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元
摘 要:民主主義社會中的媒體,應當承擔統(tǒng)合民意、引導輿論與監(jiān)督政治權利并同其抗衡的雙重責任。然而,綜觀戰(zhàn)后日本民主主義發(fā)展軌跡,盡管不能否認新聞媒體對民主主義的發(fā)展起了某種程度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但也應該看到,作為民主主義旗手的新聞媒體,事實上從未真正反映民意,而是僅僅將國民視為“觀眾”。這不但加劇了政治與民意之間距離的擴大,而且也引發(fā)了民主主義的危機。文章以《朝日新聞》社論為中心,對戰(zhàn)后日本民主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媒體的作用與局限進行探討。
關鍵詞:媒體;戰(zhàn)后民主主義;國民主權;朝日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9 文件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4)01-0041-09
2012年12月16日,日本進行了第96屆眾議院選舉。本次大選,參選政黨多達14個,是1996年實行現(xiàn)行選舉制度以來,參選政黨最多的眾院選舉。然而,在結果公布前,媒體卻一味宣傳“民主、自民、維新”三黨的勢均力敵,對其他參選政黨則無過多關注。與此同時,媒體還通過輿論調查不斷營造“自民的壓倒性優(yōu)勢”氛圍。
眾所周知,在現(xiàn)代政治中,媒體的作用日益凸顯。據(jù)日本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0%以上的日本國民對報紙、電視、雜志等大眾媒體絕對信服,在被調查的60個國家中位居首位。換言之,日本國民受媒體影響的程度最大。因此,可以說自民黨最終大獲全勝,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
另一方面,媒體在積極預測選舉結果時,卻弱化了核電、消費稅等選民的關注熱點。這無疑是人為地降低了選民對選舉的關注度。其結果就是此次大選的投票率達到了戰(zhàn)后最低水平。民主制的特點就是民眾對政治的廣泛參與,選舉則是國民參與政治的最大機會。然而,如今卻有超過半數(shù)的選民選擇棄權,不得不說民主主義已經(jīng)出現(xiàn)危機。對此,媒體導向亦“功不可沒”。
以此為契機,有必要重新審視日本民主政體下媒體的姿態(tài)。文章將以日本五大報紙之一的《朝日新聞》的社論為依據(jù),探討戰(zhàn)后民主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媒體的作用與局限。
一、占領期的民主改革與《朝日新聞》
(一) 占領初期的社內改革
1945年8月日本政府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而告終。公告第十條明確規(guī)定“須消除一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復興之障礙,必須加強對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基本人權之重視”。據(jù)此,日本開始向掃除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及民主化方向邁進。而《波茨坦公告》亦被視為戰(zhàn)后日本民主主義的原點。
此時的日本正處于軍國主義瓦解,政黨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tài)。面對突如其來的民主主義,在政黨和國民尚未做好充分準備的狀況下,日本新聞界率先開始對自己的戰(zhàn)爭責任進行批判。
1945年8月23 日,《朝日新聞》發(fā)表了如下社論:
“……特別是與輿論、民意有著密切關系的言論機構的責任是極為關鍵的。因此,我們絕不能姑息放縱自己曾犯的過錯。所謂‘自我定罪的覺悟十分明確?!M管常常強烈感受到為維系組織存在而不能坦露心聲,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放棄了作為言論人應有的率直、忠實和勇氣?!?/p>
