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曉莉
管 子
★文/賈曉莉
管子古稱篳篥(bìlì)(觱篥、悲篥)或笳(jiā)管,在現(xiàn)代樂器分類法中屬簧振動氣鳴樂器。管子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現(xiàn)在的伊朗。漢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經(jīng)過變化發(fā)展,它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的豐富。目前管子普遍流傳于我國南北各地,它在民間器樂合奏音樂、戲曲音樂及歌舞音樂中都被廣泛地應(yīng)用。特別在北方鼓吹樂,以及僧、道寺院音樂中,是重要主奏樂器。
在阿拉伯、埃及、朝鮮、日本、泰國等國家和我國西南地區(qū)彝族、納西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形制不同的同類樂器。
目前管子的種類主要有單管(分大、中、小三種)、雙管、喉管三類。單管中的小管,管身短細,發(fā)音尖銳高亢,除可獨奏外,在樂隊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領(lǐng)奏樂器,其中中音管和低音管更為常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聲音圓潤明亮,用于獨奏與合奏。大管比中管低八度,音色低沉動聽。雙管,管身并排聯(lián)結(jié),音孔開列相同,每個管身上端各安一管哨,演奏時兩支管子的哨嘴同時放入口中,其音色渾厚柔美,雙管管身一般較單管管身細。喉管在管的基礎(chǔ)上下端加碗,音色渾厚低沉,略帶鼻音。喉管最初為廣東街頭小販所用,20世紀20年代末應(yīng)用于廣東音樂和粵劇中,以后普遍流行于我國廣東、廣西地區(qū)。
管由管身與哨嘴兩部分組成(喉管再加一碗)?,F(xiàn)代的管一般為木制,也有竹制、玉制的。目前民間傳承的管子,9孔(前7后2)者,8孔(前7后1)者較多,頂端裝有蘆葦制作的哨嘴,雙簧哨片。也有特殊形制的管開5孔,前4后1。
在各種類型的管中,單管的演奏技巧最為豐富,有顫音、滑音、墊音、溜音、吐音、花舌音、打音、簫音、涮音、上跨五音、下跨五音、齒音等。其基本演奏技法與嗩吶相同。
管子的代表曲目,首推在國內(nèi)廣泛流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的雙管曲《江河水》。它是根據(jù)遼寧鼓吹樂的笙管曲《江河水》及“梢頭”改編的。樂曲以抒情的慢板、哀怨悲憤的音調(diào),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遭遇和對社會黑暗的無比憤恨和控訴。
其著名曲目還有《料峭》《晝錦堂》《山荊子》《普庵咒》《拿天鵝》《放驢》《小二番》《繡紅鞋》《白云》《小華嚴》《萬年歡》《雁過南樓》《柳葉青》《麥穗黃》《集賢賓》《大開門》等。
演奏北方管子的民間音樂家主要有:楊元亨、緒增、馬德順、尹二文、張計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