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課堂比作旅途的話,語文教學就是師生行進在“語言文字”之路,品味其魅力并不斷提升其運用能力的過程。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因步履匆匆而錯失風光無限。此時,我們須調整前行節(jié)奏,讓語文的芬芳散發(fā)在“進”“退”“?!敝g。
一、跨前一步的精彩
都說語文課堂教學“要在語言文字中走個來回”,但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卻常是“有去無回”,有著踟躕不前的遺憾。例如案例一:《滴水穿石的啟示》中“李時珍事例”的教學。
(學生默讀,圈畫出體現(xiàn)“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詞句批注后交流)
師:你從哪里可以看出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生1:我從李時珍“從小就立志學醫(yī)”看出他小時候就有一個遠大志向,二十多年一直沒有放棄,可見他目標專一。
生2: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大半個中國”,歷盡了千辛萬苦。我仿佛看到了李時珍為了采藥草而向一個個懸崖峭壁攀登的情景。
生3:“終于”是說經過了許多的努力,真是憑著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后李時珍完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師:李時珍的事例告訴我們,他成功的原因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以上教學實例,教師引導學生對第三自然段進行研讀,感受三個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從課堂交流情況來看,學生抓住重點的詞語或想象、或猜測、或結合詞語意思理解了李時珍(第一個事例)憑著“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后獲得了成功。但課堂之旅僅到這一步就可以戛然而止嗎?“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話語形式,即‘怎么說,而非‘說什么?!保ㄍ跎形模╅喿x教學中,堅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內容固然重要,但如果就此踟躕不前,那語文之路的美景就丟失了大半。如果能在此基礎上跨前一步,將能看到更美麗的風景,請看案例二:2012年江陰市小學語文高年段短課觀摩研討會上,云亭中心小學薛賢老師的《滴水穿石的啟示》中“李時珍事例”的教學片斷。
(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圈畫出體現(xiàn)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詞句進行批注,然后進行交流)
生交流(環(huán)節(jié)同上,略)。
師:為了編寫《本草綱目》,李時珍堅持不懈。現(xiàn)在屏幕上出示的這段文字,同樣是描寫李時珍歷盡艱辛編書的事情,你看看和課文中描寫有什么不同?
屏幕出示:“雞腸草……龐憲,你把藥包拿來?!崩顣r珍拿過藥包……他接著往下寫:“雞腸草,生嚼涎滑;鵝腸草,生嚼無涎……”(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片段)
生:我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描寫得特別生動,仿佛看到了李時珍嘗藥草時的動作、神態(tài),聽到了李時珍的語言;而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中卻只用了“嘗藥草”三個字進行概括。
師:這就是記敘文、說理文在語言上的不同,說理文的語言相當簡潔。(板書“語言簡潔”)
師: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這個事例,課文是如何將李時珍“滴水穿石”的精神說清楚的?
生:課文先介紹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醫(yī)藥學家,從小立志學醫(yī)”,接著講他為了編寫《本草綱目》“翻山越嶺、訪名醫(yī)、采草藥”,最后告訴我們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
師:先點明人物,然后敘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表現(xiàn),再寫出其取得的成就,事例從三方面有序地寫出了李時珍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了成功。
與案例一相比,薛老師延伸了兩個教學內容:第一,讓學生對記敘文和說理文語言特色進行比較;第二,讓學生揣摩李時珍這個事例的敘述特點。這樣設計的妙處在于:
首先,《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文,為了說明“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這一觀點,課文運用了正反兩面事例,其中正面選用的是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事例。這三個事例在表達形式上有何特點?細細揣摩,發(fā)現(xiàn)它們都充分體現(xiàn)了說理文中事例描寫的特點:語言平實簡練,緊扣中心有序表達。因此老師在引導學生對第一個事例(李時珍事例)進行研讀時,不僅讀懂了其內容,而且通過對比領悟其語言特色及表達的順序,掌握了事例是“如何寫”的奧秘,為后兩個事例的學習提供了方法的借鑒。
其次,對于說理性文本的討論,通常主要集中在思想的“高處”、表達的“妙處”,這是一種“鑒賞者”的閱讀姿態(tài)、閱讀方式,當然這是不夠的。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還得在實踐中加以歷練,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人只是靠著“滴水穿石”精神獲得成功的典型人物的代表,文中有一個省略號說明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這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學習“李時珍事例”的寫法,讓他們緊扣課文中心挑選一個自己了解到的名人成功的事例進行練寫,學生在寫事例的時候就會做到語言簡潔、有序表達。
“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而且會把語文掏空?!保ù迬n)薛老師向前跨了一步,閱讀教學的旅途頓時精彩無限。
二、退后一步的旖旎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古人所寫的《插秧詩》。閱讀教學亦如此:單一、機械的讀寫,雖然也可以使學生獲得一些語文之技,但卻會丟失語文的人文之道,消解語文該有的活力和靈氣。退后一步,理解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請看案例三:《燕子》第一自然段教學。
師:讓我們一起將目光聚焦到春天的小精靈——燕子身上,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寫出小燕子的“活潑機靈”?
