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占東
【摘 要】英語學習作為第二語言習得必然會受到漢語思維習慣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母語和第二語言的關系,運用語言習得規(guī)律,從而為正確引導英語學習提供思路。
【關鍵詞】母語;第二語言;英語學習;學習動機
當中國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學習外語、應付各類外語考試的同時,卻尷尬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中文水平正在明顯下降,母語出現(xiàn)了邊緣化的危險。同時,雖然“英語熱”風行全國,但效果卻是令人尷尬的“廣種薄收”。一個人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仍然張不了口說英語,甚至連一些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是錯誤百出。對于文化和意識的交互下的語言交流,把握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母語和第二語言的相互關系
母語和第二語言習得相互影響,同時作為語言,其實很多是相通的。對現(xiàn)代美國語言學的影響相當深遠的理論之一是喬氏理論。喬氏認為語言是一種faculty,即一種內(nèi)在的能力。人生來具有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人習得語言的關鍵在大腦內(nèi)部的LAD,而不在外部的因素。所以喬氏理論通常被冠以mentalist的稱號。
結合喬氏的理論,我們可以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探討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的相互關系。應該認識到,廣泛的講第一語言和第二語盲習得過程中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一)學習動機上的差異
語言是人類最易習得的知識技能系統(tǒng)之一,所有發(fā)育正常者都能學會母語。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就不會選擇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然而外語又是許多國家學生耗時最多,最難學好的學科之一;在外語教學中,聽說能力的提高又是難中之難。原因之一是,對于大多數(shù)學習者來說,第一語言習得的動機是第二語言習得動機難以比擬的。
在時間上:第一語言的學習動機始于嬰兒的”呀呀學語”,而且第一語言的習得是從聽說開始。第二語言習得,多從小學,初中開始,不一定從聽說開始,動機的形成也較晚。
(二)刺激量的差異
一百多年前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jīng)做過一系列關于記憶的實驗,并撰寫了《重新記憶》一書,他在實驗和著作中,描述了學習次數(shù)與記憶準確率的關系,構成了著名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如果我們將學習次數(shù)作為“刺激”,那么“刺激”的頻率,包括次數(shù)和間隔的時間長短,就成為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碳ぁ绷看螅l密是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的重要條件。所有父母都有類似但往往被忽視的經(jīng)驗,那就是當孩子能含混不清地喊出“爸爸,媽媽”的時候,當父母在為此興奮不已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為教寶寶喊“爸爸、媽媽”給了無數(shù)次的“刺激?!边@些“刺激”不僅刺激兒童的聽覺,而且還與其它的感官刺激相聯(lián)系在一起。
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外語的刺激量顯然在總量和密度上都是難以與兒童學習第一語言時的刺激量相比較,即使是增加課時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提高中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必須設計多種教學策略,增加學生聽說和學習語言材料的刺激量。
(三)認知和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大約經(jīng)過感覺階段(出生至二歲).具體運算階段(二歲至十一歲)和形式運算階段(十一歲以后)具體運算階段,尤其是具體運算階段的前半階段一“前運算階段”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為此時兒童的智力發(fā)育一方面已經(jīng)達到成年人的70%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他們的認知機能又有具體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的特征。這給直觀教學,準確記憶和反復操練帶來了便利??梢哉f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語言學習與他們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是一致的。但兒童進入初中之后,認知發(fā)展水平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形式運算”,這個時期少年的認知機能開始日益邏輯化。簡單機械地記憶不可逆的詞匯和句型,對智力發(fā)展的進程而言,己不再具有發(fā)展的挑戰(zhàn)性。
二、正確引導英語的學習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同年齡段有各自的特點和規(guī)律,我們主要站在對成年學生教育的角度討論英語的學習。母語必然會對英語的學習產(chǎn)生影響,要利用其正面性,克服其干擾。這是外語學習中的一個核心的問題。
對英語的干擾:如漢語的拼音與英語的字母相似;漢語詞義和英語單詞意義相同;用漢語語法硬套外語語法等。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語音,語言或形成聽、讀、說、寫技能,以及用英語思維和交際階段,受母語干擾教顯著。這種影響隨著學習前進而減少。
發(fā)音動作習慣及其它有關語言知識受母語影響較大,對外語的模仿能力已經(jīng)不能象少兒學習英語那樣模仿能力強。所以單純的模仿教學不值得提倡;教給學生完整的句子,比較孤立的單詞要好;但是用翻譯教學法不合適,大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母語水平的提高,則配合講解法效果教好。
注意引導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形象思維的輔助下,在對話學習中,教師的提問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事物內(nèi)在規(guī)律的表達,不能只局限于簡單的生活用語,但在由母語為基礎的第二語言的學習中,也應該注意情景教學。人生來各有所長,研究表明,人不只具有一種智力。葛納德(Grander:1983)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說相互交叉的智力、人際智力和自我智力。因此,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優(yōu)勢和母語水平,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外,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和輔導教材必須取得視覺、聽覺和動手的適當平衡,從而使不同的學生有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
【參考文獻】
[1] J.M.索里,C.W特爾福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顧明遠,薛理銀.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fā)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6.
[3]錢冠連.向世界貢獻出原本沒有的東西——外語研究創(chuàng)新略論[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