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宇 何德芬
一、借用舊知,導入議題
師:(出示《爛漫的點地梅》最后一段)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這段文字,這是上學期學過的課文,能想起它出自哪篇文章嗎?回憶一下,這篇文章最值得我們學習的表達方式是什么?
生:這篇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表達方式。(師板書:借物喻人)
師:具體地說一說,課文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誰?
生:借的物是點地梅,喻的人是高原筑路兵。(在大屏幕的重點段中突顯“點地梅”“高原筑路兵”。)
師:是啊,作者借點地梅的頑強美麗來贊揚高原筑路兵堅忍頑強的品質(zhì)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的寫法巧妙而自然,讓人讀起來意猶未盡。今天我們再來閱讀一組這樣的文章。請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這節(jié)課要閱讀的三篇文章的題目:《葵花之最》《一棵核桃》《苦瓜》。)
點評:從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點地梅》的表達方式入手,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和知識儲備,從關(guān)注語言形式上提出本次群文閱讀的議題,可見教師在加強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積極探究的精神。開課自然簡練,目標明確。
二、重點閱讀,感悟讀法
師:用瀏覽的方式,快速閱讀《葵花之最》。邊讀邊想這篇文章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什么人?(出示輔助閱讀的表格,學生自讀3分鐘。)
■
師:好,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來說說這篇文章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什么人?
生:文章借的物是葵花,喻的人是昆侖山上駐守邊疆的戰(zhàn)士。
師:請把葵花和戰(zhàn)士填寫到黑板的相應的地方。
師: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借葵花來比喻昆侖山上的戰(zhàn)士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再讀文章,邊讀邊思考。有想法了再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會兒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小組討論學習提示。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然后開展討論,老師參與到各組討論,并隨機指導。)
師:下面我們來分享大家的智慧。哪個組先來匯報?
生1:我們這組認為,葵花和昆侖山上的戰(zhàn)士一樣,無論環(huán)境多么的惡劣,他們都頑強不屈,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綻放出明艷的花。
生2:我們組發(fā)現(xiàn),葵花和戰(zhàn)士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們面對險境不屈不撓。
生3:是啊,在它即將死去的時候,居然綻放出一朵花。戰(zhàn)士們也是一樣的,雖然環(huán)境這樣艱苦,他們依舊堅守崗位,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所以我認為葵花和戰(zhàn)士都有著頑強堅定不移的品格。
師:我被你們的發(fā)言所感動,從你們的發(fā)言中,我找到了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葵花和戰(zhàn)士(板書:不屈不撓),葵花是不屈不撓的,它不懼風雪,傲視冰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綻開了明艷的花。戰(zhàn)士們也是堅強的,不屈不撓的,在世界第三極,這個寸草不生,連食物都會走樣的地方堅守邊疆,用年輕的生命譜寫壯麗的篇章。葵花、戰(zhàn)士他們是那樣的相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人與物的共通點(板書:共通點,在課件的表格中出現(xiàn)“共通點”。)是因為他們有突出的共通點,所以作者才借葵花來喻戰(zhàn)士。
點評:遵循閱讀教學從整體入手的原則,借助表格輔助學生閱讀,引導學生聚焦“借物喻人”這類文章最值得探究且必須探究的問題--物與人的共通點,以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教師退位讓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潛心閱讀、分享閱讀的場所,是學生的課堂,在自讀中發(fā)現(xiàn),在討論中碰撞,在交流中提升,小組討論學習開展得扎實有效。
師:通過討論我們找到了物與人的共通點,現(xiàn)在我們回到文本,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葵花的不屈不撓,哪些句子又寫出了戰(zhàn)士的不屈不撓。
(學生再讀文章3分鐘,邊讀邊勾畫批注,老師巡視指導。)
師:好,同學們,我們來匯報一下,你找到了哪句話?說說你的感受。
生1:我找到一段描寫葵花的:“石圍墻被……像一面面玻璃做的旗?!蔽覐倪@里感受到了,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葵花都堅守在那里,無論風再大雪再大,都無法移動葵花,無法改變戰(zhàn)士扎根邊疆的決心。
師:你關(guān)注了他們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從中體會出了葵花和戰(zhàn)士共同的品質(zhì)。
生2:剛才他說到的句子中有個詞“四散飄去”,連石頭都被吹得四散飄去,更體現(xiàn)出了狂風肆掠,環(huán)境險惡,葵花不屈不撓、頑強的精神。
師:你還會用對比、想象的方式來體會,很會學習。
生3: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和第十九自然段。文章前面說到“昆侖山是世界第三級,雪線上連草都長不出來?!边@就說明這里根本不能開葵花,但葵花居然就在這里盛開了。請同學們注意第十九自然段“生機盎然”、“凝然不動”這些詞,更加體現(xiàn)出葵花的意志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你聯(lián)系前后文抓關(guān)鍵詞語理解文章,你讀得很認真,體會很用心。
生4:“……像一顆永不泯滅的星?!睆摹凹^一般怒放著”和“永不泯滅”說明了葵花那種頑強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生5:“可惜關(guān)山重重……像出土文物……”“……葵花籽,顆顆像小炮彈一樣……”很多食物都變樣了,葵花籽卻堅實飽滿得可愛,看出葵花的頑強,同時也能感受到戰(zhàn)士們生活的艱苦,能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駐守邊疆不正是他們那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的體現(xiàn)嗎?
