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瓔琳
摘要:古代記敘散文和古代詩歌一樣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文學園林中一叢絢爛的奇葩。但在中學教學中,眾多師生往往不知如何才能抓住閱讀的要領,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情況,從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敘事手法、人物形象和敘事語言等四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更好地學習古代記敘散文。
關鍵詞:古代記敘散文;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敘事手法;人物形象;敘事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080
作為古代散文中一朵耀眼的浪花的古代記敘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諸如《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更是成為后世散文寫作的楷模。那么,我們?nèi)绾胃玫貙W習閱讀這類古代記敘散文呢?
一、尋根振葉覓文脈——抓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古代記敘散文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很注重完整性,注意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甚至有時,作者就像一位故事講述者,把事件敘述得頗具戲劇性。大量的戲劇性情節(jié),也常常使作品充滿故事性,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梢?,這是我們閱讀古代記敘散文首先要做的。
如《鴻門宴》一文,整個“鴻門宴”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大致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這樣一來,我們就重點閱讀和具體、深入剖析文本這一結(jié)構(gòu)便好了。
三起:一起是“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氣氛頓趨緊張;二起是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于是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嚴辭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三落:一落是對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賜酒賜肉,被樊噲斥責之后反而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由逃離項羽軍營。
在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作者通過這“三起三落”的結(jié)構(gòu)安排,一方面,有意制造了情節(jié)沖突,忽張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勝;另一方面,成功塑造了項羽、劉邦等人的鮮活形象。
二、綠葉襯花花更艷——賞敘事手法
敘事手法的靈活多樣性是古代記敘散文的一大特征。也正是由于這一特征,古代記敘散文就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跌宕多姿的風采。因而,我們在閱讀時應格外注意。
古代記敘散文大部分按照時間的順序交代事件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果的全過程。如《燭之武退秦師》(僖公十三年)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記述的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在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之際,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隨后,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了秦伯;最終,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最后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作者運用的雖是平鋪直敘的手法,但在情節(jié)上還是巧設伏筆,顯出波瀾跌宕,為后文蓄勢。如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fā)生了波折,直至鄭文公的引咎自責才得以平息。
古代記敘散文敘事的精妙之處遠不止這些,有時還采用倒敘、補敘、插敘、預敘等諸多出色的藝術手法來描摹。如插敘和補敘在《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中的應用:文章開篇寫到——“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庇纱吮砻鞯谋闶腔仡欀?,為了更好地引起下文。
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研人物形象
人物是古代記敘散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這類作品中不僅大量地記敘了各種人物,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心理等多方面進行了精細刻畫,而且還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自身的活動來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于是,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和鮮明性。因此,我們在閱讀時應多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荊軻刺秦王》中對人物形象的精彩刻畫:“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薄吧冋窨帧钡纳裆?,寫出武陽的年幼膽怯;“群臣怪之”的神態(tài),說明荊軻一行行跡可疑。而荊軻的一“顧”、一“笑”、一“謝”,竟然化險為夷,足見其沉著冷靜、智勇雙全。
再如:“秦王還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還柱而走”的狼狽,以劍擊軻的殘酷,以行動說明秦王是一個色厲內(nèi)荏的暴君。荊軻被斷左股,雖然,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創(chuàng)”,“知事不就”,還“倚柱而笑,箕踞以罵”,通過荊軻的行動、語言,塑造出一個視死如歸的了不起的英雄。
四、吹盡狂沙始得金——品敘事語言
豐姿多采、耀人眼目的古代記敘散文,常常被贊之為妙筆生花、下筆有神、膾炙人口、余味無窮。它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產(chǎn)生濃烈的喜好之情,不僅是因其意境美,更因其語言美。一篇散文,無論立意多么深刻,材料多么動人,結(jié)構(gòu)多么精妙,表現(xiàn)手法多么高超,都必須依靠文學語言來表現(xiàn)。離開美妙多姿的語言,散文將失去它所有的光彩。古代散文的語言藝術造就了古代無以數(shù)計的精美名篇,我們只有細細品讀,方能體會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古代記敘散文語言最主要的特點有三:一是言簡意豐;二是形象生動;三是精美典雅。比如《觸龍說趙太后》,觸龍論及趙王子孫及諸侯子孫不能相繼侯爵或近或遠要遭禍害的情況,是由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進而由這個歸納推理再演繹到趙太后“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短短幾句,三個特點無不具備。只說“山陵崩”一個短語,用今天的話對尊長者說“您假若百年之后”,雖含蓄避諱得體,但哪如“山陵崩”之形象生動、簡潔、委婉、典雅?足見文言敘事之簡潔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