生:抓住了羽毛、翅膀、尾巴來寫的。
師:為什么不寫小燕子的頭、眼睛或爪子呢?
生:因為這些部位最能反映小燕子的活潑機靈。
師:所以我們在寫一種動物的時候,要抓住最能體現(xiàn)其特點的部位寫。大家再看,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分別有什么特點呢?
生:小燕子的羽毛是“烏黑光亮”的,翅膀是“俊俏輕快”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
師:“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這些詞用得多么準確,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做到用詞精準。下面我們仿照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寫法,來介紹一種動物的外形。(學生嘗試)
和案例一相反,案例三中的教師將目光鎖定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讓學生明白《燕子》第一自然段抓住凸顯其“活潑機靈”的“羽毛”“翅膀”“尾巴”而寫,而且用詞精當。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遷移。然而,正如“本位語文”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陳建先老師所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時,切不可就語言學語言,進行單純的語言技巧的演練,而應以理解內容領悟情感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使語言形式的掌握與內容的學習、情感的熏陶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比绻颜Z文變?yōu)榧兇獾墓ぞ?,那操作的刻板、內容情境的弱化乃至缺失,就會使語文課成了作文寫法的剖析課,這種冰冷的技術分析掏空的將是語文的靈性。矯枉過正,必然又是“誤入歧途”。
2011版新課標在課程理念的表述上特別突出了“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與試行課程標準相比,缺少了“理解”二字,但并不表明不再重視“理解”。“只有經歷了‘理解語言文字和‘理解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閱讀過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此,“語言的積累與內化,言語經驗的體驗與獲取,缺少了‘理解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保▌⑷试觯┠敲丛鯓幼霾拍苁箤W生真正理解《燕子》的這一段描寫呢?可參考案例四:《燕子》第一自然段教學。
師:作者是怎么寫出燕子外形之美的?
生:作者抓住燕子的羽毛是烏黑光亮的,翅膀是俊俏輕快的,尾巴是剪刀似的,寫出了燕子的活潑機靈。
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圈畫“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活潑機靈”)如果把這些詞去掉,再讀讀,有什么感覺?
生:(對比讀后)這些詞寫出了小燕子的特點,讓人覺得小燕子特別討人喜歡。
師:這些詞組,都用“( )的( )”這樣的結構。再讀讀,又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感覺讀起來特別好聽,特別有節(jié)奏,就像詩一樣。
師:你能讀出這種美感嗎?(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
師:(圈出“小”字)這個“小”字,讓你覺得燕子怎樣?
生:我覺得這個“小”字寫出了燕子的可愛,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小燕子非常喜愛。
師:作者抓住羽毛、翅膀和尾巴這些最能體現(xiàn)燕子特點的部位,用上準確的詞語寫出了燕子的可愛,同時表達了自己喜歡的情感?,F(xiàn)在請你學著作者的介紹方法來說說你喜歡的小動物,可以仿照運用“一 ,一 ,加上 ”這樣的長句形式。
(生模仿說話,互動指導、評價)
在案例四中,教師引導學生做足了“理解”的功夫:明確作者是抓住特點寫出燕子外形之美;通過形容詞去留對比以及“小”字魅力的感悟來體會燕子的可愛;各種練讀讓學生真情抒發(fā)對小燕子的喜歡。在逐步深入的理解中,學生明白了寫一種小動物,就要抓住它的特點,要用詞優(yōu)美、恰當,要將自己對它的喜愛之情融于描寫之中。當學生真正理解了這一點,寫其它的小動物也就能駕輕就熟了。
三、原地踏步的睿智
“慢慢走,欣賞??!”這是阿爾卑斯山谷中一條景色迷人的大路上的標語。對此,朱光潛先生寫道:“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行走在語文課堂,讓我們在“踟躕”時“進一步”,在“跳躍”時“退一步”,在“疾走”時“踏一步”,語文的芬芳就隨時散在旅途上!然而把目光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卻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在疾步向前,一路追趕的同時,忽略了停下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例如案例五:《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最后一自然段教學。
師:人們?yōu)槭裁匆獞阎缇吹男那榍皝碚把鏊螒c齡的故居?請同學們閱讀搜集到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想想她是個怎樣的人?