生6:“昆侖山只有一個季節(jié),那就是冬天……”從“只有一個季節(jié)”可以看出戰(zhàn)士們一年四季都在寒冷中度過,可戰(zhàn)士們沒有退縮,沒有說要離開昆侖山回家去,就體現(xiàn)出了戰(zhàn)士們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是啊,通過用心品讀,我們從這些生動具體的描寫中感受到了葵花和戰(zhàn)士們品格這么相似,所以作家才用葵花來比喻駐守邊防的戰(zhàn)士。
點評:在初讀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學生再次回到文本,用心閱讀,品讀文章對葵花和戰(zhàn)士的具體描寫,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形象感知物與人的共通點。教師積極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課堂,尊重呵護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fā)現(xiàn),在多元對話中提升。
師:請同學們參照表格,回憶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閱讀《葵花之最》這篇文章的?
生:先要讀文章,找到借什么物,喻什么人。
生:要討論人與物的共通點,想一想為什么用這個物喻這個人。
師:同學們不僅會讀書,還善于總結(jié)方法。我們就是先瀏覽文章,找到借什么物,喻什么人,再去發(fā)現(xiàn)人與物相通的地方,最后品讀體現(xiàn)共通點的句子。
點評:群文閱讀間于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課堂上,老師不僅鼓勵學生運用日常語文課中學到的方法來閱讀重點篇目,同時在學生親自閱讀實踐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自主總結(jié)閱讀方法,適當教給閱讀該類文體、文本的方法,滲透閱讀策略,教給學生真正有效、終身有用的閱讀知識,形成閱讀能力,為一篇帶多篇的閱讀打下基礎(chǔ),為閱讀從課內(nèi)到課外架起了橋梁。
三、自主閱讀,運用讀法
師:下面就讓我們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后面兩篇文章,請先認真閱讀,并做好批注,然后完成這個表格。請同學們開始閱讀。(8分鐘)
(學生自主閱讀后填寫表格,教師隨機指導,并請部分學生把自己的概括寫到黑板上。)
師:
篇目 借物 喻人 人與物的共通點
《一棵核桃樹》 核桃樹 有貢獻的人 結(jié)出果實
《苦瓜》 苦瓜 母親 把苦留給自己
師:對照黑板上兩位同學的板書,想想你有不同的閱讀感受嗎?請大膽補充。
生1:我補充《一棵核桃樹》中人與物的共通點還有:不斷追求,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努力證明自己。
生2:我不這樣認為。核桃樹多次被我們張冠李戴,最后用一顆核桃證明了自己,所以我認為它所比喻的人應該是有所成就的人。
生3:我覺得一個人要用實力來證明自己還需要不斷地進取,追求完美的精神,所以我認為生1說的是正確的。
師:是啊,要證明自己的過程就是一個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過程,所以剛才兩位同學說到的核桃樹證明自己的過程和結(jié)果兩者缺一不可。
師:再交流下閱讀《苦瓜》的不同感受。
生1:板書中說苦瓜和母親的共通點是把苦留給自己,我覺得還應該補充上用愛溫暖別人。
生2:我也認為文中的苦瓜把苦留給自己,貢獻自己為人類添上佳肴。母親把苦留給自己,用愛溫暖子女。
師:看來用愛溫暖別人這個補充是同學們閱讀時的共同感受,那請你來把這點補充到板書上。
點評:運用閱讀第一篇文章的方法、步驟,自主閱讀另外兩篇文章,在閱讀實踐中提升閱讀能力,體驗閱讀的快樂。老師留足時間讓學生走進文本,默讀靜思,在自讀自悟中自得。交流匯報時,學生個性而深刻的感悟見證了教師充分信任、充分放手后學生得到的更好發(fā)展。
四、比較異同,感悟?qū)懛?/p>
師:現(xiàn)在讓我們運用群文閱讀最常用的比較閱讀的方法,找找三篇文章的相似之處和不同的地方。先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會兒全班交流。
(學生分組討論,組長作好簡單記錄,老師巡視指導。)
師:先來說說這三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處?
