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莉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立言不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tǒng)觀念之一,影響著中國古代文人賢士的人生價值取向。這一觀點的提出與中國古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的職能分工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上古禮制密切相關(guān)。從《左傳》的明確提出,到司馬遷、曹丕、劉勰的一再宣揚和強調(diào),“立言不朽”最終成為中國古人特別是文人的人生理想模式。本文將通過對左史、右史記事、記言具體職能分工的考辨,分析中國古人重視“立言”傳統(tǒng)的歷史淵源,從而對“立言不朽”言論的確立過程給予清晰梳理。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保?]關(guān)于此,《禮記·玉藻》也有類似記載:“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保?]由此可知,在中國古代,“記言”與“記事”分屬于不同的史官負責,從而形成《尚書》和《春秋》兩類文獻。但是關(guān)于兩種文獻的記錄者或掌管者,《漢書》和《禮記》的說法卻恰恰相反,事實只有一個,究竟哪個說法更接近事實?
據(jù)文獻記載,左史和右史之官大約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左傳》昭公十二年,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醭觯瑥驼Z。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3]又《周禮·外史》:“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云:“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王所謂三墳五典?!保?]可知,《左傳》所記左史之職掌與《周禮》所記的外史之職類似,負責撰寫、搜集和存錄諸侯國的朝報以及保存三代以前的文獻典籍。周代的史官制度非常完備,除了外史還有御史、大史、小史、內(nèi)史等,這些史官的職能各有不同。御史主要負責協(xié)助冢宰,草擬文書和法令;大史主要掌管國家管理之法典;小史主要掌管與祭祀相關(guān)的宗族事物。所有史官中,只有內(nèi)史直接對王負責,與王關(guān)系最為親密。這樣看來,《周禮·內(nèi)史》:“內(nèi)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子,八曰奪。執(zhí)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法,受納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nèi)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內(nèi)史掌書王命,遂貳之。”[4]可見,周代內(nèi)史的主要職責是掌管和執(zhí)行國家法令、參與國家重大事件的商量和策劃,作為周王的喉舌之官幫助草擬和宣布王命,也負責將諸侯國的朝報和奏疏念給天子聽。
綜上可知,“左史”的職能當和“外史”一致,即記錄和保存諸侯國朝報并將之上呈給天子審閱;“右史”的職能則相當于“內(nèi)史”,掌管國家的重大國策法令,草擬和宣告周王對諸侯百官的冊命、賞賜和生殺予奪之大權(quán)?!抖Y記》、《漢書》等文獻所言的“左史”相當于周代的“外史”,“右史”相當于周代的“內(nèi)史”,關(guān)于“左史”、“右史”職能的論述,當以《禮記》為準,即“左史記事,右史記言”。
厘清左史、右史各自在記事、記言方面的主要職能,便比較容易理解中國人重視“立言”傳統(tǒng)的原因了,下面就從兩個方面具體闡述。
由上述《周禮》的記載可知,外史就是春秋時期的“左史”,主要功能是上傳,即將諸侯國大事記錄呈送天子,作為周王室對諸侯國考績的重要依據(jù)。與內(nèi)史相比,外史與周王的距離則相對較遠,其對天子執(zhí)政的影響力也較小,而且是間接發(fā)生的。而內(nèi)史也就是后來的“右史”和周王的關(guān)系最為親密,其權(quán)力也最大,直接影響著天子的決策和行政執(zhí)行過程及結(jié)果。因此,“右史”掌握對諸侯王和朝廷文武百官的獎賞刑罰和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其所記錄的言論直接或間接(代擬政令)代表天子的旨意,要求諸侯國和臣僚絕對服從。這就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儒家重視“立言”傳統(tǒng)的根源所在,也是《尚書》被歷代統(tǒng)治者視為必讀之書的主要原因,因為它給最高權(quán)力者的言論樹立了榜樣。
孔子云:“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保?]考先秦文獻,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魯(《春秋》)、晉(《竹書紀年》)、楚(《梼杌》)等諸侯國皆有《春秋》類史書而無《尚書》類史書,周王室沒有《春秋》類史書卻有大量《尚書》類文獻,如《尚書》、《逸周書》等。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周代的行政制度。當天子對諸侯具有絕對權(quán)威的時候,諸侯無修史權(quán)力,所謂各國史書(墨子所說的“百國《春秋》”)都是周王派到各諸侯國的國史,在監(jiān)督諸侯行為時留下的大事記錄。這些大事記,記錄下該諸侯國一年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并在每年的固定時間以朝報形式上傳天子,以供考績諸侯時參考。在天子享有的很多特權(quán)中,“出號令”的權(quán)力最為重要,也是天子威嚴的重要體現(xiàn)。周天子將言論的主動權(quán)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確保占據(jù)輿論的制高點,嚴格禁止諸侯王單獨記錄言論(出政令),這就是孔子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含義所在。《春秋》以編年體形式出現(xiàn),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事記。墨子曾說:“吾見百國《春秋》。”[6]這說明當時諸侯國皆有《春秋》。為什么當時各國皆有《春秋》,而且《春秋》對各諸侯國還有很大的威懾力?學者張巖考證,《春秋》是諸侯國向天子匯報一年大事的朝報,負責草擬這些朝報的史官直接隸屬于周朝,這些被天子委派到各諸侯國的史官對周天子負有全權(quán)責任,是周天子布置到各諸侯國的眼線,對諸侯國的大事忠實記錄并在規(guī)定時間向王室匯報。這種類型的記史制度不僅行于魯國、齊國、晉國,而且“無國不記”。這種制度對為政者的行為具有很強的約束功能,原因在于:“為政者的行為將被記錄下來,……在記錄剛完成的時候,具有‘朝報’的性質(zhì),史官依據(jù)制度要將其‘以示于朝’;善德善政會得到贊譽,失德失政會遭受批判和貶斥;這種贊譽和貶斥的記錄將被永久保留,‘以示后嗣’,并作為一種正式的教材為‘后嗣’講授;善德善政會在為政者死后繼續(xù)得到贊譽,為‘后嗣’所效法;失德失政會在為政者死后繼續(xù)遭受批判和貶斥,使‘后嗣’引以為戒?!保?]