此社論發(fā)表時麥克阿瑟以及聯(lián)合國軍先遣隊尚未抵達日本,東久邇首相提倡的“全國民總懺悔”也尚未開始。也就是說,此社論并不是在占領軍強制下撰寫的,也就不能稱其為迎合占領軍的意志或是順應時局的產(chǎn)物,而是完全根據(jù)新聞人的自由意志撰寫的。該社論不僅拷問了戰(zhàn)敗的責任,同時也對自己的戰(zhàn)爭責任進行了追問。而且意識到,為了履行作為言論人的責任,就只能站在超越“組織”的立場。因此,該社論不僅在戰(zhàn)后言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亦成為戰(zhàn)后新聞界“民主化運動”的思想先驅[1]4-5。
1945年9月22日,占領當局公布了《投降后美國的初期對日方針》,戰(zhàn)后日本民主化改革開始在美國占領軍的指示下逐步展開。同年11月7日,《朝日新聞》發(fā)表了著名宣言《和國民站在一起》,宣言結尾處寫道“今后,朝日新聞將以全體從業(yè)人員的總意識為基調來運營,始終同國民保持一致,以國民之聲為真正的聲音。在這個驚濤駭浪之秋,在日本民主主義確立之途,面對種種困難,朝日新聞在此宣誓始終成為國民的機關。”同時提出“為了明確朝日新聞的戰(zhàn)爭責任,社長、局長以上的干部應該全體下臺”的要求。最終,經(jīng)過幾番周折,領導層接受了這一要求集體下臺。此外,《朝日新聞》還于同年11月在東京、大阪、西部三本社設立了輿論調查室,并于1946年3月實施了問卷調查?!冻招侣劇飞鐑让裰骰母锍跻姵尚?。
(二) 民主政治的胎動與社論
1946年,以日本社會黨的成立為開端,日本自由黨、日本進步黨等相繼成立,勞動組合也相繼誕生,日本國內開始了邁向民主政治的胎動。
然而,憲法修訂的準備工作卻遲遲未決。其實在1945年10月13日,《朝日新聞》就已發(fā)表社論《欽定憲法的民主化》,要旨如下:
“波茨坦公告的公布,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終結。而這早晚會帶來憲法條款的修訂,甚至是新憲法的制定?!覀兊膽椃ㄔ臼菤J定憲法。盡管如此,《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前文中寫道‘此憲法之某項條款至將來遇有改憲之必要時,朕與朕之繼承統(tǒng)治之子孫執(zhí)提議權,議案交付議會,議會依此憲法規(guī)定之要件議決之?!ù奶构娴臈l款已明確,這是國家和國民都應遵守的大方針,沒有討論的余地。任何的躊躇逡巡只能將遺憾留給后世?!?/p>
社論表明即使欽定憲法也不是萬代不易的,強調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憲法自由主義化是大勢所趨。
1946年10月7日,貴族院和眾議院通過了根據(jù)美國占領當局意旨修改后的《日本國憲法》,規(guī)定于11月3日正式公布,從1947年5月3日起生效。新憲法規(guī)定了“國民主權”、“和平主義”、“基本人權”三大基本原理,使日本真正實現(xiàn)了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同時也成為戰(zhàn)后民主主義的標志。
對此社論指出,“在新憲法的誕生之際,我們是否應該再次思考戰(zhàn)敗的意義呢?……我們必須仔細體會作為民主主義之敵而敗的事實。對我們而言,必須承認只有通過民主主義才能獲得生存之道。而新憲法正是實現(xiàn)民主國家的路標”[2]。積極評價了新憲法對實現(xiàn)民主主義國家的作用和意義。
論說委員田中慎次郎曾提到“為了民主主義革命,麥克阿瑟欲在人民中喚醒民主主義的自覺。社論為其注入了催醒劑。實際工作的論說委員人數(shù)較少,因此大家都在忙于思考。然而,身處民主主義革命的急速發(fā)酵狀態(tài)中,我們似乎也‘發(fā)酵了,即使繁忙也不會覺得痛苦。當然,這一‘發(fā)酵絕不是‘酩酊”[3]62。顯然,在戰(zhàn)后初期,隨著民主化改革的推進,此時期的社論中涌動著一股新鮮空氣。
