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婧宇
摘 要:以樂器音質和性格的分析為起點,文章以巴托克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作為研究對象,對中提琴的特質和巴托克作品和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巴托克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是其生平唯一一部中提琴作品,這首協(xié)奏曲充滿節(jié)奏活力與豐富想象的獨特風格,既突出表達了作曲者的藝術風格,又將中提琴的音色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部作品完美地結合了巴托克那種理性與感性的成熟,是巴托克后期比較柔美的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他早期對結構追求的作品。
關鍵詞:中提琴;巴托克;協(xié)奏曲
[中圖分類號]:J6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3--01
中提琴開始作為西洋管弦樂隊的組成樂器,在樂隊中擔任簡單的中聲部。直到二十世紀后期,中提琴含蓄圓潤的音質,柔和中略帶深沉、沙啞,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使其脫穎而出。自此,中提琴不再只作為陪襯的角色,被當代及后世作曲家們賦予更加鮮明的個性。
著名的《巴托克中提琴協(xié)奏曲》作者貝拉·巴托克是匈牙利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作為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活動家、民間歌謠收集家和研究家而載入音樂史冊的。1881年3月25日出生在納吉圣米克洛斯(今羅馬尼亞境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曾在美國紐約進行教學和創(chuàng)作,生活凄苦,精神孤寂,終因白血病于1945年9月26日在紐約辭世。巴托克是最偉大的民族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風格具有很強的匈牙利民間曲調的特點,深入發(fā)掘旋律中的調式音階特點,在旋律自身的和聲內涵基礎上,對現(xiàn)代化的新穎的和聲手法加以利用,從而獲得有別于傳統(tǒng)的獨特效果。
《巴托克中提琴協(xié)奏曲》具有很完備的樂念,其圓熟深邃的美感使其成為二十世紀最出色的弦樂協(xié)奏曲之一。此曲整體結構中旋律表現(xiàn)的主線是民間音調素材和多調式等創(chuàng)作基礎之上的中提琴獨奏聲部。這部作品不僅表現(xiàn)了巴托克對具有深厚底蘊的協(xié)奏曲強大的駕馭能力,更體現(xiàn)他能把民間音樂的旋律自然地糅合進中提琴獨特的音質中,充分表達出巴托克在后期創(chuàng)作中感性與理性的成熟結合,是他晚期創(chuàng)作的具有柔美特點的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他對結構追求的曲目。
《巴托克中提琴協(xié)奏曲》分為三大樂章,其中第一樂章的速度為中速,奏鳴曲式,表達了悲愴的氣氛。兩個基本主題貫穿其中,中提琴的獨奏開啟第一主題。音樂縹緲虛無,讓人捉摸不定,幾乎聽不到樂隊伴奏的聲音,表達出作曲者脫離現(xiàn)實的消極情緒。演奏時需注意聲音要純凈,集中,要連成句子并且音樂不能斷開,更不能凌亂。演奏到這一樂章的中間發(fā)展部分,旋律主音是中提琴的琶音,還有復雜的華彩片斷及不斷地變化音穿插其中,突出第二主題中憂郁的情感色彩。演奏者需注意音準及力度的變化,留意它的表情記號,要隨著音樂的律動做力度處理,流動著做漸強,節(jié)奏要穩(wěn)定。這一樂章的主題具有極高的音樂性,非常出色地進行了樂思的表達,有多達十五次的音樂速度變化,更是頻繁運用臨時變化音,前后兩個主題重復不同的節(jié)奏,充分體現(xiàn)了巴托克音樂的風格。
這部作品的第二樂章被稱為“虔誠的柔板”,有宗教性,冥想性和三段體,還有匈牙利民歌音調,富有旋律而且聲音非常美妙。它以緊張的曲調開始,充滿了戲劇性,由悲觀的音樂情緒逐漸發(fā)展成為樂觀明朗和崇高的音樂形象,其高音區(qū)的音色是細膩且柔軟。中段熱情的曲調,和開頭的冥想性的清澈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后又復歸為清澈。中提琴柔和而含蓄的音質,充分展現(xiàn)出來,淋漓盡致、出神入化。
第三樂章部分,具有歡快而活潑的民族舞風格特征,華麗而富有跳躍性。中提琴演奏極速運動的美在回旋曲式中被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中間部分的五度音程仿佛讓人聽到動聽的風笛聲。整個終曲部分充滿了活力,其中還包含一段由雙簧管模仿至長笛,再傳至單簧管,最后傳到主奏中提琴上,將整個樂章推向高潮,技巧輝煌,動蕩而又有彈性。
《巴托克中提琴協(xié)奏曲》通過豐富的主題素材運用,具有清晰的織體結構,加以五度音程和巧妙的節(jié)奏變化應用,是一部有著強烈音樂特性和充滿想象的杰作,體現(xiàn)了匈牙利民族音樂風格特點,具有很高的思想及藝術價值。
巴托克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運用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鮮明表達出中提琴多重性格的戲劇性音色特點,將中提琴作為主奏樂器的溫柔迷人的中音區(qū)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首《中提琴協(xié)奏曲》表現(xiàn)了亢奮、憂郁、深沉的情感,其實正是巴托克本人性格中內向部分的真實寫照。不僅是中提琴協(xié)奏曲中得杰作,也是現(xiàn)代派音樂中的先聲。巴托克的音樂具有爆炸性的巨大威力,能給人一種克服困難的毅力。他不屬于反對所有基礎和傳統(tǒng)的破壞者,而是那個時代最勇敢的音樂革新家之一,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實驗者,是一個不僅改革形式,并且改革音樂藝術實質的真正革新者。
參考文獻:
[1]波尼亞托夫斯基,《中提琴藝術史》,譯者吳育紳,人因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
[2]張蓓荔 楊寶智,《弦樂藝術史》,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賽繆爾·阿普爾鮑姆,《世界著名弦樂藝術家談演奏》,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4]王玉恒,《弓弦上的輝煌》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2月
[5]伊沃·蘇皮契奇,《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6]許勇三,《巴托克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04期
[7]鄒承瑞,《巴托克與匈牙利民歌》[J];音樂世界,1982年12期
[8]馮斗南,《巴托克的十二和弦解》[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9]楊仕林,《巴托克的民族精神》[J]音樂世界,198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