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霄男 王讓新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定位及經驗啟示
謝霄男 王讓新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黨的根本工作方法。其理論定位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我黨的生命線。我們從中得到的經驗和啟示是:黨員干部要以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帶動人民的奮斗熱情,以扎實穩(wěn)健的惠民措施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以黨群建設激發(fā)群眾的潛在力量。
群眾路線;重要性;理論定位;經驗啟示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靈魂。闡明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和理論定位,進而得出經驗啟示,對于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更好地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黨的根本工作方法。
(一)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
群眾路線同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密切結合就形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這個活的靈魂,就是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中最本質、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個活的靈魂,從三個不同方面解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如何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問題,同時在理論上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路線,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方面之一,它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富有特色的創(chuàng)造。也可以說,群眾路線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黨歷史經驗的科學結晶。群眾路線產生于革命實踐,又服務于革命實踐。它的形成與發(fā)展,保證了我們黨同人民群眾、同革命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保證了我國革命和建設由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辯征統(tǒng)一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革命的根本路線。這條根本路線,不僅是黨的革命力量的源泉,而且是黨的正確思想的源泉。這條根本路線,對于我們黨的各項工作,具有普遍的、深遠的巨大指導作用。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是革命還是建設、是政治領域還是經濟領域,以及其他一切領域,都必須認真貫徹并堅持這條根本路線。否則,就要脫離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就要出偏差,犯錯誤。
(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
過去,無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都十分重視密切聯(lián)系群眾,貫徹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對黨和群眾建立密切聯(lián)系的重大意義,反復做過深刻的論證和系統(tǒng)地闡述,并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把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問題,規(guī)定為我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他明確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雹贋榱吮WC黨的全部活動能取得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效果,我們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群眾路線規(guī)定為黨的根本路線。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群眾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群眾路線又有新的發(fā)展,群眾路線是我們一切工作勝利的保證。在過去斗爭中,凡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時候,我們黨就勝利,就前進,就興旺發(fā)達;凡是背離群眾路線的時候,工作就出差錯,就有失誤,就受挫折;誰要是反對和破壞黨的群眾路線,誰就一定要失敗,要垮臺,為人民所唾棄,這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繼十月革命之后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在革命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黨是沖破了重重艱難險阻,戰(zhàn)勝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而不斷發(fā)展壯大、勝利前進的。在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后,又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還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就。歷史驗證了這樣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人民的意志是不可違抗的,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因此,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
(三)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方法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工作方法,關于這點,劉少奇同志于 1945年5月14日在黨的七大上代表黨中央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政治報告中,已經有過詳細的說明。1956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什么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地說來,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要求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這一路線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②。按照毛澤東同志所起草的黨中央《關于領導方法的決定》的話來說,就是“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察這些意見是否正確?!雹圩鳛楣ぷ鞣椒ǖ娜罕娐肪€的基本公式就是“群眾—領導—群眾”,作為工作方法的群眾路線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完全是一回事。人們在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時,最容易記起的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或“實踐—認識—實踐”的公式,至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或“群眾—領導—群眾”的公式,常常不被看作認識論的公式。其實,這兩個公式完全是一回事。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就是形成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就是把理性認識加以實現(xiàn)的過程,實踐就是人民群眾的實踐。
群眾路線的理論定位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我黨的生命線。
(一)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同時,它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階級路線。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線,都是群眾路線。也就是說,黨的各條革命路線,如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及階級路線,都是和黨的群眾路線有內在聯(lián)系的。群眾路線,貫穿在黨的路線的各個方面,貫穿著各條路線的全部內容。關于群眾路線和各條路線的一致性,葉劍英同志曾作過深刻的闡明:“我們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體現(xiàn)著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們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因此,我們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就是從各個方面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路線?!雹苁紫?,群眾路線就是黨的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特征、根本要求和根本內容,都是體現(xiàn)群眾路線的。在我國革命的長期實踐中,特別是在延安整風中,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為全黨確立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這是黨正確制定與我們正確執(zhí)行政治路線的基礎。其次,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黨的政治路線的內容及其形成與實現(xiàn),都是依據與運用了群眾路線的原則和方法的。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這就是黨的政治路線的原則依據。而且黨的政治路線的制定與執(zhí)行,又都離不開群眾路線的方法?!雹蒿@然,我們黨的政治路線、革命任務、方針政策等等,都是為了人民群眾謀利益,并依靠人民群眾實現(xiàn)的,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黨的組織路線是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是勝利實現(xiàn)政治路線的保證。有什么樣的政治路線,就需要什么樣的組織路線。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必然要求有一條和它完全適應的組織路線。因此,黨的組織路線和政治路線一樣,都是體現(xiàn)了群眾路線的。
