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繪好之后,要在畫面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
唐卡可以用各種絲絹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貢夏”的下幅長度占畫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顯得稍長;上幅長度占下幅長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說占畫面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個(gè)唐卡畫面寬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長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長度是15厘米,側(cè)幅寬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畫面的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面,藏語稱之為“彩虹”。每道絲帶的寬度是側(cè)幅(即所裱絲絹的左右邊)的一半;如果僅有一條絲帶,寬度便是側(cè)幅的四分之一,側(cè)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絲絹襯裱面。
有時(shí)也可以在“貢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塊絢麗精美的錦緞。這塊錦緞可以是任何顏色,任何形狀??梢允钦叫危瑱M長方形或豎長方形。錦緞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積三分之一,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時(shí)在“貢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塊錦緞。
唐卡背面的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綿緞等。一般來說,里襯只裱糊唐卡的“貢夏”部分,不裱糊畫面部分;也有給唐卡整個(gè)背面都裱上黑襯的。還有一些唐卡,雖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開畫面與襯布之間茬口的辦法把畫面正對(duì)的里襯部分切開三個(gè)邊,以便能夠看到寫在唐卡背面邊上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人們要揭開襯頁看背面文字的情況外,平常唐卡畫面背面與里襯的兩個(gè)底邊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面的兩個(gè)邊最后是用紅線鎖邊,必須注意的是,在縫裱用一個(gè)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并將其撐住。根據(jù)唐卡的大小確定“唐薪”的粗細(xì)。一般“唐薪”的長度是與唐卡的寬度基本相同,兩端可再長出唐卡寬度的3厘米,兩端套上用金銀或青銅制成的套蓋。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來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稱卷軸畫。
在唐卡的頂端還有一根扁平木條叫“卡薪”或“貢薪”。木條越往兩端越細(xì),以致于從截面看就像一個(gè)小木楔,把“卡薪”縫粘在“貢夏”和里襯之間,長度與唐卡寬度相同,兩邊不要突出來。
唐卡前面有一幅面蓋蓋住整個(gè)唐卡。通常用絲絹制做面蓋(人們認(rèn)為制作面蓋最好的一種絲是“面子綾絹”,質(zhì)軟、色黃、帶有紅綠色的斑色)。面蓋用紅色、黃色、藍(lán)色絲絹條交替縫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種顏色的絲條作面蓋。面蓋縫在唐卡的頂端,面蓋中央還有一些褶子。畫有本尊、護(hù)法神的唐卡,其面蓋絲絹也有白色、黃色、藍(lán)色、綠色等,不過這類唐卡的面蓋絲絹條彼此不縫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開的。沿唐卡面蓋上部綴有一排有褶子的掛布,下垂約8厘米,用紅色絲絹制做。
假如將唐卡寬分為四份,其中左右兩邊的四分之一處垂有兩條彩帶,每條彩帶的寬度等于“貢夏”側(cè)幅的一半。彩帶一直垂到唐卡的底邊,彩帶底端呈鳥喙形,叫“小鳥嘴”。當(dāng)面蓋放下之后,兩條彩帶便垂在面蓋的外面,并和面蓋隔開。這樣可以只把面蓋向上卷起,讓兩邊彩帶直接垂在面畫的前面。在唐卡頂端,兩條彩帶的中間有一條系住上卷面蓋的紅繩,待面蓋上卷后用這條紅繩把它折疊系好。紅繩上面還有一條布繩用來掛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裝后用布繩把它扎好。
裱制裝潢唐卡所用材料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個(gè)人的意向和委托制作唐卡的施主的財(cái)力。
繪畫唐卡使用的顏料應(yīng)該是柔和純凈的高級(jí)顏料,粗劣的,普通的顏料只能用來彩繪梁柱、木制神器、床椅、桌凳和其他木器;也可以用來彩畫泥塑佛像、繪制壁畫。當(dāng)然,繪制彩畫以上物品也要做準(zhǔn)備工作。比如畫壁畫,也要在墻上涂一層膠水以防顏料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