diào)了一種重要的古詩學習方式——“熟讀”!因為讀著讀著,古詩中的韻律之美力透紙背;讀著讀著,古詩中的萬千姿勢躍然紙上;讀著讀著,古詩中的壯志豪情與人文關懷、生活哲思與人生哲理,定會呼之欲出、傾泄而下。既然如此,“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就顯得不那么迫切與重要了!
還有,古詩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特質(zhì),一定要說出其每句詩的意思,莫說對于一位二年級的兒童,就是對于一位成人而言,未必能夠說得很是周詳、很是完備,再加之那么多詞語解釋的束縛與綁架,結(jié)果即使是語言表達出色的孩子,也只能是簡單地把詞語意思加以連接,其生硬與枯澀,可想而知!為說而說,不僅無助于兒童對古詩的理解,而且破壞了古詩的意境與美感!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看一看、想一想小偉的困惑,就情有可原了!換一個師生交流的環(huán)境,我和小偉一起來到了閱覽室,再換一個師生交流的話題,會如何呢?
“小偉,你先把詩的前兩句讀給我聽聽,好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河流?!睌S地有聲?。】赡苄ピ趯W習之前就已經(jīng)會讀、會背了?!白x著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日、山、黃河!”“不錯??!再仔細看一看,怎樣的落日、群山和黃河呢?”“一輪鮮紅的落日、連綿起伏的群山和波濤洶涌的黃河!”“形容得不錯!那詩人站在哪里?。俊薄胞X雀樓上!”“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說說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嗎?”“讓我想一想!”“我登上了鸛雀樓,遠遠望去,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背后有一輪鮮紅的落日,(漸漸下沉)。再看看近處的黃河,正波濤洶涌地向大海流去?。ê脡延^啊?。薄澳隳馨炎约簞偛潘吹降木跋髮懺谶@兩句詩的旁邊嗎?”“好的!”我示意小偉坐下來慢慢寫……聽著那沙沙的聲音,我相信小偉一定已經(jīng)真正理解詩的意思了;看著小偉帶著語文書離開閱覽室的身影時,我更相信《登鸛雀樓》所描繪的畫面一定已經(jīng)深深地印記在他的腦海里、存在他心田上。
鏡頭三:“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詩?”
《登鸛雀樓》學完了,作為拓展的部分,老師又推薦了王之渙的《宴詞》和《送別》,并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朗讀。
王之渙的《宴詞》全詩為:“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倍端蛣e》全詩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雖同為王之渙的經(jīng)典之作,但這兩首詩的影響力卻遠不及《登鸛雀樓》,其遣詞用語的通俗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喻。當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小偉也在盡力地朗讀,但他的聲音里卻是蒼白一片,因為“畎”,他肯定不認識;“棹”(就是船)的意思,他肯定不理解;這兩首詩對他而言,只是個文字的堆砌與組合。同時,他的眼睛里沒有學習的光芒,因為這份離愁思緒,沒有生活的經(jīng)歷與閱歷,是絕不會有觸動的,寓愁于景,他肯定暫時也是不會知曉的。他的疑問和我一樣:“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離我們這么遙遠的詩?僅僅因為詩的作者是王之渙嗎?”
當下的古詩學習尾聲部分,“推薦相關的古詩”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保留曲目”,細細梳理,推薦同一位詩人的其他作品,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老師的選擇!但這樣的推薦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美中不足。因為除了詩仙、詩圣等有著大量經(jīng)典的流傳詩作之外,總有一些詩人真正耳熟能詳之作也許就一、兩首,譬如這位王之渙,在筆者查閱的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中,也只登錄了三首,除了《登鸛雀樓》之外,就是《涼州詞》、《晏詞》,《涼州詞》可能孩子們早已經(jīng)爛熟于胸,《晏詞》中散發(fā)的這種耐人玩味的“離愁別緒”離孩子們實在太遠,不是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因此這樣的推薦自然無法激起兒童的興趣。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沿著同一種古詩的風格來推薦。這樣推薦的視域要寬泛得多,能夠推薦、值得推薦的古詩也會廣泛得多。就如和這首《登鸛雀樓》風格差不多的,我們完全可以推薦《江上漁者》《蜂》《尋隱者不遇》《墨梅》《題西林壁》《江南春》《塞下曲》等等,這些古詩傳承久遠,朗朗上口,語言樸素,哲思深刻,影響深遠!
