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萌萌
【摘 要】在美國,現(xiàn)代偵查手段呈現(xiàn)多元化,其中誘捕偵查和機密線人的使用最為常見。誘捕偵查是一種實體法抗辯,關于誘捕偵查原則的設置是非常重要的。機密線人的使用是美國最為有效的偵查手段之一,鑒于其所引發(fā)的諸多爭議,對線人線報的使用加強司法監(jiān)督和規(guī)范化管理已成為大勢所趨。
【關鍵詞】美國;秘密偵查;誘捕偵查;機密線人
在美國,現(xiàn)代秘密偵查手段主要有誘捕偵查、使用線人、控制下交付、監(jiān)聽等等,其中,誘捕偵查與機密線人的使用最為常見,故本文分析以這兩種偵查手段為主。通過揭示誘捕偵查和機密線人兩種偵查手段在司法實踐中所引起的法律問題以及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制定的法律框架,以分析美國秘密偵查制度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
一、美國語境下的“秘密”偵查界定
在美國語境下,“秘密”偵查通常被稱為“臥底”偵查。“臥底”偵查是由臥底警察或者由警察監(jiān)督下的機密線人所進行的隱蔽偵查。臥底警察或者機密線人通過偽裝成犯罪分子以獲取其他可能從事犯罪活動的人的信任。這種偵查手段對打擊有組織犯罪格外有效。一名臥底人員可以滲透到犯罪組織內部,運用電子手段實時記錄犯罪活動,而通過這種手段保存下來的證據(jù),可以最具說服力地證明被偵查對象明知且故意地從事犯罪活動。但是,這一有效的偵查工具如果使用不恰當,也可能導致無辜的人遭到犯罪指控。
二、誘捕偵查現(xiàn)狀分析
誘捕偵查(Entrapment)是一種實體法抗辯。與精神病抗辯、受脅迫抗辯、正當防衛(wèi)抗辯等抗辯事由一樣,誘捕偵查是被告人提出的一種答辯;而且,如果該答辯具有充足的證據(jù),被告人將會被無罪釋放。概言之,一旦法院認定警察的行為屬于誘捕偵查,其法律后果不僅僅是要排除證據(jù),更重要的是,它將徹底阻止控方對被告人繼續(xù)進行追訴。
誘捕作為一個司法原則,目的是保護無辜之人不會因臥底警察或調查人員故意設下的“陷阱”而從事犯罪行為。誘捕原則僅適用于政府是犯罪計劃的始作俑者的情況。但誘捕偵查并非一項憲法原則。警察對某公民進行了誘捕偵查這一事實本身并不違反憲法。盡管所有的州以及聯(lián)邦司法系統(tǒng)當前都已經認可了誘捕偵查的抗辯,i但是,憲法并不要求它們必須這么做;ii而且,關于該抗辯事由的界定以及該抗辯的程序規(guī)則可能因司法轄區(qū)不同而出現(xiàn)某些差異。
誘捕偵查抗辯想要成立,需包括三個要件:一是被告人是在政府執(zhí)法官員(通常是臥底警察)引誘下實施犯罪的;二是被告本來不具備從事犯罪活動的傾向性;三是政府執(zhí)法官員這么做是為了獲取證據(jù)以便能夠對被告人提起刑事訴訟。一旦辯方提出誘捕偵查抗辯,控方若要證明被告人有罪,則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證明:一是被告在與執(zhí)法部門接觸前就已經準備且愿意或已有傾向性、或已形成犯罪意圖;二是被告并不是因為受到執(zhí)法人員或偵查人員的引誘或說服才實施犯罪行為的??胤娇梢酝ㄟ^品格證據(jù)及被告的犯罪記錄來證明被告具有實施犯罪的傾向性。不過,由于這種證據(jù)可能會造成陪審團對被告產生不利偏見,因此通常不會被采納。其他一些司法轄區(qū)──以加利福尼亞州最為顯著──則使用一種略有不同的標準,即考查的重點不是放在被告人本身是否已具有犯罪傾向,而是偵查人員的行為是否已經上升到過度不當引誘的程度。采取這一標準的很多司法轄區(qū),都會在正式法庭審理之前舉行一個聽證會,專門用來確定被告是否遭到了誘捕。
三、線人使用現(xiàn)狀分析
線人在美國刑事偵查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使用線人是最為有效的偵查手段之一,特別是當缺少常規(guī)的證據(jù)收集方式或者是當常規(guī)的證據(jù)收集方式被認為不足以收集證據(jù)之時,如有組織犯罪案件、毒品案件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在偵查中使用線人也充滿了潛在的風險。執(zhí)法部門使用線人主要靠行政法規(guī)和政策來規(guī)制,成文法、判例法和法院裁定則較少會直接涉及這一領域。
