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簡稱“國考”)成績公布,在152萬考生中只有不到10萬人可以拿到國考面試的入場券,而最終將有19538人成為這一年新選拔的國家公務員。
試題出爐 如何從這152萬人中選出10萬人?通過135道選擇題和5篇作文。
現(xiàn)任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名譽所長的謝小慶曾是出題人之一,也是把行政能力測試(簡稱“行測”)引入公務員考試的民間第一人。到底怎樣才能選拔出真正德才兼?zhèn)涞墓珓諉T呢?謝小慶坦言,這真是一門學問。以行測為例,要通過征題、初篩、送審、會審、成卷這幾個步驟,才能拼出兩套完整的試題。當然,最后的定稿還是考試錄用司的負責人。
十幾年過去了,為了從數(shù)以百萬計的考生中選拔出公務員,考試也一直在改革。但是改革起來并不容易。謝小慶說,“當初行政能力測試能移到公務員考試上來是非常不容易的,當時最高級領導都提出非議:你這個政治怎么考?特別是到了2001年,把公共基礎知識,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都不考了,政治標準如何把握?這個在當時來講是非常艱難的,需要眼光和魄力。”謝小慶至今還仍很感念當時他的領導。“改革只能靠‘蠶食和‘蠕動,沒法大刀闊斧。”提起公務員考試兩次重大改革,他深感不易。
需要什么樣的人? 幾位參加過公務員考試的考生開玩笑說,行測之所以考這么多龐雜又專業(yè)的知識,是為了把會聊天的人選出來,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和各種人聊到一起去。
針對這一說法,謝小慶說:“作為行測和申論這兩個考試來講,出題思路都是相當穩(wěn)定的,十幾年來也沒有什么變化。我們考的是做公務員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言語的理解和表達、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等等。這一點一直沒有變。我們考的是變化之中相對不變的、比較穩(wěn)定的那部分。我們考的不是智力,是行政職業(yè)能力,是能力中影響到你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的那部分能力,我們的思路就是考能力,對記憶力要求較低?!?/p>
但是,用標準化的考試來評價不標準的考生,是考試的根本局限。由于這種局限,考試往往只有“汰劣”功能,并不具備“擇優(yōu)”功能?!懊總€考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敝x小慶說,“拿申論來說,很多考生的水平比閱卷老師都高,如果他寫的東西閱卷老師看不懂,他就被淘汰了,但實際上他可能是很優(yōu)秀的人才。這也是我們要增加客觀題的原因之一,因為客觀題可以杜絕閱卷的主觀因素。但主觀題更能判斷一個人的素質。我個人認為,面試就比筆試的選拔性更好,但可能更多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敝x小慶認為,如果沒有“凡進必考”的政策,在2010年錄用的新公務員中,干部子弟所占比例可能就不會是7%,而可能是20%、30%,甚至更高。
更加根本的問題是:即便是通過了能力考查,又如何考查一個人的品格適不適合擔任國家公務員呢?
據(jù)記者了解,懷有修齊治平的抱負去考公務員的人不少,但奔著穩(wěn)定安逸去的也大有人在。而更多的人則認為,公務員不過是“就業(yè)的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