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才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164
案例概述
一、情境導語引入課文
二、學習第一部分,了解大樹的形象
師:我們?nèi)粘I钪幸娺^許多樹?大家家鄉(xiāng)中最好看的樹是什么樹?它們形態(tài)各異,那我們課文中的樹是什么樣的樹。
請大家讀文章1-5節(jié),思考:那是一顆的樹。并用句式:那是一棵——的樹,因為書上第幾段中是這樣說的。
生讀
師:那是一顆怎樣的樹呢?
生:有古老的歷史的大樹。
生2:有著堅固而穩(wěn)定身軀的大樹。
生:對人類大有功德的大樹:抗臺風之神樹;心理的慰藉;送陰納涼;鳥兒棲息;給情侶溫馨;擴張蔭庇的面積,綠化大地,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利。大樹為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生:有著無私奉獻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品性的大樹。因為當大樹的生存受到威脅,身處逆境時,它仍然奉獻著生命的綠色,醞釀著詩意。
生5:有愛心的大樹。自己面臨殺戮時,也要告訴體內(nèi)的螞蟻國民,讓其安全撤離,表現(xiàn)一種愛心。
師:它是一棵對人類有功德的樹,是人類的守護神。
三、學習第三部分,感受大樹被屠殺的經(jīng)過
師:那棵樹的最終命運如何?
生:消失了
師:為什么?
生:人把它砍了
師:作者用的是什么字?
生:屠殺
師:怎樣被屠殺?讀9-11節(jié),思考:怎樣被屠殺?哪個句子讓你感慨萬千?
師生探討明確:4個動詞:屠殺——肢解——切斷——割下
師:哪個句子讓你感受頗深?
生: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用了擬人的手法。
師:哪些詞用得特別形象生動?
生:咬、嚼碎、白森森。這些詞語體現(xiàn)了人的殘忍。
師:人的殘忍還在什么地方表現(xiàn)出來?
生:兩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了個陷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
生: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生:每一個黑斗士在離巢后,先在樹干上繞行一周,表示依依不舍。連低等生物也懂得感恩,人類卻要把樹連根拔起。用了對比的手法,體現(xiàn)人類的忘恩負義。
師:人類受過樹的恩惠不亞于樹給予螞蟻的恩惠。螞蟻尚且知道感恩,人卻不知道……動物的惻隱之心與人類的冷酷無情對比。
當我們把目光集中在人類時不妨把目光投向那樹。再被屠殺時,樹又有怎樣的表現(xiàn)?
生: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樹的忍辱負重。
生:“可是樹沒有說什么,”體現(xiàn)樹的寬容。
四、學習第二部分:大樹被屠殺的真正原因
師:人類為什么要砍這棵隱忍的寬容的樹?原因是什么?
生:沒有用處了。
師:你從哪里看出沒有用處了?
生:第7段:公共汽車站搬了,搬進候車廳。水果攤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閑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園也要搬,看何處能屬于孩子。
師:那棵樹被遺棄了。再看被遺棄前還有什么?
生:被計算
師:計算什么?
生思考
生:計算這個地方空出來會有多少空間,可以蓋什么。師:還有什么原因嗎?看看文章第7段。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人類的發(fā)展——
生:擠占了空間,那樹被包圍了
師:那樹被包圍,被排擠了。
生:被迫害。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之下。
生:遭質(zhì)疑。計程車司機喃喃……乘客喃喃……
師(總結(jié)):樹被屠殺是因為人類認為樹阻礙了人類的發(fā)展。所以,樹不斷地遭到排擠,迫害,質(zhì)疑和遺棄
五、探主題
師:在人類不斷發(fā)展中,被屠殺的僅僅是樹嗎?失去的僅僅是樹嗎?你的家鄉(xiāng)在發(fā)展中還失去了什么?
生:青山、綠水、小鳥、森林、花草、大海、藍天
師:這一棵樹代表的僅僅是樹嗎?更是代表了自然環(huán)境。作者借樹告訴我們,人類發(fā)展一定要以犧牲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嗎?我們在悼念那一片青山,那一條綠水的時候想過嗎?失去的僅僅是自然環(huán)境嗎?
每當我站在高樓大廈前,我總是想起我們兒時鄉(xiāng)村的清山綠水、想起那滿天魚兒的小溪,那消亡了曾帶給我童年無限快樂的樹林,在我們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中,還有那些在漸漸的消失在我們的視野?
生:我們的郁江不再清澈。
生:我們不再做芝麻餅。
師:所以,當我們不斷向現(xiàn)代文明進軍的同時,是否也在加速著我們的古老傳統(tǒng)的消亡?這篇文章中,人類屠殺了樹,但絕不僅僅是樹。更大的還有自然環(huán)境,也許還有現(xiàn)代文明與古老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沖突。作者是在讓我們思考,現(xiàn)代文明和傳統(tǒng)之間應如何協(xié)調(diào)一致。
六、結(jié)束語
師:樹是象征——象征美好的大自然,以及人類的古老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人類的發(fā)展如果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將給人類自身帶來負面影響,所以要和自然和諧相處。
案例思考:
閱讀教學的目標就是指向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漸進的過程,其中有一點是關(guān)鍵,閱讀教學的過程主要是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若排除這一點,學生是無法提高閱讀能力的,而在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慧心操作,具體落實到教學上要以疑問帶動學生對文本探究和閱讀,本案例正是這個方向的探索。
一、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情境,營造思考氛圍
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狀態(tài),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人有一個有利于學習情境。農(nóng)村學生的行特點是相對內(nèi)向,不輕易展示自己,對沒有把握的問題比較少愿意發(fā)言。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以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笑容給予積極的鼓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主動學習的氛圍。本課例中教師開始就把學生引到學生熟悉的家鄉(xiāng)樹的形象,讓學生有一個輕松學習心理。
二、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設(shè)疑,帶動學生思考
農(nóng)村學生相對來說,閱讀的基礎(chǔ)比校薄弱,閱讀量比較少,缺少閱讀經(jīng)驗,也沒有自己的閱讀策略。教師應在“導”字上狠下功夫?!皩А?,就是引導,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學生實際學習起點提出合理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本課例中,教師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文本:那是一棵什么樣的樹?樹的命運如何?人類屠殺大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三個問題符合學生實際學習起點,且構(gòu)成一定邏輯,學生能沿著問題深入探究文本,在主動思考中,學生的能力能夠一點點的積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