何為線人,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義,但通常是指向執(zhí)法部門提供有關犯罪活動信息的人,而他們中大部分都具備以下特征:一本身就是犯罪分子,且大都來自被偵查的目標團伙;二長期提供信息,但最終不一定都會出庭作證;iii三動機一般是為了獲取獎金報酬或是就其所面臨的犯罪指控獲得從寬處理。
線人的使用在實踐中也遇到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一是由于動機是得到獎金報酬或獲得寬大處理,線人有可能會故意偽造信息;二是一些線人在與政府合作的同時繼續(xù)從事犯罪活動,盡管這種做法一般是被禁止的;三是社會整體對線人持反感態(tài)度,這使得說服陪審團認定被告有罪變得較為困難,除非存在充分證據(jù)與線人的證詞互相佐證。
以上種種風險可以通過對線人進行嚴格監(jiān)管或者通過對與偵查有關的線人活動錄音錄像來進行控制。這類錄音錄像資料可以成為犯罪活動的最佳證據(jù),使得案件不必那么依賴于線人的可信度,而且可以保證線人不會故意為被偵查對象設下陷阱或圈套。但是,即使存在這些保障措施,公眾和陪審團有時候仍然對檢控方使用背景劣跡斑斑的線人表示反感,特別是當線人犯下的罪行比受到審判的被告所犯罪行更為嚴重之時。
執(zhí)法機關在使用線人進行刑事偵查時,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可能導致對無辜的人錯誤定罪,也會給執(zhí)法人員自身帶來不利后果,包括受到內部紀律處分、被解雇等,甚至有時還會面臨刑事處罰。以下是三個因濫用線人而導致重大冤假錯案的例子iv:
(1)告密系統(tǒng):受利益驅動的證人將38名無辜美國人送進死囚區(qū)
(2)考夫曼委員會(蓋保羅莫瑞案件)-─安大略省
(3)托馬斯索福諾調查-─曼尼托巴省
成文法和判例法基本沒有就如何在偵查活動中使用線人提供參考,但是一些行政法規(guī)則通過相關條文對執(zhí)法部門工作人員在與線人的互動中的“可為”與“不可為”作出了限定。這些條文為執(zhí)法人員開展相關行動提供了指南,但是并沒有為被偵查對象創(chuàng)設權利。
在刑事偵查中使用線人絕非美國司法制度所特有。在所有正式認可這一實踐操作的國家,線人線報的適用都被普遍認為是“必要之惡”。公眾日益呼吁要求更加有建設性地使用線人,更加謹慎地處理線人線報。為響應這一呼吁,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對現(xiàn)人線報的使用加強司法監(jiān)督和規(guī)范化管理已成為大勢所趨。
注釋:
i 美國絕大多數(shù)的司法轄區(qū)都承認誘捕偵查是一種積極抗辯,即被告在法庭審理階段可以以此全面否定對其的相關指控。誘捕偵查抗辯主要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州(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密歇根、俄亥俄、田納西、德克薩斯、弗吉尼亞和華盛頓)。
ii Carlson, Note 1,supra, at 1013;but see People v. Maffett, 633N.W.2d339 (Mich.2001)
iii 這使得他們區(qū)別于大多數(shù)“合作證人”。
iv 詳細信息請見: http://www.innocenceproject.org/understand/Snitches-Informants.php
【參考文獻】
[1]Seth Gurgel (GAO Jinren), Yu HAN.“Secret” Investigations.2012.
[2][美]約書亞·德雷斯勒,[美]艾倫?C?邁克爾斯.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M].吳宏耀,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