1951年9月,日美兩國片面簽訂《舊金山對日媾和條約》,1952年4月28日與日美安保條約同時生效,宣告日本恢復國家主權。為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朝日新聞著手修改新聞綱領,并于同年9月1日公布了新的《朝日新聞綱領》,宣稱“站在不偏不黨的立場始終貫徹言論自由,為建設民主國家及維持世界的和平而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戰(zhàn)后初期,《朝日新聞》在推動社內民主化的同時,也通過社論轉向等努力,為民主主義的發(fā)展營造了有力的輿論氛圍。而新的新聞綱領的制定,也使《朝日新聞》成為戰(zhàn)后民主主義的“急先鋒”。
二、獨立后的民主議題與社論
在這里,文章將以“日美安保條約”、“消費稅”、“憲法修訂”等貫穿戰(zhàn)后民主主義發(fā)展脈絡的議題為中心,考察新綱領指導下的《朝日新聞》社論是如何展開的。
(一)日美安保條約與社論的展開
經(jīng)過占領期的民主化改革及學校教育、輿論宣傳,絕不再次發(fā)生戰(zhàn)爭的日本憲法精神逐漸深入民心。據(jù)總理府的一項輿論調查顯示,認為“憲法適合日本國情”的比例在1952年為18%,到1955年則達到40%,并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趨勢[4]123。另一項調查則顯示,認為“世界戰(zhàn)爭有再度發(fā)生可能性”的比例為57%,而認為“無論任何情況都不應發(fā)生戰(zhàn)爭”的比例則高達77%[4]163。
面對新的國際局勢,政府與國民開始重新審視日本現(xiàn)實,并意識到日美安保條約終究是以美國利益為中心而締結的,它保留了美軍基地,使沖繩——小笠原處于美軍統(tǒng)治之下。獨立后的日本如果繼續(xù)保留美軍基地,會直接影響日本與亞洲的和平。此時期輿論顯示,盡管希望明示美國對日本的防衛(wèi)義務,但是也不認同日美兩國的共同防衛(wèi)義務。希望限制駐日美軍向日本領土以外的地區(qū)出動。如此,日美安保條約的修訂被提上日程。
1957年4月,岸信介首相訪問駐日大使麥克阿瑟,提交了有關“希望以平等方式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的文書[5]92-93?!冻招侣劇沸从谕?月28日發(fā)表社論,指出“條約的修訂應站在現(xiàn)實的立場,盡早且漸進式的進行?!辈⒅鲝垜薷摹皸l約到期后如果不同意即失效,如果同意即延長”的規(guī)定[6]。這也是《朝日新聞》針對“安保條約修訂”問題正式發(fā)出的第一聲[3]271。
隨著條約修訂交涉的正式開展,日本國內反對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的趨勢愈演愈烈。1959年3月,社會黨和總評等結成安保條約修訂阻止國民會議,最初并未形成大規(guī)模的國民運動。然而,由于岸首相的一意孤行,1960年5月20日自民黨在眾議院會議上單獨通過了日美安保條約,最終導致了大規(guī)模國會示威游行。對此,社論指出:“國民對新條約再審議的呼聲日益高漲。然而,自民黨主流派卻無視民意,企圖強行通過安保新條約……毫無疑問,這是徹頭徹尾的非民主式行動?!鳛樽悦顸h總裁的岸首相,卻采用民主國家不應有的強行手段”[8],對政府脫離民意一意孤行的行為予以嚴厲批判。
時任論說主干笠信太郎在同月27日提出“為緩和不安定局面,有必要發(fā)表共同聲明”的主張[9]416-418。這在當時的局勢下是比較早的構想。1960年6月17日,《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7家新聞社發(fā)表了共同聲明。指出“國會內外的流血事件使議會主義陷入危機……不論面臨怎樣的政治難題都決不允許用暴力來解決。如果承認暴力成為社會潮流的話,民主主義將面臨崩潰,日本也將陷入國家存亡的危險境地。在此問題上,政府責任重大,應及早致力于解決當前事態(tài)”,最后呼吁“希望政府執(zhí)政黨與在野黨能夠響應國民之盼望,在維系議會主義這一問題上保持一致”。然而,為保證各新聞社步調的一致,該宣言沒有明確提出要求岸首相下臺的要求。因此遭到進步派、革新陣營的批判[3]293。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社論還是共同聲明,都不再觸及日美安保條約修訂內容本身。取而代之“安保修訂條約的強行裁決,迫使日本不得不重建民主主義”等聲音不斷高漲。
