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文
摘 要: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要以動人心魄的音響美、抒情美以及多姿多彩的旋律美及結構美,來凈化青少年的心靈,以達到陶冶愛國主義情操的目的。
關鍵詞:音樂;教育;歌曲;愛國主義
課題類別: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
課題批準號:【2012】GSG575
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說:“音樂教育除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還必須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蹦敲慈绾螌徝澜逃c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這同樣是音樂老師肩負的歷史使命。下面就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淺談幾點看法。
一、寓愛國教育于藝術活動之中,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課外音樂藝術活動是學校美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一些特別的具有紀念性的節(jié)日中如:清明節(jié)、“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節(jié)日舉行突出愛國主義的慶?;顒印T谇迕鞴?jié)舉行以緬懷革命先烈為主題的音樂藝術活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機會。五四青年節(jié)是為紀念1919年5月4日中國學生愛國運動而設立的節(jié)日,可舉行配樂詩朗誦比賽。每年公歷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也是建黨節(jié),在此期間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與革命歷史有關的歌劇或舞劇。在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只要教師設計好每次活動的主題,靈活地應用不同的藝術形式,通過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會取得豐厚的碩果。
二、利用歌曲教學表達愛國情愫
歌曲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適合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秀作品很多。在音樂教材中,如《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祖國頌》《我的中國心》《我愛你中國》等歌曲都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目的顯性教材,歌曲中的愛國主義通過歌詞與優(yōu)美的旋律得以充分的表現(xiàn),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理解歌詞,其次是熟悉旋律。通過學唱這些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歌曲,使學生了解并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而且能用自己的歌聲表達愛國情懷。另外,還應善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分析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內容,讓他們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如,在教唱《我愛你中國》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歌曲,還應介紹《我愛你中國》的詞、曲作者,創(chuàng)作經過,時代背景以及電影《海外赤子》的相關內容。從心靈深處來感染教育學生,使他們不斷地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以音樂陶冶愛國主義高尚情操,激發(fā)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目的。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
音樂打動學生心靈,而介紹與作品相關的內容,同樣也能喚起學生的激情,促進愛國主義的教育。如,講歌曲《賣報歌》時,我會給學生講述聶耳在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正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下層的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連生命都沒有保證。但是人民滿懷希望,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此時要引導學生不怕困難,不怕艱險,發(fā)揚優(yōu)良的民族傳統(tǒng)精神,熱愛現(xiàn)在幸福的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又如,選用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主旋律作為發(fā)聲練習曲時,我重點介紹了作者和樂曲的歷史背景,說明德沃夏克是愛國的作曲家,是捷克人民為爭取獨立而斗爭的鼓手,1893年他在美國紐約國立音樂院任院長時,他的祖國正遭受德國的侵略,他身在美國,心系祖國,每當看到美國黑人受到各族歧視時就想到了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祖國人民,為了抒發(fā)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和強烈的愛國熱忱,他寫下了這部傳世佳作。
四、以音樂陶冶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
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操,這是其他各門學科所不及的。但是,通過音樂的美來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決非是空洞的政治說教,更不是生吞活剝式的灌輸。應更新過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課的錯誤觀念,因此,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要和音樂藝術的美感為一體來進行,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任何一首歌曲或樂曲都是藝術家情感的產物,它通過音樂特有的方式來表現(xiàn),或活潑或婉轉,或莊嚴或凄涼,這就是所謂的“樂由情起”。也正是這種“情”才會牽動無數(shù)人的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我們的音樂教育要以動人心魄的音響美、抒情美以及多姿多彩的旋律美及結構美,來凈化、美化青少年的心靈,以達到陶冶學生高尚愛國主義情操的目的。
總而言之,愛國主義是我們世世代代都要注重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們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實踐,把愛國主義教育“有意、有機、有序、有效”地融入教學中,讓愛國主義這一永恒不變的主題、永遠不朽的精神,永久扎根于跨世紀一代新人的心中。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