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炎
史可分證史和釋史兩個層面,證史本是釋史的基礎(chǔ),但由于學風浮躁,當下不少學者疏于(乃至直接跳過)證史,而熱衷釋史,妄圖以新觀點迅速揚名“搶灘”。茅海建卻不趕這時髦,他秉承“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致力證史,表現(xiàn)出一種類似金庸小說里玄鐵劍的風格。
玄鐵劍的特點是什么?“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御。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第一次領(lǐng)略到茅海建“玄鐵劍”的魅力,是2009年游覽虎門威遠炮臺后。我對炮臺的印象是:炮臺側(cè)后防御差;炮重,機動夾角小,不靈活?;貋砗螅刈x茅公《天朝的崩潰》和《近代的尺度》,果然!沙角作戰(zhàn)時,英軍是“從側(cè)面登陸,迂回攻擊”;橫檔作戰(zhàn)時,英軍也“避實就虛,主力放在西水道,而且是上橫島薄弱的西北面”。英軍戰(zhàn)術(shù)成功,也就暴露了清軍“側(cè)后空虛”,“炮角小”等防御盲點,與我的觀感不謀而合。茅海建史筆蘊含的邏輯力量如此之強,讓人驚嘆!
可搞思想史的羅志田卻批評茅夸大了“武器裝備戰(zhàn)術(shù)等具體軍事能力”,“在19世紀中葉的軍事沖突與對抗中,戰(zhàn)術(shù)與武器等因素的作用是否像在近年美伊戰(zhàn)爭中那樣具有決定性呢?鴉片戰(zhàn)爭之后又80年的北伐戰(zhàn)爭,就是武器裝備落后而更不怕死的一方最后取勝?!币猿WR判斷,南方革命黨有蘇聯(lián)的軍事支持,武器裝備再落后也不可能像鴉片戰(zhàn)爭那樣跟對手差一個時代吧?而從虎門炮臺的設(shè)置看,真難以相信羅志田以“不怕死”的精神取勝。
類似羅志田這種文人臆想,以治中國海軍史聞名的馬幼垣也時有發(fā)作。他在檢討林則徐的防御策略時認為,應(yīng)待英艦近海時萬舟齊發(fā),“一旦靠近彼艦,即可飛索攀登,短兵攻擊?!瘪R老鄙夷林則徐無知,怎么卻不知“飛索攀登,短兵攻擊”本是林則徐準備好的戰(zhàn)法之一呢?對這一戰(zhàn)法,茅在《天朝的崩潰》一書里批評說,清船靠近必遭重大損失;英艦多包金屬材料,即使你靠近了,鳥槍、火罐、噴筒難以得力;英艦高,戰(zhàn)斗中攀爬不易……以現(xiàn)實約束條件將文人臆想逼退,這就是玄鐵劍的魅力所在。
而在新書《戊戌變法的另面》中,茅的“玄鐵劍”威力依然不減。1982年,宗九奇首次披露戴遠傳《文錄》中陳寶箴被慈禧賜死的史料。2000年左右,鄧小軍、劉夢溪以陳三立的詩文為基礎(chǔ),以詩證史,對賜死一事“考實”。對于“賜死說”,張求會、李開軍、胡迎建、馬衛(wèi)中、董俊玨對鄧、劉亂解陳三立詩進行了批評,李開軍還發(fā)掘到護理江西巡撫周浩于1905年5月6日的奏折,其中說陳寶箴“在籍病故”尤其重要,如果真是被慈禧賜死,周浩怎敢冒著觸犯圣怒的危險奏請“將已革原任湖南巡撫陳寶箴開復(fù)原銜”?茅肯定了李開軍這條史料的價值,也補充1908年江西巡撫瑞良兩次保舉陳三立的事情以佐證。
針對“清朝檔案何以未見慈禧賜死陳寶箴的記載”這點,鄧小軍認為,清朝本有銷毀重大案件記錄之例, “光緒二十六年,清廷實有匯呈銷毀本年五、六、七月間所謂‘矯擅各旨的明諭(即慈禧兩下令殺洋人的諭旨)”。李開軍反駁,為什么殺張蔭垣等人的諭旨在,獨銷毀殺陳寶箴的諭旨?李開軍還問:何以殺張蔭垣等是“明發(fā)上諭”面對陳寶箴卻“密旨”?這里,李開軍的駁斥有一個漏洞,就是跟鄧小軍一樣,他認為密旨就沒有檔案記錄,而按照茅的觀點,即便密旨,在清廷也是有檔案記錄的,“清代殺大臣須得明確諭旨?!薄叭粽f慈禧太后的口諭,沒有文字記載,松壽曾任總理衙門章京多年,知道清代制度之嚴,僅憑口諭,又何敢執(zhí)行?”“更何況當時京、津等地的電報線已被義和團所焚毀,清廷的電旨最初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保定發(fā)出,后又改送到山東濟南再發(fā)出,有著多道環(huán)節(jié),殺張蔭桓的諭旨是用‘六百里加急的傳統(tǒng)方式送出,何以陳寶箴‘賜死之諭旨能如此不落痕跡?”“玄鐵劍”直指文字記載,力道讓文人“想象的翅膀”又一次折翼。