誠然,新日美安保條約的強行通過,表明了戰(zhàn)敗后被植入日本的民主主義,依然處于成長的過程中,尚且不成熟。然而,圍繞安保新條約,一系列社論及新聞界共同聲明的發(fā)表,使國民的關心隨之高漲。如1960年6月27日的社論《我民主主義現(xiàn)階段》指出“5月20日以來的一個月間,本社連日收到大量讀者來信來電。如此眾多的讀者之聲的蜂擁而至,在戰(zhàn)后還是首次?!駷橹箯奈催^問政治問題的眾多國民,懷著對社會騷然的不安,對國家未來的擔憂及對和平的祈望奮筆“投”書……?!?/p>
顯然,媒體營造的有力輿論氛圍, 推動了民主主義基礎在各個階層間不斷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岸信介內閣迫于群眾斗爭的巨大威力而下臺,使這場斗爭實際上成為國民為維護和平和民主主義而與政府進行的一場較量。這同時標志著戰(zhàn)后和平民主運動達到高潮。
(二)消費稅問題與社論
岸內閣之后的池田內閣將施政重心由政治轉向經(jīng)濟,日本從此進入“經(jīng)濟時代”。1960年代中期后,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國民重拾信心。進入1970年代,日本經(jīng)濟實現(xiàn)了向“穩(wěn)定增長”的轉變。比起變革,人們更希望安定;相對于政治,國民更傾向于關注與自身相關的信息。消費稅就是其中之一。
70年代以來,政府陸續(xù)提出“附加價值稅”“一般消費稅”“營業(yè)稅”等構想,但因遭到以媒體為代表的輿論批判,皆無果而終。《朝日新聞》認為“首先應該明確不公平稅制的現(xiàn)狀,并追及其原因。同時,應以‘現(xiàn)在及將來我國的經(jīng)濟社會中,如何課稅及如何確保稅制公平這一視角為中心”,對政府提出“應以稅制整體及細目問題為前提,重新審視稅制”的訴求[10]。這也是80年代初期,《朝日新聞》針對消費稅問題的基本論調。
1988年2月,時任藏相的宮澤喜一在稅制調查會上提出“大型間接稅導入的是與非”這一稅制改革的基本問題,以此為契機,消費稅的導入被重新提上日程。
對此,社論指出“自民黨在選舉公約中表示,要根據(jù)多數(shù)意見來決定大型間接稅的導入,在稅制改革這一問題上至少執(zhí)政黨與在野黨要達成合意。否則,就應通過再次選舉來征求民意,然而,最近的國會運營完全辜負期待”[11]。對消費稅的強行導入表示質疑。該社論最后強調 “消費稅被以這種形式導入,我們無法接受”。這一論調至今仍不乏積極意義。
然而,不顧輿論和在野黨的反對,1988年12月24日參議院還是通過決議,消費稅正式誕生。次日的社論指出,“我們反對稅制改革六法案采決的理由,并不僅僅因為消費稅法案本身存在缺陷。而是在觸及‘稅制改革這一基本問題時,自民黨缺乏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誠意,沒有遵循民主主義的基本原則”[12]。明示立場,反對消費稅強行導入,認為這是違反民主主義的行為。
1993年7月,執(zhí)政38年之久的自民黨一黨獨裁政權宣告終結。次年自民黨與社會黨組成聯(lián)合政權。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即“政治改革”與“所得稅減稅”。細川首相在同年2月的合同會議上提出廢除消費稅,設立 “國民福祉稅”的主張,并召開記者會。強調“如今的稅制偏重個人所得,會增加青年人的負擔。必須制定一個符合高齡化社會的方針”。
對此,《朝日新聞》社論在提出質疑的同時,強調“在此,想要再次確認的是……從適合高齡化社會稅制的觀點來考慮的話,將來的消費稅增稅在所難免”a。不難看出,“為了適應高齡化社會,有增稅的必要”這一論調已躍然紙上。
進入21世紀,經(jīng)濟持續(xù)低迷,高齡化、社會保障費貶值等問題日益嚴峻。2007年11月20日,政府稅調報告中,將消費稅定位為“社會保障財源的核心”。對此,社論開始明顯傾向于支持消費稅增稅,并強調“不增加消費稅的話就不會安心”[13]。實際上,《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媒體同樣支持增稅。
憑借媒體的“支援”,增稅勢力日益增強。2012年6月26日,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在國民的反對聲中通過了以消費稅增稅為核心的稅制改革相關法案。
