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 王茜
【中圖分類號】R2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98-01
從2006年以來我們試用導赤散加減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38例,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18-4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4年,平均2.1。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反復發(fā)作,數量不等的痛性潰瘍。潰瘍多表淺,直徑約3~5mm,表面呈現灰白色,潰瘍周邊充血水腫而隆起,常發(fā)生于唇頰、舌邊尖軟腭和齒齦等處。輕者每月發(fā)作一次,重者潰瘍常年此起彼伏。均服過多種藥物。
2 治療方法
基本方:生地30g,木通15g,甘草10g。如便干時加大黃、全瓜蔞;咽喉腫痛者加銀花、山豆根;口渴重者加副麥冬、天花粉;氣血虛者加黨參、黃芪;脾胃狀熱口臭者加黃連、大黃、山梔。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4劑為1個療程,可連服2個療程。
3 治療效果
服藥1~2療程后潰瘍愈合,半年以上未復發(fā)者為治愈(18例)。3~6個月未復發(fā)者為有效(16例)。服藥后潰瘍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者為無效(4例)??傆行蕿?9.5%。一般服藥1劑止痛,3~4劑潰瘍愈合。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32歲。2007年9月就診.近兩年來,無明顯原因的口腔黏膜反復潰瘍,纏綿難愈,伴口干咽燥,心煩失眠多夢。曾多次去醫(yī)院就診,均診斷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經常服牛黃解毒片、黃連上清丸、維生素B2及局部涂錫類散等藥物,無明顯效果。診見舌邊及頰黏膜處可見3-4個直徑為2~5mm的淺表潰瘍,潰瘍周邊充血水腫而隆起,咽赤,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脈浮數。證屬心經有熱,上炎口舌,下灼小腸。治宜清心利水滋陰。方以導赤散加銀花30g。服藥1劑疼痛大減,4劑潰瘍愈合,再進4劑,至今未再復發(fā)。
5 體會
口腔潰瘍中醫(yī)稱“口瘡”、“口糜”等。多因陰虛火旺、心脾熱盛所致。導赤散載于《小兒藥證直訣》,方由生地、木通、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竹葉清心除煩,引熱下行。諸藥合用,清心而不傷陰,利水而不傷正,共奏清心利水、滋陰降火之功。對于心脾熱盛之口腔潰瘍,療效甚佳。但個別病人應用本方時有輕度惡心,可能因木通之苦寒所致,停藥后可自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