二、在立體的語文里,引領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語文的立體化和豐富性,是由其母語地位所決定的,不可更改,也不能動搖。因此,對于兒童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來說,“教材只是個例子”,老師本人對語文的理解、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習的建構(gòu),才是用好這個“例子”的關鍵之所在。
1.利用自身素養(yǎng)教古詩
課堂上孩子學習語文、學習古詩的方式、方法固然有許多,聽、說、讀、寫似乎亙古不變。這其中,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存在——語文教師本身。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就應該是語文。他用自己散發(fā)著濃濃語文味的示范與引領帶著孩子們學語文,孩子們應在語文老師的耳濡目染中學語文。不要小看你在黑板上輕輕畫下的“//”,也不要小看你在孩子面前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其實,給予兒童的是學習路徑,兒童獲得的是學習方法,提高的是其學習效率,錘煉的是其學習品質(zhì)。正因如此,我們會透過如下一些現(xiàn)象看到其深層的原因:一位朗讀字正腔圓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朗讀也定會是擲地有聲;一位幽默有趣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表達也會是妙語連珠;一位字跡雋秀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書寫也會是橫撇豎捺、字字講究;一位言語嚴謹?shù)睦蠋?,他所帶學生的口語表達也會是滴水不漏;一位妙筆生花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作文也會是下筆千言;……因為,語文老師全身所散發(fā)的語文味道、全身所表現(xiàn)的語文素養(yǎng),無論如何也不會遮擋住的?古詩學習不也如此嗎?當你用那一唱三嘆的朗讀來表現(xiàn)古詩時,當你用那古色古香的隸書來呈現(xiàn)古詩時,當你用那古典妙曼的旋律來演繹古詩時……作為一位語文老師,你不就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古詩嗎?
2.從畫面出發(fā)理解古詩
古語曰:“古詩,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樣的論斷是符合語文、尤其是古詩的特征的。古詩的意思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具體字、詞的意思了。再說,即使個別的字、詞的意思已經(jīng)清楚,能說成一句非常連貫、通順、準確、完整的話,那樣的學習又要經(jīng)歷一個過程。所有的古詩寫作是由詩人從所見、所想到所感、所悟,再到形成文字、化作古詩。因此,從古詩所勾勒的畫面出發(fā),充分運用插圖激發(fā)想象,說說透過詩句仿佛看到的畫面,說說透過詩句宛如置身的境界,這既是理解詩句的最佳路徑,也是孩子們表達的最佳路徑,更應是理解詩中字詞的最佳路徑。因為在豐富的畫面中,孕育著無窮無盡的文字,也孕育著兒童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無限可能!試問:有誰還記得小時候,所學的某一首古詩中具體字的意思?但古詩所勾勒的那幅畫面、那種場景,你一定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想起,來豐盈和深化你的感受與理解!因此,從畫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畫面,不僅是古詩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也是兒童學習古詩的規(guī)律,更應是老師古詩教學的規(guī)律!
3.拓展應有邊際
曾幾何時,語文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染缸,誰從中任意地蘸上一筆,似乎都可以畫出一道絢麗的彩虹。曾幾何時,語文又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籮筐,作為老師的我們,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其厚重的程度可見一斑!而“拓展”部分好似就是那道道彩虹與筐筐寶貝最佳的呈現(xiàn)方式。推薦作者的生平,推薦相關的成語,推薦其他的作品,推薦類似的文章等等,一應俱全,包羅萬象!我們語文,總不能為推薦而推薦、為拓展而拓展、為吟誦而吟誦,讀著對孩子而言那么陌生的古詩,孩子們除了讀一遍還有什么呢?什么也沒有!畢竟兒童的語文學習過程絕不是那拓展一點就可以鋪平的,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并不是那一點拓展可以形成的,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我們的學校學習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這一切都可以通過課外的途徑來實現(xiàn),比如網(wǎng)絡與視頻。因此,語文課堂的拓展,務必求適切、有邊際,黑板上的“語文角”,更應如此。在拓展的視域里,可以是關于文本語言的舉一反三,可以是文本中那么特別的言語形式,可以是關于作者的簡要介紹,可以是關于作品的精當概括,還可以是一類風格的古詩等等,當然我們也可以拓展一些童詩、童謠、兒歌、謎語等等。其實,拓展的邊際就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兒童之中!
語文學習應基于兒童的立場,給予兒童有尊嚴的語文及有內(nèi)涵的語文學習過程。關注并引領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其實就是關注常態(tài)的語文課堂,更是關注兒童真實的語文學習!
(張國寶,南京市力學小學,210024)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