由此可見,在消費稅增稅這一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上,不論是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亦或是社論主張,似乎都忽視了國民的存在。顯然,曾高呼“與國民一起”的《朝日新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重國策”“輕民意”的傾向。
(三)憲法論爭與社論
日本國憲法自1947年5月3日正式實施以來,雖然從未做過正式修改,但是有關護憲和改憲的論爭卻從未停止。
《朝日新聞》一直主張“護憲”。以每年憲法紀念日的社論為例,“和平”“憲法9條”“憲法修訂”都是被大量使用的關鍵詞。例如,1954年5月3日的社論指出“從外而言,日美安保體制在不斷形成,內部與此呼應,從保安隊到三軍均衡的自衛(wèi)隊的自衛(wèi)態(tài)度也在不斷強化。然而,政府卻一直在強辯沒有違反憲法第9條”,對政府的行為表示譴責,進而強調“即使處于如今的局勢下,也不應該走向憲法修訂及再軍備的方向”[14]。明示護憲主張,并一直持續(xù)到1958年。此后則主要是擁護和平主義的社論,對于修改憲法并沒有過多涉及。
社論再次重申“護憲”主張,是在海灣戰(zhàn)爭后的1993年。此時的社論強調“憲法當然可以修改。但是,戰(zhàn)后日本堅持‘不戰(zhàn)路線,如果修改此路線,我們認為不會獲得多數(shù)國民的支持。而我們也絕不會妥協(xié)”[15]。明確表明反對修改憲法9條的立場。
2007年5月3日,正值憲法實施60周年,《朝日新聞》以《社論21:提言之日本的新戰(zhàn)略》為題,刊登了長達8頁的社論特集。其中包含擁護憲法9條的論述。指出“9條是戰(zhàn)后和平與繁榮的基礎、是構筑日本社會的資產(chǎn)……舍棄這塊‘和平的牌匾將招致莫大的損失”?!皩?條的修訂是弱化戰(zhàn)后日本的基軸,會導致無法抑制美國單獨行動主義”a。其“護憲”立場被再次確認。
然而,同日報紙頭版刊登的社論特集綜述卻也指出“不是以‘護憲為前提,而是首先從各個角度探討日本應走的路線。并在此基礎上來判斷9條的是與非”。開篇名義,表明了社論的基本態(tài)度。毋庸置疑,這是為了突顯社論的公平性而運用的修辭性表述。很明顯,與以往明確強調“護憲”主張的態(tài)度不同,《朝日新聞》的護憲主張呈現(xiàn)弱化的傾向。
實際上,日本五大報紙中只有《朝日新聞》堅持“護憲”立場。然而,據(jù)時任論說主干若宮啟文所述,其實朝日社內的改憲派勢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改憲論者“大體上集中在國際派及政治部系”,而護憲論者則集中在大阪、名古屋等地方社,“這些人的觀點更接近朝日新聞社內的普遍觀點”[16]266-267。顯然,“護憲”立場的維系不是基于“民意”的統(tǒng)合,而是依賴社內力學的較量。
另一方面,朝日新聞社某銷售干部也曾指出“報紙銷售量嚴重滑落,各地區(qū)的實際銷售量只有對外公開數(shù)值的7至8成。近年來,讀者減少傾向日益嚴峻。理由中的大多數(shù)是認為‘不贊同其論調‘左翼傾向嚴重等……這也使廣告及營業(yè)額受到牽連”。眾所周知,廣告是媒體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生命線,而讀者數(shù)量則直接影響廣告收益。因此,朝日新聞編輯部干部表示,“如今為了提升讀者的信任度,編輯部正在為社論論調的轉換而費盡心思……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論調傾向于‘中立,以無違和感的形式推出認可‘改憲的主張……”[17]不難發(fā)現(xiàn),社論立場的變化表面上是迎合“民意”,而實際上卻是為了“社益”。
三、民主主義危機拷問媒體責任
2010年5月3日《朝日新聞》發(fā)表社論《憲法紀念日:期盼民意回歸》。開篇寫道“日本國憲法前文寫道‘茲宣布主權屬于國民,并確定本憲法。去年夏天,自民黨的長期執(zhí)政終結,民主黨獲取政權。這符合要求改變日本的民意。接下來的8個月,鳩山政權的支持率持續(xù)低落。政治并沒有像預期一樣展開。眾多國民開始自問,是否真正成為主人公?”
