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廣,趙雪程,張耀宇
(1.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2.國土資源部海岸帶開發(fā)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24)
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江蘇省7市53個村的調查數據
陳會廣1,2,趙雪程1,張耀宇1
(1.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2.國土資源部海岸帶開發(fā)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24)
研究目的:考察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的實施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研究方法:描述性統(tǒng)計與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結果:根據江蘇省7個地級市共53個行政村的實地調研,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從社會制度因素和農民個人經濟因素兩個角度選取影響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的因子變量,利用有序logistic模型對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進行分析,并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對分析結果進行探討。研究結論: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在于農民自身對宅基地相關財產權利的認知以及村級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其中,農民對于宅基地是否可用于抵押的認知具有最顯著的影響。因此,要素市場建設培育與農民認知能力培養(yǎng),對于將法律政策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轉化為農民切實可行的實施能力至關重要。
土地經濟;宅基地; 財產權利; 實施能力; 影響因素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wěn)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庇纱丝梢姡厥褂脵嗍寝r民最重要的財產權利之一①按照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再興的說法,農民的財產權利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及房屋財產權和集體資產股權[1]。農民對住房擁有完全財產權,但對宅基地僅擁有有限的使用權,而且住房附著在不能自由流轉的宅基地上,導致農民在行使住房財產權時受到很大制約[2]。。但是,法律政策賦予的財產權利并不等于事實上的財產權利。因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制度由非正式制約(約束)、正式制約(約束)和實施三個部分構成[3-4]。在實施機制上,North突出實施的類型和有效性[3];阿爾欽以實施為關鍵詞界定了產權概念,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使用的權利[5]。具體到土地(或宅基地)財產權利研究,已有文獻指出農村宅基地產權的模糊強化了政府對農村宅基地的控制,政府向農民爭奪宅基地的發(fā)展權[6],土地行政權力被濫用[7];國家地權與農民地權之間的沖突,農民土地財產權的收益權能無形中被限制或者剝奪了[8]。這些文獻有助于初步理解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缺失的原因,同時,也突出了產權實施機制的社會強制性。宅基地財產權利的實施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或社會的實施,二是農民或個體的實施。本文與上述突出政府強制的文獻不同,本文強調的是農民的實施能力。若農民沒有實施能力,法律政策上的財產權利賦予也不能顯著地或并不必然增加財產性收入②邱道持等的研究表明,中國農民的住宅財產化和財產性收入增長面臨著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土地用途管制等方面的約束[9]。。因此,本文以宅基地使用權為主體,以農戶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為探索提高農民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的有效途徑提供支撐。
2.1 概念框架
經濟學理論中,可用于處理個體實施能力的概念主要是森的可行能力[10-11]。在此概念基礎上,上述文獻研究主題可以概括為:政府對農民實施宅基地財產權利的可行能力的剝奪而造成農民的權利貧困。但是,財產權利的實施能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法學可以為其操作化提供理論與經驗啟示。民法理論區(qū)分了民事權利與民事行為能力,已有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區(qū)分了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亦稱法律人格,是指能夠依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公民的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夠以自己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從而使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資格。前者更多強調法律上的資格,而后者更多傾向于人的理性[12]。在法律與現實中,農民宅基地財產實施包括:(1)農民依法對宅基地享有占有和使用;(2)宅基地出租、轉讓等;(3)住房抵押引起的宅基地流轉(下文簡稱宅基地抵押③《擔保法》雖規(guī)定宅基地不得抵押,但并未禁止宅基地上的住房抵押。一旦宅基地上的住房抵押,其占用范圍內的宅基地使用權也形同抵押。正是這種法律與現實的沖突,本文用宅基地抵押作簡化處理也未嘗不可。)等。本文據此將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概括為:農民對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等在法律上的資格和個人行為上的理性程度。森的可行能力與民法理論的綜合,可以彌補上述突出政府強制的文獻解釋力不足的問題。
