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
媽媽一咆哮,我就哆嗦
最近,小航有一個奇怪的感覺:自己就不像是媽媽親生的。要不,為什么媽媽老是對他咆哮?一天晚飯時,媽媽就大呼小叫:“還不快點吃,你把你媽媽當保姆???東西到處亂丟,害得我每天都有整理不完的家務(wù),你和你爸爸一樣,都是這副德行……”一陣劈頭蓋臉的教訓(xùn),小航不知道自己做錯什么了,覺得特別無辜。好像媽媽中午的心情還不錯啊,怎么到了晚上就“變臉”了呢?為什么說我和爸爸一樣?爸爸和媽媽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莫非是媽媽和爸爸吵架了?
類似的事情很多,媽媽經(jīng)常借題發(fā)揮,動輒責(zé)罵,又吼又叫。小航很害怕媽媽“大動干戈”,害怕她咆哮,甚至只要媽媽一咆哮,他就會哆嗦,不管他有沒有做錯事情。有時,如果做錯了一點小事,媽媽就會把以前的那些“舊賬”搬出來罵他。盡管小航接受不了媽媽的這種行為,但又不敢反抗。因為平時只要說話對媽媽表現(xiàn)得稍有不敬,她就會變得極其煩躁,暴跳如雷。
一個和小航比較要好的同學(xué)提醒他說:“你媽媽可能進入了更年期,情緒易暴躁,需要多理解她?;蛟S她工作一天很辛苦了,回到家里還得為家人操勞,所以,也會有壓力,也有不順心的時候?!?/p>
小航時常想,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到這樣那樣的同時,為什么就不能先要求自己有自制力,不把自己的壞心情帶給孩子呢?多么希望媽媽變回那個溫柔慈愛的媽媽!
“踢貓效應(yīng)”殃及無辜家人
廈門二中心理教師方旭瓊分析道,心理學(xué)中有一種現(xiàn)象叫“踢貓效應(yīng)”,講的是一員工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不聽話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就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zhí)拥浇稚?,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結(jié)果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個故事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心理學(xué)上稱為移情。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qū)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弱者發(fā)泄。人的這些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guān)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fā)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成了母親“踢貓效應(yīng)”的受害者。慶幸的是孩子對自己情緒控制得相對較好,也比較能夠理解母親,但也受到了較大的傷害,特別是心理上的傷害。
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容易變得緊張、恐懼、畏縮、不自信,也從家長身上習(xí)得處理情緒的方式,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親子關(guān)系可能會更為僵化,甚至于出現(xiàn)嚴重對抗,而孩子也容易從“被踢”到“踢人”,把這些壞情緒轉(zhuǎn)移到父母或者同學(xué)身上,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現(xiàn)在很多媽媽都承擔(dān)著職場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生活在高壓下,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不良的情緒如果無法及時排解和宣泄,就很容易轉(zhuǎn)嫁給其他人,雖然有時自己是無意的,但對其承受者來說,是不公平的。
一個聰明的媽媽,應(yīng)當懂得克制壞情緒,用慈愛和平和的心情去迎接她們的孩子,用微笑照亮整個家庭,在家中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帶給孩子自信、安全、信任、堅持,照亮孩子成長的道路。
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緩和空間
媽媽們也需要學(xué)習(xí)和成長。雖然情緒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恰當?shù)毓芾砗米约旱那榫w卻是后天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要管理自己的情緒,掌控自己,并不是說要壓抑和掩飾自己的情緒,而是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合理地排解和宣泄。
放松自己,下班后回家前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當天的壞情緒沒處理好時,先別急著回家,可以在附近公園或者小區(qū)里散步幾分鐘,感受下清新的空氣,讓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下來,讓自己的頭腦清晰冷靜,然后帶著笑容進家。
轉(zhuǎn)移注意力,冷處理孩子的一些小毛病。面對孩子的一些毛病,有時頭腦一熱,容易沖動,把原本簡單的事情復(fù)雜化了,但事后想想,也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我們覺得自己的情緒快要發(fā)作時,暫時離開現(xiàn)場,平息一下自己,或者先做其他的事情,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緩和的空間,然后再來和孩子講些道理,這樣孩子是容易接納的。
適度控制脾氣,學(xué)會讓孩子為你分擔(dān)。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沒脾氣,完全的理性。發(fā)脾氣前給孩子打個預(yù)防針,告訴孩子,我今天心情不好,現(xiàn)在很生氣,因為某某事情。若真的失控發(fā)脾氣,也不要過于自責(zé),事后跟孩子說清楚,讓孩子也知道媽媽的心情和感受。家長和孩子可以共同制定一些規(guī)則和要求,讓雙方共同遵守。同時,可以請孩子分擔(dān)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wù),從中讓孩子體諒父母的不容易。
不過分追求完美,學(xué)會滿足。生活中我們有著家庭與事業(yè)的雙重壓力,總是有著很多的追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心理容易失衡。不管是對自己的事業(yè)、家庭還是孩子,不要盲目和別人攀比,多看些孩子的長處,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特別是心理失衡時,告訴自己,我的孩子還有很多優(yōu)點,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不要混淆工作和生活,盡量不把工作帶回家。工作的事情盡量留在單位完成,自己在家的角色是妻子和母親,是屬于自己、丈夫和孩子的。讓自己時刻感受到親情與愛情,讓自己充滿愛心。愛會讓我們情緒平穩(wěn)和滿足,也會增強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聰明的媽媽是幸福的媽媽,是家庭溫暖的核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所在,做個孩子心中溫柔慈愛的媽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