如前所述,日本國憲法的第一要義即“國民主權”。民主政治自然就應該是反映“民意”的政治。然而,通過對上述社論的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戰(zhàn)后民主主義舞臺上的表演者只有政黨和媒體,而國民更多的時候僅是觀眾。
(一)“脫民意”引發(fā)的民主政治危機
如下頁表1所示,盡管政治家由國民選舉產(chǎn)生,但是國政卻始終未能真正反映民意。這一狀況持續(xù)至今。2011年12月朝日新聞社的一項輿論調查顯示,對“政黨是否順應民意”問題的回答有85%的人選擇了“沒有順應”。對“政黨是否比以前遵守公約”這一問答,有80%的人選擇了“沒有”。而對“是否參與政治”這一選項,有54%的人選擇了否定。
2012年3月31日,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也顯示,認為國家政策“未體現(xiàn)民意”者高達81.9%,創(chuàng)下1982年有此項調查以來的新高。而針對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選擇“政治家應傾聽國民心聲”一項的比例為30.1%,成為首選。由此可見,國民對政黨的不滿意相對嚴重。其直接結果就是導致投票率的低下。
2012年12月16日,日本進行的第96界眾議院選舉中,此次大選的投票率為59.32%,達到了戰(zhàn)后最低水平。參照圖1。
如果對政黨不滿的,可以將不滿情緒明示。為何國民會選擇棄權這一消極方式呢?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fā)了福島核泄漏事故。然而,政府對核泄露的處理卻不盡人意,加上延誤關鍵時機,讓政客和官僚成為眾矢之的。日本各地因此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反核示威游行。面對國民對“核”的抵制,在2012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很多政黨都打出“去核電化”的旗號。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政黨拿出詳細計劃,這讓選民大失所望。對此,社論分析稱“選民投票率創(chuàng)下戰(zhàn)后最低紀錄,原因是日本民眾已對政權更替失去信心”[18]。
此外,針對“低投票率原因”的調查顯示,有51%的選民認為即使投票也不會改變政治”。由此可見,“選舉中的棄權”本身也是一種民意的表達方式。這或許是對本次選舉出現(xiàn)的最低投票率做出的最好解釋。
然而,作為民主政治基礎的國民主權只有通過主權者權力的真正行使才能實現(xiàn),選舉投票則是主權者權力行使的最大機會?!皸墮唷睙o疑是主權者對基本權利的自我放棄。如此多的國民放棄參與政治的權利,表明民主主義基礎開始動搖,民主政治陷入危機。而一直批判政府忽視民意的媒體,對此亦負有不可推卸之責。
(二)“輕民意”引發(fā)的媒體信任危機
民主社會中的媒體,應承擔獨立監(jiān)督政府的職能。社論作為報社公開表明的、負有一定社會責任的主張和立場,應在不被政治權利左右的基礎上,通過各個角度對諸問題展開分析,從而提供清晰明確的選項。這樣才能促進各階層國民理解國家相關政策,并將其作為自身問題來思考,進而發(fā)出響應的聲音。
然而,綜觀上述社論發(fā)現(xiàn),圍繞日美安保條約修訂、增稅、修改憲法等議題,社論通常只給出“反對”或是“支持”的二選一圖示,并未給予國民更多的選擇,對這些議題背后的事實也并未做出更多的解釋和報道。例如,在增稅議題中,在尚未明確說明消費稅導入目的的狀況下,社論主張的中心由最初的“對稅金問題本身復雜性的討論”轉變?yōu)椤爸С衷龆悺?;而針對修改憲法問題,雖然主張“護憲”,但是對放棄憲法9條的戰(zhàn)爭是什么?被禁止的“戰(zhàn)力”該如何解釋?等應該對民眾明示的問題,也未作出完整解釋。
總之,社論論調時而與政黨對抗,時而又與其互補。在批判政黨時,也只是下定論式地強調“政黨·政治家之過”,不但抹殺了讓國民深入思考的時間,且在無形中剝奪了國民的“知情權”,最終導致國民只能對現(xiàn)實政治“被迫默認”,政治與民意之間的鴻溝亦隨之擴大。而這也成為媒體信任危機的根源。
顯然,宣稱“與國民站在一起”“不偏不黨”“為實現(xiàn)民主國家而努力”的《朝日新聞》并未完成使命。如果說背離民意的民主是自欺欺人,那么高呼“民主主義”卻忽視民意的媒體就是紙上談兵。其最終結果如圖2所示,即國民對媒體的不信任日益嚴峻。無疑,這也是民意的一種表達。
四、結 語