2.2 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概念操作化
農民依法對宅基地享有占有和使用,屬于靜態(tài)意義上財產實施。而本文關注的重點是宅基地出租、轉讓及抵押等動態(tài)意義的財產實施。由此,可以對研究對象從宅基地流轉行為、抵押貸款行為兩個方面設立指標。根據上文的概念與分類,農民的不同經濟行為可以體現出其財產權利行為能力的強度。通過對二級指標宅基地出租、轉讓、抵押行為賦值(表1),如果被訪農戶進行過宅基地流轉(包括轉讓和出租),則能力強度E=1,如果未發(fā)生則E=0;如果農戶進行過宅基地抵押貸款,能力強度E=2,否則E=0;流轉和抵押同時發(fā)生過則E=3。此處所設定的能力強度E的值只代表能力強度的排序。在能力的強度上,不同的經濟行為之間是有差別的。
表1 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指標Tab.1 The indexes of capability of farmer housing land property right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宅基地抵押貸款行為風險較大,在無法償貸的情況下,農民有失去宅基地的風險;相對而言,宅基地普通的流轉行為風險較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風險通常代表著高收益率,那么進行宅基地抵押的農民在承擔相對較高的風險的同時,也有著更高的利益期望。在邏輯上隱含著宅基地抵押貸款行為對應的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比宅基地普通流轉行為更強的含義。
2.3 問卷設計與數據篩選
本文的數據來源為2014年江蘇省百村土地問題調研。問卷數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村級數據,包括村基本信息、基礎設施完備程度、村級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包括征地補償標準、房屋產權證類型、房屋流轉情況等內容)。第二部分為農戶數據,主要統(tǒng)計家庭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非農就業(yè)、家庭收入等內容)、農戶宅基地及住房情況(包括有無宅基地、宅基地的數量、宅基地的面積、房屋年限、房屋重置成本等內容)以及農戶認知與意愿情況(包括宅基地的權屬認知、產權強度、流轉意愿與價格、流轉行為發(fā)生與否以及其他法律認知等內容)??紤]到自填式問卷所收集信息的真實度往往難以反映農民真正的意愿,在實地調查時,盡可能對農民進行訪談式調查,以期了解農民的真實意愿和利益訴求。
本次調研在蘇州市、鎮(zhèn)江市、南通市、揚州市、鹽城市、宿遷市、徐州市7個地級市(區(qū))共53個行政村開展入戶調查。53個村在區(qū)域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上均存在較大的跨度,能夠較好地反映要素差別,便于進行數據的相關分析。共收集來自125個行政村的有效問卷1807份,在此基礎上,以“曾經發(fā)生宅基地相關經濟行為”作為篩選條件,得到780份問卷。
2.4 變量選取
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的實施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已有的研究從宅基地流轉出發(fā),將影響因素概括為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距縣城距離、對政策了解程度、戶主年齡、戶主學齡等變量[13];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與宅基地功能、農戶家庭屬性特征、農戶心理特征等有關[14]。以上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社會制度政策因素與農民個人經濟因素。具體而言,農民個人經濟因素則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收入、對宅基地相關財產權利的認知以及進行某項宅基地相關經濟活動的意愿等;社會制度因素涵蓋了諸如農村宅基地產權制度、村級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等。對于自變量中分類變量的賦值見表2。
表2 分類變量賦值表Tab.2 The evaluation of classif i ed variables
對于自變量的賦值,采用體現較高實施能力的內容賦予較大值的原則。如在性別上,由于男性往往能主導家庭的決策,女性則相對弱勢,因此給變量內容為“男性”賦值為1,“女性”則為0;又如在農民對于宅基地的歸屬認知上,如果農民對此無認知,那么對其來說歸屬認知對于其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就有很大負面影響,因此給“不知道”的賦值為0,而就農民個體而言宅基地歸屬“離自己越近”,其資產屬性越可能得到發(fā)揮:通俗地說,如果農民認為宅基地歸自己,那么買賣或抵押都是自由的,其宅基地財產權利的實施也就不受限制;如果宅基地屬于集體,那么買賣和抵押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如果宅基地屬于國家,那么宅基地就只能用于自住,其資產屬性基本無法得到發(fā)揮。因此對于宅基地歸屬認知的賦值依照“無認知—其他認知—歸國家—歸集體—歸自己”的順序遞增。其他變量的賦值亦參照這個規(guī)律。最后,考慮到江蘇省南北中三個地區(qū)差異較大,蘇南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土地非農化收益明顯,因此這里引入一個地區(qū)虛擬變量,是否為蘇南地區(qū),是=1,否=0。
3.1 村級層面統(tǒng)計描述
