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長城是非遺?
“非遺青年”的創(chuàng)辦人張金暉是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大四畢業(yè)生,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磚雕張第六代傳承人張彥的女兒。2012年大二結束的那個暑假,張金暉希望做點不一樣的社會實踐。因為從小就生活在磚雕世家,接觸了許多老北京的民俗、傳統(tǒng)文化,她一直很想為這些傳統(tǒng)文化做點事情,于是把這樣的想法和同學說了下,大家一拍即合,決定拍一組關注非遺傳承人子女的紀錄片,主題是青年一代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張金暉負責統(tǒng)籌、搜尋、聯(lián)絡要拍攝的非遺項目和相關人員。那段時間,他們采訪了北京“聚元號”弓箭、仿古瓷、天橋中幡等非遺項目,收獲很大,后來在校內的暑期社會實踐分享會上,當張金暉把拍攝非遺紀錄片的故事介紹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立刻有很多同學表示出強烈的興趣,有些人甚至當場表示希望他們下一年繼續(xù)拍,自己也能參與。
這樣,在2013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張金暉團隊又“擴編”拍攝非遺紀錄片,主題叫做“國夢堅守”,親身了解傳承人是如何帶著自己的項目走出國門。由于采訪的故事更多、內容更豐富,他們不但拍了兩部紀錄片,還出了圖文集。實踐成果幾乎拿了學校所有實踐類的獎項,這讓團隊的成員驚喜不已,但大家都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就合計著成立一個社團,讓關注非遺這件事能持續(xù)做下去。2013年9月,“非遺青年”在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注冊成立。
成立了“非遺青年”后,張金暉和社團骨干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社團到底做什么?“非遺”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而大學生究竟能為其做什么?還是一直不斷尋找非遺項目,采訪傳承人?
為此他們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拿給很多大學生作答。其中有一題是“以下哪些屬于非遺項目?”讓張金暉感到吃驚的是,居然有很多人都選擇了“長城”,“我沒有想到這么基礎的常識性問題,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甚至連非物質性文化遺產都不了解?!睆埥饡熣f。
活動
有些人甚至亂給傳承人提建議。比如有人建議傳統(tǒng)藝人簡化工序,放棄手工用機器設備替代,這些觀點上的誤區(qū)讓張金暉覺得匪夷所思,“這些文化之所以能被稱之為‘遺產,就因為他們是純手工制作,千百年來保持著傳統(tǒng)工藝的原汁原味,即便不那么好看,但每一步都必須完完全全遵循古法,這才是非遺最寶貴的價值所在。這也是他們和大批量生產的現(xiàn)代產品最大的不同?!?/p>
經過團隊成員的討論和思考,大家一致認為:“非遺青年”要做的就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認知非遺項目,讓大學生們更多程度地接觸非遺,盡可能去糾正一些錯誤的認知?!拔野l(fā)現(xiàn)其實很多大學生心中對傳統(tǒng)文化都有熱情,但是需要被點燃,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讓傳統(tǒng)文化在他們心中有一點積淀,沒準在他未來的工作中能有所體現(xiàn)。比如設計師在設計作品過程中能想到運用一些傳統(tǒng)元素,這就足夠了,遠比給傳承人‘出謀劃策,為傳承人找徒弟更靠譜?!睆埥饡熣f。
分享加體驗
明確了“非遺青年”的宗旨之后,就要開展實實在在的活動。目前,社團最重頭的活動就是“非遺大師公開課”。這個公開課除了邀請著名的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知名的文化學者講座,介紹非遺相關文化外,最大的亮點是有實踐活動,非遺大師們會手把手教學生親手體驗自己的項目。比如面塑,大師要帶著同學們一起捏面人,讓參與的每個大學生都能親身感受傳統(tǒng)文化。