(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毛澤東在 《實踐論》中強調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低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雹?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從群眾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一次比一次的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雹呙珴蓶|在此深刻地闡明了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從群眾中來”,就是把廣大群眾在長期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和群眾提出的要求和愿望,也就是將群眾的見解集思廣益,化為領導的、集中的、有系統(tǒng)的意見,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工作指示、工作方針和方法策略、計劃和辦法?!暗饺罕娭腥ァ本褪前褟娜罕娭屑衅饋淼?、領導的工作指示、方針、政策、計劃和方法,再拿到群眾中去,讓群眾照著去辦,化為實際行動,并使之在群眾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fā)展?!皬娜罕娭衼怼钡倪^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次飛躍;“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建設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二次飛躍。因此,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黨的國家建設實際情況緊密契合的理論基石。
(三)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謝覺哉常用“國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古訓來說明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的道理。⑧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就是這一論斷的有力證明,歷史已經向我們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民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興亡的根本因素。這就提醒我們:黨要始終保持自己的執(zhí)政地位,就必須持續(xù)贏得民心,讓人民群眾始終如一地選擇、擁護和支持我們的黨。要做到這一點,黨就必須要始終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堅持走群眾路線正是黨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為重要的法寶。
黨的生命線,是保證黨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命脈,是黨執(zhí)政固基的根本?!叭罕娐肪€是黨的生命線”,是否堅持群眾路線,是檢驗我黨階級屬性的試金石。堅持群眾路線,黨的生存和發(fā)展就會有保證,人民的利益就能夠得到保障;脫離群眾路線,黨的生存和發(fā)展就會面臨嚴重威脅,人民的利益就將受到嚴重的損害??v觀我們黨九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檢驗人民政黨為人民這一階級屬性的標準就在于是否堅持群眾路線。土地革命時期,“左”傾教條主義在國統(tǒng)區(qū)實行冒險主義方針,無條件地組織全行業(yè)的罷工,搞城市暴動,嚴重脫離群眾的實際狀況,導致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組織和工作遭受巨大損失。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個別領導在沒有經過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張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脫離了黨的群眾路線,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黨的群眾路線的經驗啟示是:黨員干部要以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帶動人民的奮斗熱情,以扎實穩(wěn)健的惠民措施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以及以黨群建設激發(fā)群眾的潛在力量。
(一)以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帶動人民的奮斗熱情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黨在實際工作中踐行群眾路線的基礎和前提是要有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黨員干部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是政黨政治活動的產物,是黨的活動中一貫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和行為。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在于堅持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以及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作風。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是我黨基本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于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抗戰(zhàn)時期,黨和黨領導下的群眾運動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我們只有將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貫穿于群眾運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毛澤東從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出發(fā),在分析戰(zhàn)爭雙方力量對比、戰(zhàn)爭性質和黨所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的基礎上,以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得出了“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fā)動的抗戰(zhàn)發(fā)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才能使抗戰(zhàn)得到最后的勝利”的結論。可以說,我黨一切群眾政策都是從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分析適應群眾運動環(huán)境的基礎上做出的。堅持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是群眾路線取得成功的保障,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是黨員發(fā)動群眾、鼓舞群眾、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武器。我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為了克服經濟上的困難,中共中央決定走“生產自救”的道路,隨后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學”人員和人民群眾響應號召,掀起了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不僅改善了陜甘寧邊區(qū)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環(huán)境,還使得黨員干部奉行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深入人心,最終贏得了革命的勝利。今天,黨員干部仍舊要堅持和弘揚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進一步帶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奮斗熱情。
(二)以扎實穩(wěn)健的惠民措施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
