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鵬輝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31-01
臨床應用中,常常發(fā)現有將白附片誤開成白附子,山茱萸誤開成吳茱萸,或是油麻和火麻、云故紙與破故紙、刺蒺藜與沙苑蒺藜、桑螵蛸與海螵蛸等不分的情況。而實際上這幾組藥物名稱雖然相近,但來源、功效及臨床應用均不相同,應區(qū)別應用,現介紹如下:
1白附片與白附子
白附片僅為附子的一種商品規(guī)格,附子來源于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側根(子根)的加工品[1]。附子的商品規(guī)格比較多,根據其加工方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3]:
1.1白附片:附子的縱切片,除去外皮;
1.2黑附片(黑順片):附子的縱切片,不去外皮;
1.3鹽附子:泥附子用鹽膽水浸泡所得,不切片;
1.4黃附片:附子的橫切片,去外皮;
1.5卦片:附子刷去外皮,縱切成兩瓣(因其形似卦,故名卦片)。
附子(附片)辛、甘,大熱,有毒,入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等一切沉寒痼冷疾病。
附子(附片)反瓜蔞、白蘞、半夏、白及、貝母(川貝、浙貝),畏犀角。入湯劑3-15g,宜久煎或先煎一小時以上。附子宜熟用,生品毒性極強,作用劇烈,內服易中毒,故一般只作外用[2]。
白附子來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1]。習稱“禹白附”。
白附子辛、溫、有毒,入胃、肝經。具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癢之功效。用于中風失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痛、關節(jié)疼痛、心痛、血痹、偏正頭痛、破傷風及喉痹腫痛、蛇蟲咬傷、濕疹、疥癬風瘡等癥[2]。制禹白附入湯劑3-6g。
2山茱萸與吳茱萸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1]。又稱棗皮、萸肉、山萸肉等。
山茱萸酸、澀,微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之功效。用于眩暈耳嗚、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癥。本品既補又澀,但補遜于澀,主要用于肝腎不足而有滑脫證候者[2]。入湯劑6-12g。
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u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吳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1]。又稱吳萸。
吳茱萸辛、苦、熱,有小毒。入肝、脾、胃、腎經。具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效。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本品對寒凝濕滯所致的脘腹疼痛、寒凝肝經的疝痛、痛經及寒濕腳氣疼痛尤為有效。本品性燥烈、易耗氣動火,不宜多服久服[2]。入湯劑2-5g。
3油麻與火麻
油麻來源于胡麻科植物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種子[1]。又稱黑芝麻、黑脂麻、巨勝子等。
油麻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之功效。臨床用于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須發(fā)早白,病后脫發(fā),腸燥便秘。
火麻來源于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種子[1]。又稱麻子仁、麻仁、火麻子、線麻子、大麻仁等。
火麻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潤腸通便、潤燥、殺蟲之功效。用于氣虛及津虧腸燥便秘及水腫、腳氣、熱淋、皮膚風痹、月經不調、瘡癬、丹毒等。入湯劑10-15克。本品食入過量可引起中毒,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瀉、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錯亂、昏迷、瞳孔散大等。
4破故紙與云故紙
破故紙來源于豆科植物補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干燥成熟果實[3]。又稱川故脂、懷故脂、補骨脂、黑故子、破故子等。
破故紙味辛、苦,性溫,入腎、脾經,具溫腎助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之功效,外用消風祛斑。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以及脾腎陽虛所致的“五更泄瀉”等癥,外用治白癜風、斑禿。入湯劑6-10克[2]。
云故紙來源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 Vent.的干燥成熟種子[1]。又稱木蝴蝶、白故紙、千張紙、故紙、滿天飛、玉蝴蝶、白千層、白玉紙、千層故紙等。
云故紙味微苦、甘,性微寒。入肺、肝、胃經。具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效。用于肺熱咳嗽、喉痹、音啞、肝胃氣痛,外治瘡毒不斂?,F代常用于急性支氣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等[2]。入湯劑1-3克[1]。
5刺蒺藜與沙苑蒺藜
刺蒺藜來源于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近成熟果實[4]。又稱蒺藜、白蒺藜、硬蒺藜、蒺骨子、杜蒺藜[2]等。
刺蒺藜味辛、苦,性微溫;有小毒。入肝經。具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之功效。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癥。本品入湯劑6-10克。
沙苑蒺藜來源于豆科植物扁莖黃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干燥成熟種子[3]。又稱沙苑子、潼蒺藜、關蒺藜、沙蒺藜等。
沙苑蒺藜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腎經。具溫補肝腎、固精縮尿、養(yǎng)肝明目之功效。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遺精早泄、遺尿尿頻、頭昏目暗、耳鳴眩暈、白帶過多等癥。本品入湯劑9-15克。
6桑螵蛸與海螵蛸
桑螵蛸來源于螳螂科昆蟲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de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e Thunb.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1]又稱團螵蛸、長螵蛸、黑螵蛸、桑蛸、螳螂窠等。
桑螵蛸味甘、咸,性平,入肝、腎經。具益腎固精、縮尿、止?jié)?。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等癥。[2]本品入湯劑5-10克,亦可入丸散。
海螵蛸來源于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或金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的干燥內殼。[1]又稱烏賊骨、墨魚骨等。
海螵蛸味咸、澀,性溫,入脾、腎經。具收澀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用于潰瘍病、胃酸過多、吐血衄血、便血、遺精滑精、胃痛吞酸等癥。[2]本品入湯劑5-10克。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362.
[2] 劉紹貴,肖平田,王凈凈.簡明中西藥物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161.
[3] 盧贛鵬.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驗鑒別[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3-492.
[4] 呂俠卿.中藥鑒別真?zhèn)鱗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