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全忠
臺灣中華僑聯(lián)總會理事長簡漢生考證:“80%以上的臺灣同胞,是近四五百年陸續(xù)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徙而來,再往上溯,則福建、廣東及臺灣同胞大都來自河洛地區(qū),即黃河和洛水交匯的地區(qū)——這是中華民族各宗親氏族自北向南遷徙的轉(zhuǎn)運站?!秉S姓臺灣同胞就是這樣。
黃姓入閩
中原黃氏入閩最早的是東漢固始人黃道隆?!痘莅部h志》載,錦田黃氏,始祖隆公,為東漢會稽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棄官入閩,居仙游縣大尖山、小尖山之間,即現(xiàn)在的平朋山。后來遷徙到桐城(即泉州)。北宋榜眼黃宗旦在追述自己的家史時也說:“漢道隆公,光州固始人,為東漢會稽令。東漢建安之亂,棄官避地入閩。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間,后改遷桐城之西關(guān)?!蓖瑫r期,固始上谷人黃隍志遷居仙游;東吳孫權(quán)的將領(lǐng)黃興與妻曹氏入閩,居鳳山。
中原黃氏大批入閩是在晉代。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動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即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新北市《黃氏族譜》云:“世居光州固始,至晉,中州板蕩,南遷入閩,始祖黃元方仕晉,卜居侯官……至唐嗣圣村時有黃岸、黃崖者,分為二支,岸入莆田,崖入泉州。”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jù)說,后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后裔,都認黃元方為始祖。
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后居漳州的府兵與眷屬中有黃氏。臺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中記載:黃沖公長子宗極,唐朝秘書監(jiān),初居湖北江夏,徙光州固始,再遷侯官縣黃巷,最后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其莆陽后裔十分顯赫,先后出文狀元7位、武狀元3位、榜眼3位、探花3位,官至宰相者10位。隨陳政、陳元光入閩的還有固始人黃國。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考入福建,后避亂居于建陽之東。今建陽西南有考亭,相傳為黃子棱所建,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簡稱考亭。還有在唐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年)牧馬監(jiān)陳淵率領(lǐng)包括黃姓在內(nèi)的許、蔡、張、林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后遷金門。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入居八閩,中原黃姓多有渡江南下,前往投奔。如唐末諫議大夫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后析而為三:一居福清塔林,一寓閩邑黃巷,一居長樂北鄉(xiāng)黃壟。還有福州黃氏先祖黃霸及從江夏返遷光州固始泉河鋪鄉(xiāng)黃堰村的黃敦、黃膺兄弟,隨王審知入閩,初居清流泰寧鄉(xiāng)梓潭村,后敦居閩清塔莊鎮(zhèn)秀環(huán)村鳳棲山,膺居邵武。子孫繁衍至永泰、閩侯、福清、廈門、德化、古田、龍溪、寧德等地。其中黃敦,人稱“虎丘”,生六子,世稱“六葉”,形成“虎丘六葉黃氏”,子孫嗣繁盛,現(xiàn)總?cè)藬?shù)有200多萬,閩清建有福建最大的“六葉祠”。黃膺家族,經(jīng)三代發(fā)展,形成江夏名門望族。
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黃惟淡帶領(lǐng)家族自光州固始遷徙至福建,落籍邵武平灑鄉(xiāng),為邵武黃氏始祖。其孫黃峭山,宋乾德三年(965年)進士,娶三妻,各生七子,共83孫,分遷各地。
宋至明代,黃姓入閩的也不斷。
上述中原入閩黃氏,除洛陽的一支外,其余都是光州固始縣的?!度葑V牒華僑史料與研究》所收先祖來自光州的54部族譜中,有40部明確記載是“唐末自固始入閩”,或“隨王潮入閩”“隨王審知入閩”,因而固始有“唐人故里,閩臺祖地”的美譽,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使得今日不少福建人在談到光州時,都會產(chǎn)生一種敬意。正如香港福建社團聯(lián)會主席林樹哲說的,“福建人的骨子里,都有很深的故土情懷。福建人八成祖籍在河南,福建人的祖先都是河南的,我們對河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特別親切”。所以,包括福建人在內(nèi)每年到固始和潢川尋根謁祖的海內(nèi)外人士絡繹不絕。
黃姓入臺
