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次仁
摘要:語文課堂的教學就是一個進行知識的傳授以及聽說讀寫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語言能力的提高依賴于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就語文教學中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言感知能力;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
語言是一門系統(tǒng)的科學,有著多側面、多層次的特點,語言的產(chǎn)生就是來自于人們在生活中的一些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以及感知,因此,培養(yǎng)好語感能力非常重要。
一、語言感知的理解
著名語文教育家洪鎮(zhèn)濤先生認為:“語言感知(以下簡稱語感)是一種語文素養(yǎng),是在長期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的具有濃厚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迅速、直覺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币簿褪钦f,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感性的理性認識相統(tǒng)一的悟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注重情感體驗……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就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的敏銳感覺?!眳问逑嫦壬舱f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可見,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和加強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yǎng)。”
二、語感的基本特征
1.思維的直覺敏銳性 這是其最基本特征。直覺就是直接的覺察,表現(xiàn)為思維過程與結果的直接性。它可以不經(jīng)過充分的邏輯推理的理智的思考,憑著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便可以對思維的結果作出敏捷、快速的直觀反映。讀完朱自清的《春》,便會拍案叫絕;聽到“紅杏枝頭春意鬧”,立刻就覺得“鬧”字用得妙。語感能領悟其中的意蘊和豐富情味。
2.知識整體的感悟性 人們在對語言文字的領悟和感受中,常??梢匝杆俚卣{(diào)動起頭腦中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積累,越過中間環(huán)節(jié),直接從整體上感悟其內(nèi)涵。它既有對語言作品意境和意義的整體把握,也有對語言作品在具體語境中的全面體味和感悟。
三、培養(yǎng)學生感知能力的途徑
1.要把教材看成是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切忌孤立、肢解課文 小學語文教材所編選的篇目,是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每一冊、每一篇課文、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只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從系統(tǒng)性角度來說,任何子系統(tǒng)的功能都融會于母系統(tǒng)之中。所以正確把握每篇課文的具體目標,都與本冊本套教材的整體目標息息相關。這就需要教師熟悉大綱,縱覽教材體系,明確本冊、本課在母系統(tǒng)中的地位與具體目標,然后制訂準確的教學目標,并有計劃的逐步實現(xiàn)目標,這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首要一環(huán)。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切忌將課文肢解成單獨的段落、句子、詞語。如果這樣,那么老師只是給學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識點,談不上閱讀欣賞,更談不上培養(yǎng)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前提下,再來解決語法、詞匯方面的問題。
2.在閱讀中積累語感 閱讀是手、眼、腦等感官協(xié)調(diào)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質(zhì)兼美,情文并茂,鼓勵學生讀背這些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聽和說是口語交際的兩個表現(xiàn)形式?!奥犜捠菓{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聽是吸收,說是表達。說是對聽的檢驗。因此,聽后還須多說,讓學生經(jīng)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把聽到的語言材料中所蘊含的內(nèi)容、意義說出來,以進一步鍛煉他們的感知。如此經(jīng)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閱讀是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地激發(fā)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diào)、節(jié)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nèi)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加以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fā)展。
3.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導、啟發(fā),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
(1)命題發(fā)現(xiàn) 。這里說的命題不同于命題作文的命題。它源于學生生活,借用“命題”誘發(fā)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寫作欲望,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生活感知的得失,便于引導。學習了《崇高的理想》一文,了解學生的思想之后,擬出一組題目,供學生選擇:①我對理想的看法;②當代 學生應有的理想;③我向往的職業(yè)理想;④我的理想是怎樣確立的;⑤我至今沒有確定理想的原因;⑥社會風氣對理想的影響。同時告訴學生,圍繞理想這一中心議題,自己可以另擬題目作文。結合學生生活,多側面提供作文題目,關鍵是要了解學生的情緒和思想動態(tài),把題目命在學生的心坎上,如同教師在同學生親切交談、引起話題一樣,借此,通過作文,洞察學生心理,發(fā)現(xiàn)他們對塵活的感知程度。 (2)評講鼓勵 。作文評講是師生相互交流對生活認識的過程。應當看到,每個學生都有正確認識生活的潛力。當他們的這種認識用作文表達出來之后,教師最先發(fā)現(xiàn)了解。教師對作文評價如何,不僅關系到對學生勞動成果的態(tài)度,而且影響到對學生生活認識的指導。有人把教師批閱評講作文比作在開掘人生的金礦,確實不無道理。因此,作文評講要立足于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哪怕是一點閃光的東西,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 (3)思維訓練。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鼓勵、引導、訓練幾個階段的反復實踐,學生生活資料的積累日漸豐富,認識水平也日益提高,批閱、評講作文,常常會被他們反映出來的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對自己錯誤的自責、對美好情操的贊揚、對祖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責任感、對祖國前途的使命感所激動、所振奮。作文評講中,教師把學生中反映出來的嶄新認識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歸納為:21世紀學生的是非感、奮發(fā)感、求知感、正義感、責任感,總稱為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這正是學生在教師的關懷、引導、幫助下,不斷從生活中吸取精神養(yǎng)料,堅持錘煉思想、訓練寫作,長期進行自我教育的成果。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咀嚼中品味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基石,在情境中琢磨語言是深化語感能力的動力,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是增強學生語感能力的保證。要堅持不懈,日積月累,教師認真教,學生認真學,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把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大事來抓,才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作者單位:西藏山南地區(qū)乃東縣亞堆完小 85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