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娟妮 邢娟
摘要:文學語言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臨界語言;文學語言在語言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積淀著歷史意識;文學語言能將語言所具有的歷史意識內涵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語言本身成為具有活生生的生活氣息和蘊涵深厚歷史意識的語言。
關鍵詞:巴赫金 語言 歷史意識
“語言是地道的歷史現(xiàn)象?!盵1]
人的發(fā)展與語言的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的,人與語言以及與世界關系的多樣性是歷史地形成的?!安坏珎€人即使想改變也不能絲毫有所改變,就是大眾也不能對任何一個詞行使它的主權;不管語言是什么樣子,大眾都得同它捆綁在一起。”[2]語言中沉積著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物,存在著歷史鑄就的慣性,在歷史的長河中,語言要被人們所理解,所交流,必須遵循一定的語言習慣和規(guī)則,并使語言習慣與規(guī)則在交流過程中能夠不斷強化,這才能保證語言成為暢通無阻的交流工具,即語言習慣和語言規(guī)則成為人不得不遵從、順從的一種強制性力量,即“語言說人”。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理論,不但要關注語言的微觀結構,更需要關注研究語言的宏觀結構,在時空的歷史長河中,研究語言與人類歷史之間的多樣性關系以及運作、演變模式,來探究超語言學理論的本質內涵及時空特征。
語言在歷史的長河中及人們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里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具體的歷史時刻,每一社會階層中的每一代人,每一種年齡實際上也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詞匯,自己特殊的情調體系?!爸挥嘘U釋了該序列事物與其他序列事物的相互作應和彼此制約,方能形成歷史的視角?!盵3]語言與社會交流、社會變化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語言具有各種變體,能夠反映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在每一具體時刻,都有社會和思想生活中不同時代、不同階段的語言共處并存。甚至還存在以時日計的語言,因為今天和昨天的社會思想和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說沒有共同的語言。每一天都有自己的社會思想和觀念的性情,有自己的詞匯、自己的情調體系、自己的口號、自己的罵語和贊語。”[4]語言的歷史意識具有本質的內在力量邏輯,其單一而復雜、具體而多樣,能夠促進、改造歷史文明。
語言具有歷史性的集體意識。語言生活中存在兩種對立的向心力的統(tǒng)一標準語和離心力的雜語傾向,這兩者形成了兩種尖銳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一方面,有著規(guī)范體系、蘊涵具體思想的組合與集中的統(tǒng)一語言,即得到正式承認的規(guī)范語,能克服不斷發(fā)展的雜語現(xiàn)象的沖擊,能始終堅守、穩(wěn)固其內在的語言核心。另一方面,離心力的雜語現(xiàn)象,在歷史存在的每一時空點上,語言都是與雜樣的語言同在的,雜語中的這些語言以多種多樣方式作為觀察世界的獨特特點,縱橫交錯結合,反映著特殊的某種價值角度視野,如在藝術作品中,雜語從四面八方侵入標準語的時候,不同語言特別緊張而有力地相互交鋒相互作用。在雜語最繁復的時代的時候,也就是在對小說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與藝術世界最為有利深刻的時代,“雜語成分極容易迅速規(guī)范化,從一個體系轉移到另一個體系,終于從日常生活進入標準語,從標準語轉入日常語言,從職業(yè)語進入一般生活中,從一種體裁轉入另一種體裁中,如此等等。在緊張的斗爭中,相互間的界線同時既有變得明顯的,也有趨向消失的;有時就難以判斷它們在何處失去了界線,爭斗的一方已經越過敵手的邊界?!盵5]呈現(xiàn)出一種語言歷史的交錯感,體現(xiàn)出了一種無形的歷史意識。
語言也是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通過改變原有的語言而吸引外來語使新的語言在歷史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外來語從社會政治體制到日常生活倫理,在各民族的歷史意識深處與政權思想、權力思想、宗教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對此,應當用一種批判的審視的眼光來看待時空傳承中外來語所滲透的語言的歷史意識。
語言是處于邊界性的臨界語言,人和語言植根于歷史世界。語言對人的專制是無形的,語言能夠指涉歷史世界,反映豐富的歷史生活內容及對歷史生活的鮮明的評價,并于不知不覺中將歷史意識形態(tài)強加給人、鉗制人的思維,讓人心甘情愿地匍匐于語言的權威之下。
參考文獻:
[1]巴赫金.周邊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31.
[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1985:107.
[3巴赫金.哲學美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21.
[4]巴赫金.小說理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71.
[5]巴赫金.小說理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10.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201016984)。
作者簡介:
邢娟妮,溫州大學建工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文藝美學、教育管理學。
邢娟,陜西合陽人,中教一級,從事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張敬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