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冉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幼兒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經常關注和思考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長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可惜的是很多家長以為教育只是老師的事情,卻沒有想到教育孩子更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呢?我認為,首先要做孩子的“良師”,其次就是要做孩子的“益友”。
一、良師
即循循善誘的好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擔當起了這一角色。包括教孩子吃飯、穿衣、學走路、學說話以及學做人等。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要做得,自己也不能做
一是,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動腦、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yè)。當孩子學習時,父母盡可能陪孩子一起學,并對已完成的作業(yè)進行檢查,以便能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并加以糾正。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不能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要耐心地去引導孩子打開思路,找出解決的辦法。二是,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當孩子考好了可適當進行表揚,鼓勵孩子繼續(xù)努力;孩子考不好也不能訓斥孩子,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找出不足,爭取下次考好。三是,在為人處事方面,家長自身要具有良好品質,并教育孩子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尊敬師長,使孩子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益友
即幫助孩子進步的好朋友。既然是朋友,就應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即便孩子做錯什么,也不能動用家長的威嚴去大聲斥責孩子,應當給孩子講道理,幫孩子找出錯的原因,使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錯誤并能主動去改正。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學校還能有同學一起玩,而回到家面對的只有父母。很多孩子可能是懼怕父母的威嚴而對父母敬而遠之,或者因為年齡的差距覺得和父母無話可說。致使孩子一回到家就變得不愛說或者干脆以電視或電腦為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
一是,父母平時要主動和孩子交流。說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孩子也才能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父母。在閑暇時間,我會經常陪孩子聊天、下棋或者打撲克,還會帶孩子打打羽毛球、騎自行車等進行一些戶外活動。這樣,孩子感到特別開心我也會感到無比幸福。二是,要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為孩子的個性沒有一模一樣的,家長應該尋找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一幅美麗的畫卷,還是丑陋的涂鴉,就看家長怎樣來描繪。放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不要總認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應該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三是,鼓勵是表揚是最好的批評。大人教育孩子要不急不躁,坦然面對,并能積極健康地引導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成功和失敗。即使碰到困難時,以提示的方法讓孩子動腦筋,想辦法,也可鼓勵他多去試試,通過鍛煉使孩子獲得自信,以堅強的意志面對生活,戰(zhàn)勝困難,做生活的強者。經常給予鼓勵和幫助,向孩子介紹自己在學習方面的經驗,提供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做筆記、及時預習、上課認真聽講,回家全面復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制定適合自己的時間表,定制一張切合實際的計劃表,讓孩子做時間的主人。孩子進步時,無論成績大小都要有表揚性的語言來激發(fā)他前進,遇到挫折時要有鼓勵性的語言來勉勵他,幫他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所在。不過分地強調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教育要耐心,對他的愛要穩(wěn)定,不要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打罵,也不能過分溺愛。教育孩子在校要和同學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和同學有了矛盾要積極解決,學會寬容。學會換位思考。
三、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就要注意方式方法
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辦不到的事情,切莫要求孩子一定做到。一是,認真傾聽。在與孩子面對面時,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傾聽,經常和孩子交流、溝通,做孩子的好朋友,傾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剛開始每個孩子都會和父母說一些心里話,如果家長常常以說教者的姿態(tài)來面對,漸漸你會發(fā)覺越來越難聽到他們的心里話了。當孩子告訴我心里話時,無論事情對錯,我都會安靜地聽著,也從中捕捉一些我們關注的信息,聽完后我會說出對于這件事,我的觀點是什么,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看法。在潛移默化間對孩子進行了引導,這樣孩子的印象深刻,也容易接受,他們就會覺得父母是他的朋友,以后再有什么事也會敞開心扉說給你聽。二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缺少的是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重要,不要覺得孩子的語言、想法天真可笑,孩子的一個動人的情節(jié)、一句優(yōu)美的語句、一個恰當的詞語,都應及時提出表揚,讓孩子能夠做生活的強者,做到學而能用,知而能行。
四、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就要摒棄兩種不和諧的因素
父母與孩子關系不和諧的原因有兩種:一種過于嚴厲,一種過于溺愛。過于嚴厲的,父母與子女容易產生隔膜。孩子見到家長(尤其是父親)必恭必敬,問一句答一句,不問不說;叫他立則立,叫他坐就坐。天真爛漫的孩子,此時如同木雞一般。表面上循規(guī)蹈矩,離開父母的視線,無法無天,尤其難管教。這樣的父母與子女關系,顯然孩子不愿對家長說心里話。家長不了解孩子,教育難以適合孩子的實際,這樣的父母常常是怕孩子輕視自己,不尊重自己,結果呢,事與愿違。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孩子的過于溺愛。孩子想怎么辦就怎么辦,想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孩子弄壞了東西,還在一邊叫好。孩子與小朋友發(fā)生了爭執(zhí),明知道自己的小孩的錯,但怕孩子不高興也不批評。如果自己的孩子吃虧,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齊上陣。孩子感覺自己是小皇帝,有恃無恐。后來發(fā)展到孩子對家長也無理,甚至對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敢說臟話,甚至漫罵長輩。到了這種地步父母還是舍不得管教,以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就自然而然變得有禮貌。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溺愛孩子的父母親,也是怕孩子不尊重自己,怕孩子輕視自己。豈不知道,真理多走了一小步就會變成為寥誤。愛,無疑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但愛多走了一步就成了溺愛。該堅持的也不堅持;該制止的也不制止;該批評的也不批評。那樣孩子只會輕視自己的父母,也會更不尊重自己的父母。一個稱職的家長,就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可以是嚴父、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師,也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醫(yī)生,也可以是心理醫(yī)生;可以是圖書管理員,也可以是教練員。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扮演的角色越多,與孩子的感情越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成功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
為了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為了孩子更加美好的明天,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分享成長帶來的快樂吧!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真正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