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秀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使學生明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我要學”,而非“要我學”。學生是知識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中學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實踐主體,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更新課堂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課改新要求。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
顧明遠教授說:“中小學生個個是嫩芽。嫩芽就要保護,就來不得半點傷害,一旦傷害可能會造成終身殘疾?!泵總€學生都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活生生的人,我們不能漠視學生的尊嚴,傷害學生的自尊。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因材施教,突出教育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以往的教學只是老師講,學生聽,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互動,無法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在現(xiàn)代教學中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采用分層教學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
二、注重師生間的互動,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現(xiàn)代教學理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一種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師生關(guān)系,以形成寬松、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學習氛圍,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態(tài),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平等身份參與教學。教學中教師充當支持者、參與者的角色,師生互教互學,不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教給他們一種學習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
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什么都想親自試一試,并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嘗試最基本的特點是“先練后講”。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做好學生進行嘗試的引導。一要鼓勵學生敢試;二要做好鋪路搭橋;三要科學設(shè)計嘗試題。同時小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有利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面對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優(yōu)等生可以得到發(fā)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同學之間互助、互動、互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不為勤奮學習而感到厭倦。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允許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哪怕是和我觀點完全相反的,只要言之有理,我都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引導他們朝著更合理的方向分析,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活動中克服困難而不感到辛苦,讓他們更有精力去參與課堂學習。這就意味著把教學的立足點轉(zhuǎn)向?qū)W生,從本質(zhì)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要想全面提高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就要加強基本學法的指導,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在教學中應該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 重慶酉陽第一中學校)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