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偉 孫燕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課程。筆者發(fā)現教師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會使學生的課堂思維表現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下面筆者以兩位教師執(zhí)教的《有趣的浮沉現象》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學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解決這些問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積極思考,建立起問題——經驗——知識——方法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都能得以發(fā)展。下面是兩位教師授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再現:
A教師:
教師:(出示裝置)老師不小心將乒乓球弄進了這個口小的深玻璃瓶里,你能不觸碰玻璃瓶將乒乓球取出來嗎?
(學生交流)
教師:你能將你的方法演示給大家看看嗎?
(學生演示)
教師:你的方法真棒,利用水的幫忙讓乒乓球從杯底浮上水面,這個過程叫做上浮。如果老師將石頭投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學生交流)
教師:這是你的猜想,有不同的意見嗎?我演示給大家看!為什么乒乓球放入水中會上浮而石頭會下沉呢?
(學生猜想)
教師:究竟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讓我們一同學習《有趣的浮沉現象》(板書)
B教師:
教師:老師這兒有一個水槽,里面盛的是清水。大家看看老師手中的物體是什么?(出示石頭)如果我把它投進水中會怎樣?
(學生猜測,教師演示)。
教師:(出示乒乓球)再看這是什么?如果把它放進水中呢?
(學生猜測,教師演示)。
教師:有的物體在水中會上浮,而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這是為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研究有趣的浮沉現象。(板書課題)
兩節(jié)課的導入用到了同樣的材料:乒乓球和石頭。A教師創(chuàng)設的巧取乒乓球游戲,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與欲望,讓學生經歷了思考、體驗的過程。B教師的問題雖然直接,但學生的思維活動程度低;教師的實驗演示降低了學生的興趣。
開放性探究活動
在學生探究活動中,利用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體驗、探索,可以發(fā)展其信息收集、整理及分析和判斷能力,使其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養(yǎng)成良好科學行為習慣。下面是兩位教師“探究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教學片段:
A教師:
教師:請同學們猜猜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
(學生猜想)
教師:在水中下沉的物體究竟有沒有受到這種力,我們可以利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介紹提供的實驗器材)你能利用這些器材設計一個實驗驗證你的猜想嗎?請同學們小組為單位商定你們組的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設計實驗)
學生匯報實驗方案(節(jié)選):把鉤碼鉤在測力計上,看看測力計被拉下幾個小格,然后放進水中,再看看測力計上的格數變沒變。
教師:這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猜想:如果格數不變,說明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沒受到水對它向上托的力,如果格數減少,說明受到了這種力。
教師:說得有沒有道理?你們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
(學生交流)
教師:大家用這些方法試試吧!
(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匯報)
教師:在水中,不論是上浮還是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孩子們,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為什么還是會有物體會下沉呢?
B教師:
教師:下沉物體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
(學生猜想)
教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彈簧測力計,它的內部有一個彈簧,并且下面有一個鉤,當我們把鉤碼掛在上面的時候,因為物體本身有重量,里面的彈簧會被拉長,請大家思考:如果浸入水中的鉤碼不受到水的浮力,彈簧的長度會有什么變化?如果受到浮力會有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學生實驗,學生交流)
生1鉤碼浸水前后彈簧的長度不一樣。
生2:鉤碼浸水后彈簧的長度變短了。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說明鉤碼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教師: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體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由于問題的設置不同,所以實驗過程的開放程度不同?,F場觀察發(fā)現兩組學生的思維表現差異較大。在引領學生解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問題時,B教師直接出示了測力計,并預示著可能出現的情況,引導學生定向思維,學生在實驗中會注意觀察測力計彈簧長短變化現象,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A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開放性的實驗活動,給了學生許多實驗器材,讓學生小組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促進了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山東省威海市鯨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