黃姓人入臺最早是在唐代,形成氣候是在明末清初,出現(xiàn)高潮是在清前期和中葉。據(jù)臺灣《中華文化百科全書》等文獻記載,明末清初移居臺灣的黃姓開拓者,有史可查的140多人,他們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州、潮州、惠州等地,分散于臺灣各處,尤以澎湖列島和臺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臺南、屏東沿線地區(qū)為多,成為后世臺灣黃姓各支派的始祖。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率部收復臺灣前后,黃姓遷居臺灣的更多。據(jù)《臺灣百家大姓源流》一書介紹,遷臺拓墾的黃姓有黃后詔、黃事忠、黃聲九、黃帳等。在鄭成功屬下?lián)挝穆毜挠信e人黃驤陸、禮部都事黃昱、與清廷商議招撫事項的鄭氏代表黃用、兵部職分司部中黃事中四人。擔任武官的有親軍勇衛(wèi)左都督黃安、神威鎮(zhèn)黃嶼、前鋒鎮(zhèn)黃茂等22人。清廷領(lǐng)有臺灣后,閩、粵黃氏入臺墾殖者更是絡繹不絕,從康熙至光緒年問,僅見文獻記載就有黃放等27人。
福建《金墩黃氏宗譜》載,晉江黃姓系黃岸后裔。黃岸裔孫黃光淵于康熙年問到臺北淡水潘湖渡頭定居,為該地黃姓始祖。光淵次子黃戚,居澎湖;三子黃威,徙漳溪,是為臺灣漳溪始祖。在康熙至嘉慶朝,晉江潘湖黃姓就有3萬多人遷居臺灣;晉江安海黃姓有237人遷居臺灣,江夏堂黃瑞站等就是康熙年問遷入臺南的,現(xiàn)據(jù)《固始與閩臺》一書記載,這期間從泉州南安縣遷臺的有14人,如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黃雄移居今嘉義六腳。清康熙中,黃風、黃怨、黃坐三兄弟移居今嘉義。乾隆末期黃樸直、黃明移居今屏東鹽埔。嘉慶十年,黃元隆移居今新北市樹林,其后裔傳布繁衍成為大族;從同安縣遷臺的有16人,如康熙中期,黃瑞端移居今臺南市,后代遷居新北市三重。乾隆中期,黃耀、黃理、黃普等先后移居屏東東港;從安溪縣遷臺的有32人,如乾隆中期,黃端移居今臺北淡水;黃繼炫、黃繼燈、黃繼勁等八兄弟移居今桃源龜山,分遷臺北地區(qū)。從漳州龍溪縣遷臺的有5人,如清康熙中期,黃盛移居今臺南仁德??滴跄┢?,黃必照、黃法移居今臺中豐原;從南靖縣遷臺的有9人,如康熙中期,黃純善移居今臺北市內(nèi)湖區(qū)。雍正年間,黃元喜移居今臺北中和。
福建石獅市寶蓋鎮(zhèn)塘后村是有名的黃姓村落,《黃氏家譜》載,康熙、乾隆年問,該村黃鐘、黃廷佛、黃廷文先后遷臺,后裔分支臺南、彰化、淡水、新竹等地。他們不僅保留祖籍地使用的“輩分排行”,而且還使用老家“集福堂”的名稱,在臺南市西區(qū)信義街興建了“集福宮”。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載,雍正年問有族人開始遷往臺灣。此后,該族子孫多有徙居臺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6世黃王藝,第8世黃佳和、黃昕,第9世有黃豆附、黃牒、黃情,第10世黃公體、黃蜂、黃熙等。
據(jù)《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14世黃毓盼,第15世黃宗選、黃宗瑯、黃宗瑤,第16世黃文令、黃紹養(yǎng)、黃紹禁,第17世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18世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先后渡海徙居臺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記載,該族第11世有黃貽鼐,第12世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臺灣。該族第9世第4房黃良象、第15世第四房黃忠兄、黃相英,均徙居臺灣赤山后。
1995年臺北縣黃氏宗親會理事長黃信平在其四屆三次聯(lián)誼大會的獻詞中說,黃姓源于贏姓黃國,興于江夏,出于邵武,尊黃歇、黃霸、黃香、黃峭山為先祖。這些入臺黃氏后來在臺灣形成了奧杳、浦西、文水、安溪、蘆山、文質(zhì)公、南安馬、元吉公、永山公、永目公、有公、榮公、昌鐘公、日炳公等大小數(shù)十個支派。
黃氏族人渡海入臺始祖,多屬黃守恭和黃峭山派下。人數(shù)較多的縣市為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臺南市、嘉義市、彰化縣。人數(shù)較多的鄉(xiāng)鎮(zhèn)區(qū)為新北市板橋區(qū)、三重區(qū),臺北市松山區(qū)和高雄市三民區(qū)。
如今,在臺灣的1077個姓氏中,黃姓居第三位,2007年統(tǒng)計總?cè)丝?37萬,和陳姓、林姓、張姓有“陳林遍天下,黃張排滿街”之說。
黃姓宗族文化
黃姓宗族文化包括郡望、堂號、宗約等。
郡望有江陵郡、江夏郡、會稽郡、零陵郡、巴東郡、西郡、晉安郡、洛陽郡、濮陽郡、東陽郡、松陽郡等。
堂號有寬和堂、江夏堂、思敬堂、逸敦堂、敦睦堂、熾昌堂等。
各地黃氏族譜大都有宗約,內(nèi)容都是勸勉人們修身立家,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光宗祖,下福子孫。這一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xiàn)了黃姓的崇高理想境界。中國文化最講孝道,所以歷代有多種《孝子傳》傳世,而“二十四孝”中,黃姓就占有黃香、黃庭堅兩名。東漢江夏黃香,出自官宦世家,九歲失母,為子極孝,當時的江夏太守劉護聞名召見題“門下孝子”;《三字經(jīng)》云“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香少聰穎,博通經(jīng)典,以文章聞名京師,時人稱“江夏黃童,忠孝兩全,天下無雙”?!抖男ⅰ分械摹包S香扇枕”,也是寫黃香的。這一支黃姓便以“江夏”為堂號。在海外黃氏族姓中,廣泛流傳著“認宗詩”(也稱祖訓詩),凡黃姓族人,無論身處何方,只要能誦出這一首詩,便會被視為同宗兄弟,得到族人的關(guān)照。這首詩全文是:“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唯愿蒼天垂保佑,三七男兒總熾昌?!?/p>
作者單位:河南省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