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秀
杜甫的詩猶如一面時代的鏡子,真實再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度簟贰度齽e》即是杜甫的代表作。“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盡管他郁郁不得志,后來又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疾病纏身,但這些并沒有擊垮他??v觀他的一生,始終心憂社稷,“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永恒主旋律。
一、吟詠自然,心系祖國
杜甫有許多描繪自然風光的詩篇,清新明朗,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折射出他深深的赤子之心。例如,一提起歌詠泰山的詩篇,后人立即想到杜甫那首《望岳》,可見其影響力。全詩描繪泰山的壯美,表達了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尤其是末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句不但寫出了泰山的雄渾,也體現(xiàn)出詩人的壯闊胸襟,引發(fā)后人情感上的共鳴。再看他在夔州寓居時所作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意境雄渾闊大,感情深沉悲涼。前兩聯(lián)描寫登高所見所聞,“無邊”兩句,無論是摹寫形態(tài),還是渲染氣勢,都非常生動傳神,為后人所激賞。后兩聯(lián)抒發(fā)登高感觸之情。詩人不僅描繪自然之秋,更滲透了他漂泊異鄉(xiāng)、老病愁苦、憂國傷時的復(fù)雜感情。
二、關(guān)注黎元,悲憫天下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杜甫到處輾轉(zhuǎn)流離,因而他有更多機會了解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目睹百姓居無定所,生活艱難的情狀,他給予了深切的同情。于是他奮筆疾書,替黎民百姓吶喊。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他大聲疾呼:“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這是貫穿全詩的思想,也是杜甫一生真實寫照。他當時剛經(jīng)歷喪子之殤,然而詩人推己及人,把由一己之哀痛推及萬民之哀痛,聯(lián)想到貧窮的百姓會在糧食收獲的季節(jié)沒有糧食。我們再一次為杜甫悲憫天下的博大胸襟所折服。同樣,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他的茅屋幾乎被狂風摧毀,又遇上了綿延不斷的秋雨,屋漏被濕,全家無法安臥,處境極其悲慘。但詩人從自身不幸遭遇生發(fā)開來,關(guān)注到那些同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窮苦百姓,于是吟出“愿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他甘愿為天下貧寒之人解除痛苦哪怕犧牲自己的強烈愿望,這種舍身利人的精神,恰是詩人高尚情懷的具體體現(xiàn)。
三、反對戰(zhàn)爭,呼喚和平
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巨大災(zāi)難是不言而喻的。戰(zhàn)爭不但破壞生產(chǎn),而且人們生離死別,餓殍遍野。杜甫及親人的遭遇就是最典型的說明。因此,杜甫詩作中多有對戰(zhàn)爭的描述,樂府詩《兵車行》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詩人選取了一個親人相送的凄涼畫面,官府抓壯丁去前線打仗,親人別離痛苦。當時王朝征戰(zhàn)越來越頻繁,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zāi)難。戰(zhàn)爭是激烈而殘酷的,“邊庭流血成海水”,邊疆的戰(zhàn)士血流成海,但是“武皇開邊意未已”,統(tǒng)治者用武力擴張領(lǐng)土的貪欲并沒有停止。詩作反映了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征調(diào)不止所造成的田園荒蕪、苛稅繁重等社會問題?!侗囆小肥嵌旁娭械拿瑸闅v代評論家所贊賞,它表達了詩人反對戰(zhàn)爭,呼喚和平的心聲,今人讀之,仍有裨益。
四、揭露腐敗,宣泄憤懣
杜甫關(guān)注民生的同時,把矛頭指向了造成百姓苦難根源的統(tǒng)治者。杜甫有許多詩篇深刻地揭露了上層統(tǒng)治官僚的腐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同時宣泄了詩人憤懣之情。在《麗人行》里,詩人以精工細筆描繪了三月上巳日楊氏兄妹曲江游宴的場景,極寫其衣著華麗,宴飲奢侈,詩人寓貶于褒,辛辣地諷刺了統(tǒng)治者荒淫驕縱的生活?!端晚f諷上閬州錄事參軍》一詩揭露了貪官污吏如何巧立名目向百姓橫征暴斂的事實,將這些腐敗的貪官污吏斥責為“蝥賊”,從“必若救瘡痍,先應(yīng)去蝥賊”中,可以看出詩人對統(tǒng)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懷著強烈的憎恨。他認為要拯救黎民百姓,必須先除去這些強取豪奪、盤剝百姓的貪官。
綜上所述,盡管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壯志未酬,但他不計個人得失,始終心系社稷,以天下為己任,為百姓謀幸福,這是生命真正的樂章。從大唐盛世走來的杜甫,以他的宏大氣魄、赤子之心和時代責任感,影響并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人。即使詩人的軀殼化為泥土,但他對祖國的拳拳之愛必將籠罩世間,跟著太陽和星星永久閃耀!
作者單位:江蘇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