說實話,茅這本“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除了證實了張之洞與楊銳的密切關(guān)系外,并沒有釣到什么大魚,在史料的發(fā)掘上,茅似乎永遠沒有黃彰健、孔祥吉的運氣,甚至李開軍的運氣也沒有。但即使這樣,他依然尺挪寸進,致力于“史實重建”,既不掠人之美,也不會在遭遇證史難點時“取巧”,一如玄鐵劍的矗立,守護著史學的初心。
作為致力于批判過現(xiàn)代科技和意識為藝術(shù)帶來傷害的哲學家,保羅·維利里奧是“教宗”級的人物,他的這本《無邊的藝術(shù)》雖然不磅礴,但卻成了某種必讀物。維利里奧通過四篇文章《等待意外》、《過度的藝術(shù)》、《博物館之夜》、《無邊的藝術(shù)》,既要控訴,也要表達質(zhì)疑,“全球化”真的正確無誤嗎?如今看來維利里奧的思想已經(jīng)不算是激進了,因為他所擔心和指責的都已成為既定現(xiàn)實,他當初的聳人聽聞已成腐朽之態(tài)。(朱白)
當昆德拉批評作為廣告的電影謀害了作為藝術(shù)的電影時,法國當代最知名哲學家米歇爾·???、羅蘭·巴特、居伊·德波、讓·鮑德里亞、吉爾·德勒茲、阿蘭·巴迪歐、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并未將電影清除出思想的領(lǐng)域?!秾捜痰暮谏杳鳌匪珍浀氖咂撌鲭娪暗慕?jīng)典文章,向我們展現(xiàn)了哲學與電影的完美互動,以及電影作為哲學思想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所具備的無與倫比的魅力。(顧文豪)
安娜·維亞澤姆斯基是法國著名影星,1965年,經(jīng)朋友介紹,時年18歲的她在著名電影導演羅貝爾·布列松的影片《巴爾塔扎爾的遭遇》中飾演女主人公瑪麗一角,從此開始其演藝生涯?!渡倥肥撬幕貞涗?,關(guān)于與布列松從第一次會面到影片拍攝結(jié)束的合作全過程,她在此期間的個人生活,以及心理和情感上的變化。所謂少女真摯無邪的情懷和咄咄逼人的年輕毛孔,都在這本不厚的回憶錄中有所體現(xiàn)。(朱白)
當代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的《小萬神殿》選擇了20世紀業(yè)已離我們遠去的十四位哲學家作為當代法國哲學的代表,他們是拉康、康吉萊姆、卡瓦耶斯、薩特、伊波利特、阿爾都塞、???、德勒茲、德里達、利奧塔、吉爾·夏特勒和弗朗索瓦·普魯斯特。十四位思想家猶如天上的神靈,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向我們展現(xiàn)了思想之于時代的魅力與動力,而一個思想缺席的國度,終究只是一個空虛而孱弱的國度。(顧文豪)
《相遇》是作家格非的中短篇小說集,共十二篇,雖是作家的最新自選集,但卻是早年的那些經(jīng)典作品的再次結(jié)集。如今來重看這位上世紀八十年代漢語先鋒小說家的成名作,不僅僅是一種舊作重溫,也可以稱之為閱讀中國當代近四十年里的最優(yōu)秀作品。換言之,在某個成度上,更年輕的當代作家并沒有真實有效地創(chuàng)造出超越當年輝煌的杰作。優(yōu)雅、縝密、清新,以及東方的神秘色彩,重讀《褐色鳥群》這些三四十年前的經(jīng)典小說,當年的那些感覺猶在。(朱白)
兩岸三地的文人墨客們,一到香港,就忍不住訴說心中壓抑許久的歡喜與哀愁,《無物之陣》正是一本記錄這些歡喜與哀愁的文化紀實訪談。閻連科、王安憶、畢飛宇、許知遠、陸川、馮唐等等都是受訪者,這里有對家國命運的擔憂,有對庸眾的質(zhì)疑,有對法治的呼喚,也有對自由的渴望和主張,對壓迫的不滿與聲討,對愚昧的傷感與反思。訪問者茱茱喜歡魯迅 “無物之陣”的比喻,而破陣的法門未嘗不是一次次 “有心之問”。(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