780個總體樣本的區(qū)域分布和每個樣本村中農民財產權利實施能力值非零的樣本數分布見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E≠0的樣本在蘇南地區(qū)共31個,涉及16個樣本村,平均每個村1.9個;在蘇中地區(qū)共22個,涉及16個樣本村,平均每個村1.4個;在蘇北地區(qū)共26個,涉及21個樣本村,平均每村1.2個。這說明蘇南地區(qū)農民利用宅基地進行經濟活動的集中程度較高,蘇中次之,蘇北地區(qū)的分布較為離散,發(fā)生宅基地經濟活動的有更大的隨機性。
其次計算并統(tǒng)計了各村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L,計算公式為:
式1中,Ai表示村中宅基地買賣宗數,Bi表示村中宅基地出租宗數,Ci表示村中宅基地抵押貸款宗數,N為樣本量。由于本研究對于宅基地買賣、出租和抵押貸款這三種經濟行為對農民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的貢獻性沒有進行量化探究,為簡化計算,L值是將某村的某種經濟行為與村級總體樣本的平均值進行比較,在大于等于平均時取1,低于平均值時取0。最后得到的某一個村的L值由3項加總,其值可能為0,1,2,3。
表3 樣本分布統(tǒng)計Tab.3 Sample distribution
(表3續(xù))
3.2 農戶層面統(tǒng)計描述
性別比例上,受訪者中79.2%為男性,20.8%為女性。年齡分布上,受訪者平均年齡為56歲,第1四分位數為48歲,中位數為57歲,第3四分位數為65歲。教育程度上,65.3%的受訪者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其中,初中文化的受訪者比例最高,約37.8%;高中和小學文化次之,各占23.8%和21.9%。
780個農戶樣本的家庭人均年收入為22301.52元;對于宅基地歸屬的認知,68.6%的受訪者認為宅基地歸個人所有,14.9%的受訪者認為宅基地歸集體所有,14.7%的受訪者認為宅基地歸國家所有,1.8%的受訪者表示對此不了解;產權強度方面,86.2%的受訪農戶持有宅基證,13.8%的樣本無宅基證;對于宅基地可否向集體外流轉的認知,25.0%的受訪者認為宅基地可以賣給外村人,9.6%的受訪者認為需要村集體同意才能向外流轉,61.2%的受訪者認為宅基地不能向外流轉,另有4.2%的受訪者對此不了解;對于宅基地可否繼承的認知,80.5%的受訪者認為肯定可以繼承,4.2%的受訪者認為無法繼承因集體會收回,14.7%的受訪者認為在宅基地上建有房屋時才可繼承,另有0.5%的受訪者不清楚是否能繼承。宅基地權利認知的統(tǒng)計描述見表4。
利用SPSS 20.0,采用有序logit模型對各因變量與E值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全變量回歸部分。從表中可以看出,(1)農民的年齡對其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有較顯著的影響。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也會改進。(2)宅基地歸屬認知、能否賣給外村和可否用于抵押貸款,對其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有顯著的影響。其中,農民對宅基地的權利認知在其實施能力中發(fā)揮重要影響,尤其是否能用于抵押貸款的認知對于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有最顯著的影響。(3)村級土地市場的發(fā)育程度對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有較顯著的影響。村級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越高,參與市場活動的群體規(guī)模越大,農民個體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就會更容易產生遵從行為。
表4 宅基地權利認知情況Tab.4 Farmer's cognition on the residential land rights
表5 參數估計值Tab.5 The results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在此基礎上,用逐步向前法剔除不顯著變量,再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年齡這一因子的顯著性并不穩(wěn)定,但基本接近10%的顯著性水平。農民的歸屬認知、能否賣給外村、可否抵押仍然發(fā)揮顯著影響。村級土地市場對農民財產權利實施行為及其能力仍有顯著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發(fā)現:(1)農民個人經濟因素中,農民的財產權利認知是主導其行為和活動的主要因素,歸屬認知、能否賣給外村、可否抵押等財產權利認知直接決定農民是否有進行交易、抵押等經濟活動的傾向和可能。因而,主導農民財產權利實施行為及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農民對宅基地的歸屬認知、能否賣給外村以及可否用于抵押貸款的認知。(2)在社會制度政策因素中,村級土地市場的發(fā)育程度對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的實施能力有較為重要的影響。村級土地市場發(fā)育帶來的群體參與活躍性,會使受其影響的農民個體也采取類似行為選擇,從而對宅基地財產權利實施能力產生影響。
總之,要素市場建設培育與農民認知能力培養(yǎng),對于將法律政策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轉化為農民切實可行的實施能力至關重要。由此而及政府與農民的關系,政府“授人以魚”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做法,不如“授人以漁”加強農民的可行能力建設。進而,本文有以下政策建議:(1)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認知能力。尤其是加強有關宅基地的法律政策知識宣傳,以普及基本的法律政策知識提升農民的宅基地財產權利認知。(2)促進要素市場建設,挖掘宅基地流轉市場的潛力,引導農村宅基地流轉,緩解行政權力的干預造成的農民宅基地財產權利受損。
(References):
[1]岳尚華. 農民財產權利來自三方面——訪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J]. 地球,2013,(12):23-25.
[2]葉興慶. 準確把握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政策含義與實現路徑[J]. 農村經濟,2014,(2):3-6.