《尚書》記錄的是王者的言論,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垂范后世,故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重視。言語是禮之體的重要內(nèi)容?!吨芤住は缔o》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不可不慎乎?!保?]言語必遵循一定的禮法?!蹲髠鳌ふ压迥辍罚骸把砸钥嫉?,典以志經(jīng)”,孔穎達《正義》解釋說:“人之出言,所以成典法也。典法所以記禮經(jīng)也?!保?]天子出政令都是以“言”的形式,天子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也注定了其言論政令的權(quán)威性,這也是中國古人對“言”尊崇的重要原因。
“立言不朽”的意識在三代時期就已經(jīng)初露端倪,殷商時期上層王室關(guān)于占卜的問答之辭被史官刻錄在甲骨上,被當時人們看成天機,成為指導他們一切行動的指南。對于不易磨損和消蝕的言辭載體甲骨的選擇上,也可以看見當時人們對“立言不朽”的渴望和追求。商周時期,人們就將先祖的重要言論、德彰功業(yè),家族的功勛榮譽,對幸福的渴盼都鑄刻于青銅器物上。這樣,青銅器物就成為周人生命觀念、文化心理的主要物質(zhì)承載形式。最早明確提出“立言不朽”觀點的是《左傳》,這是對古人“重言”傳統(tǒng)的總結(jié)和繼承?!蹲髠鳌废骞哪?,晉國范宣子問來訪的魯國大夫叔孫豹,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叔孫曰:‘……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3]“立言”是“立功”與“立德”的另一種形式,“立言”是將人類的功名與美德借助載體傳之于無限與永恒??鬃硬粌H重視言辭,也重視書面之言,并將口頭言辭與文章之言結(jié)合起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谎?,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保?]孔子在這里要求人們說話和寫文章都要講究藝術(shù),讓它更生動活潑、充滿文采,從而能夠流傳得更為久遠,以達到不朽。不僅儒家重視自己的言論,墨家、道家、兵家等也都紛紛著書立說,通過言論參與到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去,并期望通過“立言”達到“不朽”之目的。此后,中國古代圣賢們便賦予“文章”以個體生命的存在功能。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強調(diào):“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10]劉勰《文心雕龍·序志》中也明確表達了這一思想:“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11]從《左傳》的首先提出,到司馬遷、曹丕、劉勰的一再宣揚和強調(diào),“立言不朽”終于成為中國人特別是文人的人生理想模式。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叔孫豹關(guān)于“三不朽”的言論,孔穎達在其下疏曰:“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紀傳稱‘史逸有言’,《論語》稱‘周任有言’,及此藏文仲既沒,其言存立于世,皆其身既沒,其言尚存,故服杜皆以史佚、周任、藏文仲當之,言如此之類,乃是立言也。老、莊、荀、孟、管、晏、楊、墨、孫、吳之徒,制作子書,屈原、宋玉、賈逵、揚雄、馬遷、班固以后,撰集史傳及制作文章,使得后世學習,皆是立言者也?!保?]從中可以看出最早因立言而不朽的是史官,如史佚、周任等,其次是功勞顯赫的社稷重臣,然后是諸子百家和文學家?!傲⒀圆恍唷辈粌H成為史家崇高的職業(yè)理想,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重要的人生追求,更是“立德、立功”抱負落空后的仕子們最后的精神追求和寄托。事實上,正是這些人為達到“不朽”而留下的言論,構(gòu)成了先秦兩漢乃至中國文學史上蔚為壯觀的文學作品。正如董芬芬所說:“‘立言’以求不朽,促進了后世文學的繁榮和發(fā)展,成為儒家文論的重要內(nèi)容?!保?2]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715.
[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M]//[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73-1474.
[3][唐]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M]//[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64,2078.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20.
[5][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M]//[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521.
[6][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197.
[7]張巖.從部落文明到禮樂制度[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270.
[8][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M]//[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97.
[9][唐]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581.
[10]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1.
[11][南朝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725.
[12]董芬芬.春秋辭令文體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