文章以《朝日新聞》社論為中心,探討了新聞媒體在戰(zhàn)后日本民主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局限。
縱觀戰(zhàn)后日本民主主義發(fā)展軌跡,雖然不能否認新聞媒體對民主主義的發(fā)展起到某種程度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不論是政治權利亦或是新聞媒體,都僅僅將國民視為“觀眾”。特別是作為民主主義旗手的媒體,事實上從未真正反映民意,這不但加劇了政治與民意之間距離的擴大,而且也引發(fā)了民主主義的危機。
眾所周知,代議制民主主義確立以來,盡管政治家由國民選舉產(chǎn)生,但是政治權力卻常常背離民意。因此媒體在把握輿論動向,使其反映到政治決定過程的同時,也承擔著監(jiān)督政治權利并同其抗衡的責任。據(jù)此,現(xiàn)代社會中媒體亦被視為與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第四權力”。
然而,不論媒體發(fā)揮怎樣的職能,都不能忽視其與政治權力的共通點,即二者都肩負著統(tǒng)合“民意”的重任。換言之,政治家是國民的代理人,而媒體則是國民的代言人。特別是能夠提供深入思考信息的報紙,其擔負的責任更為重要。報社通過社論等報道,從各個角度對諸問題展開分析,從而提供清晰明確的選項,促進人們關心政治,進而更好地發(fā)揮監(jiān)督政府的職能。這才是民主社會中媒體的應有之義。
另一方面,國民要擺脫以往將國政“全盤委托”的被動態(tài)度,應該從“觀眾席”上走下去,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政治中來,使自己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公,這才是民主主義的本質所在。
顯然,日本距離真正的民主主義國家還有相當?shù)牟罹?。正如電影《綠色的山脈》中的沼田醫(yī)生所述“誠然,通過制定新憲法、新法律,日本呈現(xiàn)了煥然一新的局面,然而,要使其中蘊含的精神真正的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或許還需要50年,100年”。毋庸置疑,民主主義的真正實現(xiàn)并非朝夕而就,還需要政黨、媒體與國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 新井直之. 新聞戦後史: ジャーナリストのつくりかえ[M]. 東京: 栗田出版會, 1972.
[2] 朝日新聞社. 新憲法の公布に際して[N]. 朝日新聞, 1946-11-04(1).
[3] 朝日新聞百年編修委員會. 朝日新聞社史—昭和戰(zhàn)后篇[M]. 東京: 朝日新聞社, 1995.
[4] NHK放送世論調査所. 図説戦後世論史[M]. 東京: 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 1975.
[5] 加瀬みき. 大統(tǒng)領宛日本國首相の極秘ファイル[M]. 東京: 毎日新聞社, 1999.
[6] 朝日新聞社. 安保條約は改訂さるべきである[N]. 朝日新聞, 1957-4-28(2).
[7] 朝日新聞社. 政府與黨の非民主的行動[N]. 朝日新聞, 1960-5-20(2).
[8] 江幡清. 回想笠信太郎. [M]. 東京: 朝日新聞社, 1969.
[9] 朝日新聞社.「大型間接稅」をいう前に[N]. 朝日新聞, 1985-2-09(5).
[10] 朝日新聞社. 納得できない消費稅導入[N]. 朝日新聞, 1988-11-17(5).
[11] 朝日新聞社. 消費稅導入と政治の責任[N]. 朝日新聞, 1988-12-25(5).
[12] 朝日新聞社. 希望社會への提言: 7消費増稅なしに安心は買えぬ[N]. 朝日新聞, 2007-12-09(3).
[13] 朝日新聞社. 平和憲法の明示する途[N]. 朝日新聞, 1954-5-03(2).
[14] 朝日新聞社. 憲法論爭に何が欠けているか[N]. 朝日新聞, 1993-5-03(2).
[15] 若宮啟文. 闘う社説——朝日新聞論説委員室2000日の記録[M]. 東京: 講談社, 2008.
[16] 朝日新聞が始めた社論大転換の波紋―ついに「憲法改正」容認か[J]. 月刊THEMIS, 2002 (11): 62-63.
[17] 朝日新聞社. 自民大勝、安倍政権へ 地に足のついた政治を[N]. 朝日新聞, 2012-12-17(3).
[ 責任編輯 孫 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