目前,短短的三個多月里“非遺青年”開了四次公開課,邀請了兩位非遺大師給同學講座,舉辦了兩次普及非遺知識的學術類講座。
讓張金暉印象深刻的是“非遺青年”的第一場公開課,那次講座,她邀請的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苑利教授。說起和苑利教授的相識也很有意思。作為傳媒大學的學生,張金暉一直很關注新媒體?!胺沁z青年”創(chuàng)辦之后,他們就開通微博、微信、人人的公開主頁,在系統(tǒng)推薦關注中,張金暉發(fā)現(xiàn)了苑利教授的微博,她發(fā)現(xiàn)苑教授的觀點很有意思。于是張金暉給老師發(fā)去了私信,希望能跟老師交流,苑教授很快就給了回復,很爽快地答應了邀約。
因為是社團的第一次公開課又是一個專業(yè)的學術類講座,張金暉擔心內容太過專業(yè)會很枯燥,很難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如果第一次公開課就做砸了,那么估計以后很難聚集人氣。所以講座之前,她特意跑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聽了幾堂苑教授的課程。聽課后,她發(fā)現(xiàn)苑教授講的例子都很生動,一點不古板,最重要的是他常常會糾正很多固有的錯誤觀念。張金暉認真地做了筆記,選取了其中她認為有意思的內容,和老師提前做了溝通。她把課堂上聽到的,比如哪兒的房子是蘑菇狀的?為什么史詩要在固定的時節(jié)演唱,不能提前唱?諸如此類有趣的點摘錄出來,做到宣傳海報上,貼在校園,發(fā)布到網絡平臺上。那天的講座,三百人的大教室里連中間的走道都站滿了人,三個小時的講座沒有人提前離席,都在靜靜聆聽老師的課。
第一次活動的圓滿成功讓張金暉非常高興,接著她又邀請到郎派面塑藝術的代表人之一張寶琳大師來學校給同學講座。每次邀請講座嘉賓,張金暉總希望能有點不一樣的東西,希望同學們能收獲更多。有一次她在微博上關注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音樂節(jié)目主持人國鵬,她沒想到一個和非遺完全不搭界的音樂主持人,私下里一直在做搶救保護古琴曲的事,當她看到國鵬花了八年時間搜集和錄制了各式各樣古琴曲,又在多方聯(lián)系出版,諸多不容易但國鵬一直在堅持著,張金暉馬上想到,也許可以請他來給大家講講怎樣保護傳統(tǒng)文化,他是怎樣堅持做到的。果不其然,那次的講座也很成功。
目前他們正在積極籌劃寒假的重點活動,“寒假期間,我們會號召同學們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尋找非遺項目,下個學期我們的活動會側重在分享,會邀請同齡人講自己在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中的故事。我們還想做方言分享會?!?/p>
爸爸去哪兒?
在做“非遺青年”之前,張金暉對非遺的認識大多來自于父親,但只是一點點文化上的熏陶、浸染,所學的都是一些邊邊角角,其實對于父親,對于這些傳統(tǒng)藝人的堅守,她了解得并不深刻。
張金暉說,采訪聚元號弓箭傳承人楊福喜之前,她一直認為雖然弓箭的制作步驟很復雜,但是擁有這樣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只要有時間創(chuàng)作,一年可以做很多把弓箭。但她后來了解到,弓箭上有一部分要用到牛筋,這個對于拉弓箭的韌度很重要。而牛筋韌度只能在一定的季節(jié)才達到最強,就沖這一點就決定了產量是很少的。
也直到這次社會實踐采訪自己的父親,張金暉才得知當年父親建造了國內唯一一座微型古建筑磚雕——吉祥門樓后,曾經有一位日本學者想出高價買斷。當時這個日本人想建一個古建筑博物館,想把張金暉爸爸的作品作為藏品放在那里。那位學者甚至提出,只要她父親同意,他可以讓他們全家去日本,解決孩子的工作、生活等困難,保證他們衣食無憂??墒菑埌职謹嗳痪芙^了,“爸爸說這個作品如果在日本問世了,就一定會被認為是日本的作品,可是它是我們中國的,我不能做這樣的事。”這件事讓張金暉深受觸動,也開始認真思考自己能為非遺為父親做點什么。
“爸爸現(xiàn)在已經是50多歲,眼睛開始老花,我很擔心他能不能把那整個四合院做出來?!睆埥饡熣f她現(xiàn)在有一個強烈的念頭,要和爸爸一起完成這個作品,之前她的志向是做編輯、策展人,現(xiàn)在她只想身體力行為非遺做點事兒。眼下,她正積極準備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研究生考試,如果通過考試,她希望能在每個大假期放下一切,一門心思同爸爸一起做磚雕,幫助父親完成夢想。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