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之
良好的家風,無疑是職場成功的重要底蘊。曾國藩及其祖輩建立起的曾氏家風,讓他及其四兄弟家族跳出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至今190余年間其家門涌現(xiàn)出有成就的人才140余人,沒出過一個紈绔子弟。其中長子曾紀澤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紀鴻計算出100位的圓周率;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nóng)等也都成為教育家和學者。如此長盛不衰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原因當歸功于曾氏的家風。
曾氏家風可以概括為“勤、孝、儉、仁、恒、恕”六字。
勤。曾國藩認為,千古圣賢豪杰,不外“勤”字。一家之興,一國之盛,舍勤儉二字而不能。他教導子女“不可浪擲光陰,不可厭倦家?,嵤隆?。人每天所享受的衣食要與付出的勞動相稱,這樣才能問心無愧,受到別人尊敬。農(nóng)民和織工整日辛苦勞作,生產(chǎn)出衣食,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能長久嗎?連古代的圣君賢相,都無時不以勤勞自勵。從另外角度講,勤奮則壽命長,安逸則短命,勤奮就有機會展現(xiàn)才能、被重用,安逸就會因為沒有作為而被拋棄。
孝。曾國藩認為“孝敬之家,必獲吉祥?!彼逃优诩倚⒕蠢先?,女子出嫁后要尊敬公婆。尊老愛幼,才受人尊敬,才會吉祥。
儉。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做官不能貪財,有錢多幫助他人。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有積蓄,他就不會去吃苦,結(jié)果只能坐吃山空。要讓孩子感到一日不努力,就會有饑寒之患。這樣,孩子就會漸漸勤勞,知道自立,才能努力成大器。在節(jié)儉方面,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日常飲食只有一葷,除非有客人才增一葷。他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仁。曾國藩教育子女以仁義待人,親友交往要重情輕物。他認為“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边_官之子弟,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說長道短,這就是驕。由驕而奢,以至于無惡不作。為此他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戒傲要從不大聲罵仆從開始,戒惰從不晚起床開始。我永遠不會忘記在街頭賣菜情景,如果不努力,以前的勞苦,就免不了再來?!彼笞优辉S坐轎,不許叫別人添茶,不許輕慢鄰居。針對紀澤“語言太快,舉止太輕”的缺點,要求“力行遲重”,即“走路宜重,說話宜遲。”同時切忌“早享大名”,必須歷盡磨難,才能成大器。
恒。曾國藩說:年輕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就不甘為下流;有識就不敢有點學問就沾沾自喜;有恒就沒有不成之事。他說,人生只有堅持有恒才是第一美德。有恒就像種樹養(yǎng)禽,每天長大卻不知不覺。因此,他反復要求兒子“看、讀、寫、作”。
恕。曾國藩說,圣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敬就是恭敬,恕就是寬容。他說,敬則無嬌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恕是最大的善。他教育子弟待人寬厚,自己想要成功通達,就得給別人的成功通達提供機會。曾國藩告誡子孫,富貴功名都是人世浮榮,只有寬廣的胸懷才是本錢,謹慎做事更是通往幸福之路。他要求子弟努力控制情緒、控制怒氣,與有仇怨的人相處,最能顯出度量。同時,面對突發(fā)事件,要理智、處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