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藝術對于服裝設計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從服裝史的演變中不難看出藝術思潮的痕跡。藝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和服裝攜手并進,藝術讓服裝品牌升華,而時尚的終極目標就是藝術。
服裝藝術時尚 商業(yè)化服裝設計的藝術風格體現(xiàn)在服飾作品的諸要素中,即表現(xiàn)為主題選擇的獨特性,色彩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獨到,材料的選擇運用的獨有,塑造形象的方式、對藝術語言的駕馭等的獨創(chuàng)性。服裝的設計生產過程,也就是設計師和生產者對潛在的著裝者(消費者)進行藝術表達和尋求審美認同的過程,而著裝者(消費者)也正是通過服飾的選擇達到與設計師在風格樣式、審美情趣以及德行品格上的默契與溝通。服裝藝術風格的本質在于,既是設計師對穿用者獨特而鮮明的表現(xiàn)結果,也是穿用者對服飾藝術品進行正確的欣賞、體會、品味的結果,這也從某種更深刻的意義上揭示了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本質特征之一——現(xiàn)實世界與審美客體的同一性與無限豐富性的統(tǒng)一。真正具有獨創(chuàng)風格的服飾藝術品能夠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設計師個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等與穿用者在情趣、智慧上發(fā)生交流,在文化上可能延伸。
一、服裝設計藝術風格的審美內涵分析
服裝作為藝術的審美功能和社會功能,服裝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成為每個人審美素質的來源和發(fā)展點,而審美素質又以其長期性、潛在性等特點影響發(fā)展著服裝藝術。服裝藝術與審美素質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借助于服裝,人們不僅僅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生理性身體”,而且看作是“交往性身體”,而這種交往過程中,身體本身成為一種表達某種意義的審美載體,在載體之上的服裝選擇和著裝方式就成了人們的服裝文化審美活動。
服裝作為一種藝術,其功能不僅僅在于遮體和保暖,而更多在于道德、審美、認同和表現(xiàn)。所謂道德功能,指的是服飾具有“遮羞”功能。隨著文明化的演進和性禁忌的形成,人的性器官、乃至人體的其他部分,成為引起羞恥感的東西,從而成為視覺上的社會禁忌,需要借助服裝來遮蔽。所謂審美功能,說明服飾不但要對引起羞恥感的部位進行遮掩,而且要對身體進行美化,使之在視覺上取悅于人。服飾的認同功能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通過共同的服飾符號,體現(xiàn)我們對特定的部落、氏族、團體、階層、職業(yè)角色、民族或社會的認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歸屬。這一類的認同體現(xiàn)的是個人與某個社會群體的一致和相同,因而可以叫做社會認同。另一方面,人們也通過服裝體現(xiàn)自己與其他成員的不同,表現(xiàn)自己的獨特個性特征。
二、服裝與藝術互生好感
服裝設計并不是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某一件衣服,而是一種過程,一種被創(chuàng)作的結局。設計師多年的知識全部溶解在這個創(chuàng)造中,因此使得設計后的衣服有了“精神”和“魅力”,好的設計為服飾增添了附加值。
我們容易把時尚潮流看作是外在的,將藝術看作是內在的,時尚與藝術是有著合集的兩個不同集合,都隸屬于“生活”這個巨大的容器。好比Vivienne Westwood嶄露頭角的那個年代,在被稱為“頹廢一代”的朋克青年們的世界里,緊身蘿卜褲、帶有金屬環(huán)扣的皮夾克、爆炸頭便是“時尚”的代名詞。但被包裹在蘿卜褲和皮夾克之下的“討厭工作、厭倦現(xiàn)有社會體制”的反叛內心才是本質。在那個年代,這種本質被表現(xiàn)為搖滾樂等其他“不合適宜”的藝術形式。
時尚與藝術兩者的源起其實有很大的重疊性,正如服裝設計師胡蓉講到“藝術是我疲憊時的一劑興奮劑,或是一片混沌中的強大沖擊力,或是嘈雜中短暫沉靜的片刻享受。服裝設計對于我是一份工作,它所帶來的激情已經越來越少了,所以藝術就不失為我打開設計思路的一種方式?!瘪R可的“無用”系列在巴黎時裝周發(fā)布后,引發(fā)了不少關于是藝術展還是時裝秀的爭論,而“無用”系列的設計也與一般意義上的華麗、性感這類字眼毫無關系,業(yè)余模特的臉上的化妝也不是眼影口紅或者亮片,而是如泥土般涂抹開的,充滿土地氣息的特殊材料。它的價值在于情感的傳遞和表達,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流行,時尚都是不重要的。無論是服裝設計師還是藝術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主觀感受,然后才能去感染別人。服裝設計擺脫不了物質的本性,也擺脫不了商業(yè)的影響。
三、時裝是商業(yè)和藝術的結合
服裝設計是商業(yè)和藝術的混血兒,設計80%傾向于商業(yè)化,是為了實際的銷售,20%是為眼睛和心靈所做的,是藝術性的拓展,可能性的嘗試。藝術是不著邊際、沒有限制的一個東西,它可以完全表達藝術家的理念。你當然可以用藝術去包裝這件產品。服裝設計就是一門生意,但這絲毫不影響設計師們用藝術的手法去呈現(xiàn)自己的作品。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設計作品都可以用非常藝術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必定有他特有的理解,詮釋和駕馭商業(yè)成分的能力。藝術素養(yǎng)對于設計師品牌的商業(yè)成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商業(yè)性毫無疑問才是服裝真正的特性。
在工業(yè)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人文藝術修養(yǎng)可能是設計師們相互競爭的最后一厘米,決定成敗的那一擊。但我們應該將藝術追求放在心中,而不能把自己當作藝術家來生活,背離了商業(yè)性的設計終究會無人問津。時尚是一種更新自我的生活方式,主導設計的基本價值觀是力圖在各種矛盾沖突中尋求一種相對平衡。優(yōu)秀的設計師應該在堅持自我價值觀的前提下,根據時間空間的變化不斷自我更新,以生活為靈感不斷創(chuàng)造出兼具藝術性和商業(yè)價值的作品。
要知道今日的國際時裝節(jié)競爭何其激烈,就算評論界對你刮目相看,市場會不會為你買單還是個未知數。就拿日本的Comme Des Garcons品牌來說,無論是設計和本身還是輿論反應都是非常的正面,但在歐洲的銷量卻始終不能與歐洲本土品牌相比,其銷售市場主要還是在日本國內,而比利時安特維普六君子又是另一個故事,他們的出現(xiàn)正好迎合了當時的極簡潮流,加之他們卓越的哲學觀和創(chuàng)造力,又處在歐洲這個時尚核心圈之中,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之后期成功的商業(yè)運作才造就了他們的輝煌。
所以,藝術性和商業(yè)性是成功設計必須同時具備的重要因素。就像陳逸飛,他是一個成功的商業(yè)藝術家,充分平衡了藝術與商業(yè)的關系,但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執(zhí)著投資于各種藝術事業(yè),甚至晚年不惜代價投入陌生的時裝和電影領域等。
時尚與藝術,兩者之間是完全獨立又眉來眼去,忽遠忽近的曖昧關系,兩者之間慢慢互生好感??缭剿囆g領域讓人的眼光和思維打開,而并不是影響服裝設計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