[3]Douglass C. 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36-60.
[4]諾斯DC.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4:50-84.
[5]阿爾欽A.A.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66-178.
[6]吳遠來. 農村宅基地產權的模糊性與土地發(fā)展權權益競爭[J]. 中國市場,2012,(11):61-67.
[7]王春平,高云,彭靜. 保護農民土地權利的治本之策:土地財產權利制衡土地行政權力[J]. 農業(yè)經濟,2005,(10):28-30.
[8]黎樺. 論農民土地財產權的保障[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7(5):120-125.
[9]邱道持,洪斌城,賈雷,等. 現行農村宅基地產權制度探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4(5):219-224.
[10]Sen AD. Development as Freedom[M].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1999: 19,24,81,87-110,131-134,292-297.
[11]森A. 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4,18,62,85-110,126,291.
[12]劉召成. 論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權利能力的分離[J]. 社科縱橫,2008,23(6):89-90.
[13]趙國玲,楊鋼橋. 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北二縣市的農戶調查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18(12):1121-1124.
[14]關江華,黃朝禧,胡銀根. 基于Logistic 回歸模型的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研究——以微觀福利為視角[J]. 經濟地理,2013,33(8):128-133.
(本文責編:郎海鷗)
Impact Factor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Farmers' Residential Land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53 Villages of 7 Prefectures in Jiangsu Province
CHEN Hui-guang1,2, ZHAO Xue-cheng1, ZHANG Yao-yu1
(1.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astal Zon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 Nanjing 210024,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factors on the residential land property rights of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53 villages in 7 prefectur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individual economic factors and soci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rdered logistic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enforcing capability of farmers' housing land property r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rmers' cognitions of land propertyrigh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market are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Their cognition of whether the residential land to be used to mortgag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nforcement capability. So the paper concludes and recommends that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ining farmers' cognition on their land rights and further developing the land market.
land economy; rural housing land; property rights; enforcing capability; impact factors
F301.2
A
1001-8158(2014)10-0083-08
2014-06-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173113,71273133);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2-0893);國土資源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培養(yǎng)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計劃(201302106);國土資源部海岸帶開發(fā)與保護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013CZEPK10)。
陳會廣(1972-),男,山東營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制度與法學、農業(yè)(土地)經濟理論與政策。E-mail: chenhuiguang@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