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老子作為道家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小國寡民”的思想,這一觀念不僅源于當時的社會條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無為”的道論?!靶衙瘛钡乃枷胫?,不乏對社會文明的描繪,無論從物質上、精神上還是政治上,都彰顯了老子對一個應然的“內自足外無所慕”的社會的深深思考。
關鍵詞:老子;道;自然無為;小國寡民
作者簡介:竇思銘,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貫:河北衡水,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2--01
春秋時期,禮廢樂崩,社會思想發(fā)生了極大的動蕩,“禮樂不興”導致“民無所措手足”,面對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對歷史的反思中,構建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并以之為基礎提出了“小國寡民”的觀念。
一、小國寡民的理論基礎
“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本體,它是無物之物,就是因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無相之相,就是因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認為,道是一個絕對體,它無聲無形,先于天地而存在?!白匀弧笔堑赖囊粋€根本特征,天下萬物之本性,莫非自然。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絲毫勉強作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狀態(tài),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因此,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乎其自身的情況去發(fā)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約它?!薄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為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與自然相聯(lián)系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無為”。無為指順其自然而不加人為,如果說“自然”是萬事萬物本身的特征,那么“無為”則具有主體性的含義,“無為”針對的是有主體性的人,人對于物要無為。這里的“人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為,即是強作妄為,“無為”與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規(guī)律并因循規(guī)律,這是“無為”的本來意思。在自然無為的思想指導下的政治是“無為而治”,而老子的無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貫徹無私的原則,“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亦即要無私無執(zhí),順應事物之規(guī)律。而在老子看來這種“無為而治”的結果卻是真正的“大治”: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二、小國寡民的內涵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首先,通過“國”字來透視“小國寡民”。“國”指周天子給諸侯臣下的封地,在“分封制”下各國君主在其國內有統(tǒng)治權,同時周天子對諸侯國有絕對的權威,這種“國”與現(xiàn)在的主權國家有本質區(qū)別,它只不過是政府下設的一個行政區(qū)域而已。相當于今天的“國”的主權國家應當是天子所統(tǒng)治的“天下”,因此說老子要使“國土小、人民少”是一種誤解,“小國寡民”實在是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其次,從老子的辯證思想來看“大”與“小”、“多”與“寡”都是相對的,大可以變小,弱可以變強,執(zhí)守大道,天下人都來歸往,小國即可為大。而“小國寡民”中所描述的內容應當也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例子。
小國寡民絕不是對歷史的反動,恰恰相反它是很革命的。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顯然讓老子不滿,因而就要為之尋找出路。封建制是對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私有財產的原始公社的否定,但這種否定卻帶來了奸邪謀詐、盜竊亂賊,帶來了社會的不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备鶕献印胺凑叩乐畡印钡淖匀槐孀C觀,封建國家還要回復到原始公社的狀態(tài),然而因為有“國”,有“甲兵”,有“舟輿”,并且能夠“甘其食,美其服”,這些都不是原始社會的現(xiàn)象,可見老子的這一設想是歷史的進步,是對封建制度的革命。
三、小國寡民的文明特質
物質生活方面。老子所生活的年代,人民的生活是相當困苦的,當時各國貴族的統(tǒng)治日趨腐朽,對被統(tǒng)治者的剝削愈益嚴重,老子痛恨這種“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因而在他所描繪的社會里人民的生活富足,人民有舟車,有什伯之器,而且雞犬之聲相聞,“什伯之器”,即較之徒手有著十倍百倍效力的器具,在“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精神生活方面。老子的小國寡民里還涉及到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即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自以其食為甘,自以其服為美,自以其居為安,自以其俗為樂。這是一種無欲無羨、天然自足的生活。由于那里生活已然自足,且“不貴難得之貨”人們生活自然質樸而非愛慕虛榮,這是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畫面?!安毁F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來,一切“盜竊亂賊”都來自于不知足,而這種“怡然自得”正是對不知足的反動。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并不主張“愚民政策”,第六十五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然而這里的“愚”是真樸的意思,王弼注:“明,謂多智巧詐,蔽其真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崩献酉My(tǒng)治者培養(yǎng)出篤實的政風,引導人民以摯誠相處。老子不僅期望人民真樸,他更要求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二十章上說:“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以“愚人之心”來贊許圣人的心態(tài),可見“愚人”乃是統(tǒng)治者自我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
政治生活方面。老子并不反對政治,老子的哲學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政治哲學,《道德經》一書中,不乏對“國”、“兵”、“候王”的論述,如“治大國如烹小鮮”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他所反對的是“有為”的政治,“因為政府用干涉政策,卻沒有干涉的本領,越干涉越弄糟了?!?,老子強調的是無為而治,“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保谶@樣的社會里,由于統(tǒng)治者的無為而治,以致百姓有“帝力何有于我哉”的感慨,事情辦成功了,百姓卻說“我們本來是這樣的”,這可謂是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了。
參考文獻:
[1]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第 一版
[2]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一版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一版
[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