生1:宋慶齡是個頑強不屈、一身正氣的人。
生2:宋慶齡是個永葆革命青春的人。
生3:宋慶齡是個溫柔、典雅的人。
……
師:那為什么人們總愛在兩棵樟樹前留影呢?
生:因為樟樹的可貴之處是香氣能永久保持,它象征著宋慶齡的高貴品格。
師:正因為宋慶齡有著高潔的品格,所以,人們總是(引讀)——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美國學者W·S·格雷認為,閱讀心理過程分為四步驟:即“感知——看到文字,讀出字音;理解——把單詞轉化為意義;反應——領會作者說的是什么;綜合——與實際聯(lián)系的應用”。由此可見,不管是哪一類知識,要實現(xiàn)從知識到能力的質變,必須要經歷“反應”和“綜合”。這種過程是學生的一種體驗和感悟,它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悟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語言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意味,通過順應和同化,在閱讀過程中將它們內化、納入自己的語言圖式和知識體系中?!端螒c齡故居的樟樹》一文,其難點是理解樟樹的象征意義及對宋慶齡的深切懷念之情。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搜集到的資料談談對宋慶齡的印象,從表面上看學生似乎明白了樟樹和宋慶齡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這種認識是淺層次的。究其原因,就是缺失了文字和學生之間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即知識的建構過程。
語言體驗是一個過程,是對語言以及語言所表現(xiàn)的形象、情感的真切體會和逐步接納過程;同時語言體驗也是一個結果,是閱讀過程中所受到的情感影響,是對語言及其內容的感同身受,甚至是對語言秘妙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就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不能給予人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fā)展與培養(yǎng),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比绾问箤W生來獲得這種發(fā)展呢,這就需要原地踏步的睿智。請看案例六:《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最后一自然段教學。
師:為什么我們要帶著崇敬的心情去看宋慶齡的故居呢?課前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宋慶齡的資料,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想想宋慶齡的可貴之處在哪里?(生默讀資料,圈畫宋慶齡的可貴之處)
師:宋慶齡的可貴之處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上“無論……總是……”“只要……就……”“即使……仍然……”這些關聯(lián)詞來贊美宋慶齡?最后一句要這樣寫:宋慶齡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生動筆寫后交流)
生1:宋慶齡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即使孫中山逝世,她仍然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勇敢頑強地與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叛變行為作斗爭。宋慶齡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生2:當國民黨以要求停止內戰(zhàn)、實行抗戰(zhàn)的罪名傳訊和監(jiān)禁愛國救亡運動七位領導人時,宋慶齡不但在法庭上大義凜然,而且親自向高等法院要求與“七君子”同服“愛國罪”??梢?,無論情況有多危險,宋慶齡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和營救愛國人士。宋慶齡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生3:宋慶齡非常關心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即使在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她仍然倡導和興辦了兒童文化教育的場所和保健機構。她的一生無私無畏,艱苦奮斗,執(zhí)著追求。宋慶齡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師:現(xiàn)在你明白人們懷著崇敬心情瞻仰宋慶齡故居的原因,那為什么還要在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呢?
生1:因為宋慶齡充滿活力,像樟樹一樣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生2:樟樹有永久保持的香氣,宋慶齡有一身令人敬佩的正氣。在人們的心目中,樟樹就是宋慶齡的化身,在樟樹身上,人們看到了宋慶齡的影子。
師:樹如其人,游客們見到這樟樹就想到了宋慶齡。在樟樹下合影表達了人們對宋慶齡的懷念。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展開“語言體驗”:對搜集到的宋慶齡資料進行信息篩選,運用關聯(lián)詞進行寫話,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一種被吸引的創(chuàng)造”,不斷加深著對宋慶齡偉大人格的認識。正是因為學生有了這種來自“內部的活動和努力”,才真正理解了人們對宋慶齡崇敬的原因,理解了宋慶齡和樟樹之間存在的共同點,并在言語實踐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自身的言語經驗。
(費靜亞,江陰市要塞實驗小學,2144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