生1:三篇文章都用了借物喻人的表達方式。
生2:借的物都是植物。
生3:每篇文章都有一個故事,把借的物和喻的人有機地連在一起。
師:總結(jié)文章的相似之處可以讓我們找到寫這一類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它們的表現(xiàn)手法,找他們的不同點卻能讓我們看到文章具體應該怎么寫。請同學們說說三篇文章的不同之處。
生1:第一篇文章借葵花比喻戰(zhàn)士,第二篇借的核桃樹比喻努力證明自己的人,最后一篇用苦瓜比喻母親。
生2:我覺得他說的答案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三篇文章借的物不一樣,喻的人也不同。
生3:葵花和苦瓜喻的人都是很明顯的,而核桃樹喻的人卻沒有明確寫出來。
師:你還讀出了明喻和暗喻,真能干。
生4:三篇文章所講述的故事也不一樣。
師:是呀,每個作家都有不同的生活體驗,所以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也不一樣。
點評:單純的灌輸和說教,只會讓學生反感,只有經(jīng)歷了參與、討論、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生的印象才會更深刻。教師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充分討論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內(nèi)化認識,初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文章應具備的特點,既是對本課閱讀的適時總結(jié),又為今后的閱讀習作作好鋪墊。
五、嘗試運用,激發(fā)興趣
師:如果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來寫一篇文章,你會用什么物來比喻什么人呢?
生1:用蠟燭比喻老師,因為他們都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生2:用春雨比喻老師,因為他們都有耐心和恒心,春雨慢慢滋潤萬物,老師用愛呵護學生。
生3:用草比喻革命戰(zhàn)士,因為他們都能面對各種環(huán)境頑強地生長。
……
師:說得好!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堂課你收獲了什么?
生1:我學到了閱讀借物喻人這類文章的閱讀方法。
生2:我學到了借物喻人這類文章的寫作方法,我會把這種方法用到我以后的習作當中。
師: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希望你們能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寫出更多的美文。
點評:在學生對借物喻人的文章特點、表達方式有所感悟之后,教師創(chuàng)設實踐運用的機會,讓學生當堂練習,從閱讀體驗到實踐遷移,強化語言文字運用,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該群文閱讀教學課例,教師獨具匠心,從文章的表達方式上選擇議題,精心挑選一組文章。教學活動按“借用舊知,導入議題;重點閱讀,感悟讀法;自主閱讀,運用讀法;比較異同,感悟?qū)懛?;嘗試運用,激發(fā)興趣”五環(huán)節(jié)進行,目標明確,層層推進,訓練有序,教學效果明顯。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注重新舊知識聯(lián)系,指導學生運用在平常的閱讀課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閱讀一組課文,重點指導閱讀第一篇,聚焦“為什么借此物喻此人”的話題,從整體感知找物與人的共通點,到細讀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共通點的語句,突破閱讀此類文章的重難點,引導學生總結(jié)閱讀方法,滲透閱讀策略,在閱讀其余兩篇文章時實踐運用。通過比對閱讀,掌握此類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效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發(fā)展。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閱讀能力。教學中,教師退位讓學,教師成為學生閱讀的引領(lǐng)者、陪伴者、促進者,較好地建立起師生學習共同體。充分體現(xiàn)了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互動提升、嘗試實踐遷移的新課程教學要求,學生在“自學、互學、共享”中體驗閱讀快樂,掌握閱讀方法,發(fā)展讀寫能力,培養(yǎng)閱讀志趣。
(作者單位 陳泓宇:重慶市江津區(qū)德感小學校 何德芬:重慶市江津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