堅持以扎實穩(wěn)健的惠民措施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政治方面,集中表現(xiàn)是我們要尊重人民的民主權利。我黨在創(chuàng)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期間,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信仰,推行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選舉制度。據史料記載,僅從 1937年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到 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攻陜北,在這塊“圣地”上就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其二是經濟方面,經濟狀況的好壞與群眾對黨的滿意度息息相關??箲?zhàn)時期,我黨制定了減租減息的政策,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我黨為此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如《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關于如何執(zhí)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等等,滿足了人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改善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狀況。當前,我們要繼續(xù)扎實穩(wěn)健的推進惠民措施,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爭取在2020年前,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十年前翻一番,讓人民充分共享改革所帶來的發(fā)展成果。其三是文化教育方面,文化教育是人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黨喚醒人民階級覺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方式。我黨十分重視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據資料統(tǒng)計,在1937年以前,陜甘寧邊區(qū)沒有一所中學,到了1941年時已經發(fā)展到了10所。⑨我黨曾成立中華文藝協(xié)會和人民劇社、鋤頭劇社等劇團,⑩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對改善人民的精神風貌均起到良好的效果。我們今天仍然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以積極、有效的惠民措施,滿足群眾物質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訴求。
(三)以黨群建設激發(fā)群眾的潛在力量
我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圍繞“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目標,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1935年的瓦窯堡會議就決定:“一切愿意為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贝撕?,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強調:“凡屬同意黨的綱領政策而工作中表現(xiàn)積極的分子,不念其社會關系如何,均應廣泛地吸收入黨?!边@些規(guī)定都打破了傳統(tǒng)的“唯成份論”,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我黨還把思想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來推進黨的建設,如在六屆六中全會以后,我黨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黨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階級教育、政策和策略教育以及黨性教育,直至發(fā)展為一場普遍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極大地激發(fā)了群眾的革命力量。這些措施都有力地解決了黨內存在的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問題,統(tǒng)一了全黨的思想,增強了黨性,把黨建成了名副其實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加強黨的建設,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抗戰(zhàn)時,我們黨創(chuàng)辦了抗大、陜北公學、馬列學院、自然科學院等學校,促進了一大批各級各類干部的迅速成長。正是在這些領導英才的帶領下,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才由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在取得革命勝利后的今天,人才隊伍的建設更需要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加強群眾組織建設,是激發(fā)群眾潛在力量的需要。群眾組織是在黨領導下,聯(lián)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也是貫徹黨的群眾政策、組織群眾和動員群眾的基本力量。我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不僅促進了邊區(qū)總工會、邊區(qū)抗戰(zhàn)救國聯(lián)合會、民眾抗敵互濟會等群眾組織的成立,而且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加各種群眾組織。這些群眾組織在動員群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優(yōu)待抗屬、幫助軍隊運輸物資、繳納救國公糧等等。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更要密切黨員與群眾的魚水情,注意加強黨的建設和群眾組織建設。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建設力量,只有加強黨自身的建設,群眾才會真心跟黨走、跟黨干,只有加強群眾的組織建設,我國的公民社會才能發(fā)展壯大,社會系統(tǒng)才會日趨完善。黨的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一系列黨群組織的成立和發(fā)展,是激發(fā)群眾潛在力量,開展良好的群眾工作局面的組織保障。
從重要性上看,黨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黨的主要工作方法。從理論定位上看,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我黨的生命線。從經驗啟示上看,黨員干部要以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帶動人民的奮斗熱情,以扎實穩(wěn)健的惠民措施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以黨群建設激發(fā)群眾的潛在力量。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繼續(xù)堅持和踐行群眾路線,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服務。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
②《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頁。
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頁。
⑤⑦《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分別引自第1096頁,第899頁。
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⑧《謝覺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頁。
⑨高斌博,《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研究》,延安大學,2012年。
⑩李華,《“群眾路線”與中國現(xiàn)代國家構建》,復旦大學,2012年。
Th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Party's Mass Line and its Enlightenment
XIE Xiao-nan WANG Rang-xin
(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 611731,Sichua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arty's mass line lies in the truth that it is one of the living souls of Mao Zedong's Thought,one of our family heirlooms,and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hat our party works.The Party's mass line,as the Marxist theory of knowledge,is the party's fundamental work line in terms of its theoretical orientation,and it is the lifeblood of our party.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s from which we get are that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should take on the fine style of work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working people,that solid and sou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benefit meet the masses and meet their demands of interests,and that the excell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es and the Party should be built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power of the masses.
mass line;importance;theoretical orientation;inspiration experience
D643
A
2095-3771(2014)03-0049-05
謝霄男(198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與社會發(fā)展。王讓新(1958—),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