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十年前,我在一所大學從事編輯工作,非常關注新聞出版期刊的閱讀。其中《出版廣角》就是我關注的雜志。至于以前該刊登載的一些內容,現(xiàn)在都印象模糊了,然而雜志中的“廣角”二字一直記在心田。后來,我離開了編輯行業(yè),從事其他工作。三年前,我重返編輯戰(zhàn)線,《出版廣角》再次進入我的閱讀視域。說句真心話,該刊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不可能一一閱讀,但是對于感興趣的內容,我是不會錯過的。
以本人有限的學識來看,《出版廣角》有三個特征:首先是內容覆蓋面廣。該刊內容幾乎涵蓋了出版領域所有的內容與話題。其次是專題策劃特色鮮明。幾乎每一期都會圍繞某個熱點展開分析。比如,大數(shù)據(jù)是當前討論的熱點,而大數(shù)據(jù)時代出版業(yè)路在何方?該刊2013年12期邀請各路學者撰寫文章,進行多維探討。最后是版式設計清新簡約。從該刊的版式設計、內文編排到圖片選用,可以看出編輯是花了心思的。一本本刊物捧在手里舒服,期刊內容與版式設計渾然融為一體。對于讀者而言,雜志的版式設計,影響著閱讀的心情。
每一份雜志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出版廣角》亦不能免俗。如果硬是“雞蛋里挑骨頭”,該刊的廣度是沒有問題的,彰顯了辦刊的內涵,也是刊名的題中之義,然而在選題和文章內容的深度上,該刊還有很多可以發(fā)揮的空間。而如何提升該刊的深度?我認為,加強出版案例的整合策劃是關鍵。比如某本書市場行情很旺,編輯部可以邀請學者撰寫深度書評,而非歌功頌德類的滿篇好話。還可邀請該書編輯、營銷人員撰寫編輯心得與銷售感悟,或者還可以對該書作者進行專訪。這樣從不同角度對書進行解讀,不僅讀者看后印象深刻,而且對業(yè)內人士有較強的指導與啟發(fā)性。任何出版理念和營銷戰(zhàn)略,如果以案例的形式進行解讀,雜志的深度更能體現(xiàn)。
另外,《出版廣角》作為出版界的核心期刊,對當前出版領域的各種現(xiàn)象應保持清醒認識,以思辨、建設性的姿態(tài)介入到行業(yè)中,該發(fā)聲時絕不失語,該“批評”時絕不口軟。唯有如此,期刊才能引起業(yè)界更廣泛的關注,從而為中國出版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作出貢獻。
[聲音]
今后孩子的閱讀形態(tài)很可能會是一種多元化、復合式的,既讀紙質圖書,同時也會接觸一些電子讀物。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
不僅要讓我們的產(chǎn)品實用、有趣,更要讓它有“思想”,要讓人們在享用文化產(chǎn)品的使用價值和服務的同時,還能享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
——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于殿利
必須埋頭苦干,堅持專業(yè)出版,做好文化傳承和服務讀者的工作,在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中謀求發(fā)展。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莊智象
出版是文化事業(yè),需要一大批有志于文化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的人才,有了這樣的人才,出版社才能出好書,做好文化傳承和發(fā)揚。
——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
在西方的雜志里,往往是值得評的書才被安排來寫書評。目前,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雜志已經(jīng)意識到學術書評的意義,但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路還很漫長。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談學術書評。
比利時的童書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暢銷,不僅僅是因為圖書制作精良,更是良好內在品質的體現(xiàn)。
——比利時卡斯特曼出版社總裁西蒙·卡斯特曼
“技術無生命,內容有靈魂”,電子書的制作應該堅持“信、雅、達”。
——多看科技副總裁胡曉東
當前,網(wǎng)上書店對實體書店沖擊愈演愈烈,抱守傳統(tǒng)運營模式的實體書店關張不再是稀罕事。唯有那些主動出擊,自我革新,大力向體驗式文化綜合體轉型的書店,才能浴火重生、持續(xù)發(fā)展。
——重慶新華書店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jīng)理肖陵
今天如果還用以前的方式寫作,很難堅持下去,在新技術的影響下,單個的抵抗是無效的。
——作家蔣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