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康 李永順
(澄江縣農業(yè)局,云南澄江652500)
澄江縣地處滇中,屬玉溪市管轄,距省城昆明52km,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 11.9 ~17.5℃,境內撫仙湖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鱇浪白魚(Anabarilius sgrahami(Regan)),又名抗浪魚,屬鯉形目,鯉科,白魚屬,是撫仙湖特有土著魚類,它以獨特的魚性、鮮美的風味和古老的“車水捕魚”極負盛名。上世紀90年代至今,由于濫捕、外來魚種的影響等原因,抗浪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為恢復抗浪魚種群數量,加快推進抗浪魚產業(yè)化發(fā)展,從2000年開始,澄江縣農業(yè)局水產站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在澄江??陴B(yǎng)殖場對野生抗浪魚進行馴養(yǎng),經過多年的研究,抗浪魚流水養(yǎng)殖技術日趨成熟,在??阪?zhèn)河谷地帶,已發(fā)展連片的抗浪魚流水養(yǎng)殖魚池150×667m2,年產商品抗浪魚15 t,經濟效益可觀?,F將撫仙湖抗浪魚流水養(yǎng)殖技術介紹如下。
養(yǎng)殖場要求引水、排水方便,水量充足,便于實施流水養(yǎng)殖。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yǎng)殖水質標準》,水溫適宜,pH值7.0~8.0。最好為地下水、泉水和水庫底排水。
充分利用溪邊的田、灘、地建設養(yǎng)殖魚池。根據地形條件,因地制宜開挖魚池,分別建造產卵池、孵化池、親(成)魚池、苗種池等。魚池面積依據流水量的大小而定,一般為15~50m2。魚池深度以水位能達1~1.5m為宜。池埂用石塊或水泥砌筑,一般無斜坡,其高度應超過最高水位0.2m以上。池底用小鵝卵石、沙石鋪設或硬化。魚池邊角設進水口和出水口,一般進水口位置與最高水位持平或略高出最高水位,出水口設在魚池底部,以便于排污和放水管理。進、出水口設置攔魚罩。
放養(yǎng)前15d左右,須對養(yǎng)殖池進行清洗消毒。首先注水刷洗魚池內的污物,然后排干池水,曝曬魚池5d左右。再加入清水,水位達20cm時,截斷水源,用0.3kg/m2的生石灰或20g/m2的漂白粉兌水全池潑灑,2d后魚池加滿水,24h后再全部放干,再次加清水洗凈魚池。根據不同的養(yǎng)殖需求加適量的清水,7d左右即可放養(yǎng)抗浪魚種。
親魚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長13~15cm,18月齡以上,尾重20g以上。放養(yǎng)密度一般為10~12尾/m2。放養(yǎng)前須用濃度為3%的食鹽水浸浴消毒15min之后再投放下池。流水速度控制0.1~0.2m/s為宜。流速隨著季節(jié)和水溫變化進行調節(jié),一般春季緩流,夏季急流,秋季緩流,冬季微流。
親魚飼料投喂以0.5~0.8mm的配合飼料為主,適當加喂紅蟲(水蚯蚓)。每天投喂2次,飼料要求新鮮、不變質,日投飼量為魚體體重的3% ~5%,以1~2h內吃完為宜。
日常防止魚類外逃和缺氧浮頭。一是經常檢查進、出水口的攔魚柵是否損壞,汛期做好防洪工作;二是及時清除上游漂來的雜物,防止進水口閉塞,保持流水暢通,并經常清除池內殘餌,保持水質清鮮。每天巡池,觀察水質、水溫變化和流水量以及魚的活動情況。建立養(yǎng)殖檔案,包括放養(yǎng)、數量、投飼、用藥、水溫等記錄。
性成熟抗浪魚有生殖洄游習性,在4-9月繁殖季節(jié),親魚喜歡洄游到溪流及溶洞附近的湖岸淺灘產卵。自然繁殖時須滿足其產卵的生態(tài)條件。
4.1.1 孵化池和育苗池的準備
清理檢查孵化池和育苗池進出水管是否完好,接頭是否漏水,噴水是否正常。清洗消毒,加水1m左右。提前做好產卵床,就地取材,可用耐浸泡耐腐蝕的塑料線將棕片一片接一片垂直穿在一起,片與片之間保持3cm的間距。每條產卵床穿成1~1.2m即可,用18~20片棕片,穿好后的產卵床兩頭留足夠長度的線以方便固定。如沒有棕片可現采云南本地樹種清香樹枝條(連葉)或蕨類植物(香把)代替。
4.1.2 自然產卵
3月初將親魚放入育苗池飼養(yǎng),加大水流量,水流速控制0.2~0.3m/s,模仿洄游場所。當氣溫上升到21℃,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親魚在敞水區(qū)開始集群追逐,雌雄魚性腺進一步發(fā)育成熟。
在育苗池進水口一邊放入2~3條產卵床,入水5~7cm以下,兩頭固定在魚池邊。當氣溫上升到23℃,水溫上升到21℃以上時,親魚性腺發(fā)育成熟,這時會游向進水口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發(fā)情時親魚上浮水面逆水流游動,雌魚在前、雄魚在后,雄魚時而用頭部頂撞雌魚的腹部。發(fā)情達到高潮時,游動速度加快,雄魚緊追不舍,當雌魚與雄魚并行出現在產卵床之間,雌、雄親魚頭朝下,尾朝上,尾鰭不停地撲打水面,開始產卵并受精。受精卵隨即下沉粘附在棕片上,吸水膨脹。每一批次的產卵活動持續(xù)時間3d,然后再過7d,下一批產卵親魚會再次產卵,即漁民所說的“來三去七”。注意因氣候變化而發(fā)生提前或延后的情形。
抗浪魚可采用帶水授精,即用一個大口淺底盆,盛放深1/2的晾曬過的清潔水,并放1~2塊棕片,令其漂在水下部。然后左右兩手在水中各提成熟親魚,讓它們泄殖孔相對,并以大拇指輕輕擠壓雄性親魚腹部,擠出乳白色精液,同時,輕輕擠壓雌性親魚腹部,擠出成熟的魚卵。精子與卵子在水中完成受精過程,這時的受精卵會立刻粘附在棕片上。為了保證受精卵正常孵化,棕片黏附的魚卵不能過厚,并且應該立即把黏附魚卵的棕片,移入孵化池中。
抗浪魚受精卵直徑平均為1.4~1.6mm,由于卵膜較厚,不易見到胚胎發(fā)育的情況。胚胎出膜后20 h開始平行游動。受精卵的孵化水溫與孵化時間成正比,水溫25℃,孵化時間72h,水溫18~20℃,孵化時間約120h。采集到的魚卵經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先將粘附受精卵的棕片放入3%的食鹽水中浸泡10 min,然后在孵化池中微流水孵化。卵要均勻分布,不要擠壓重疊。魚苗出膜前流速控制0.05~0.1m/s。剛進行孵化時水位不得低于1m,如果陽光強烈可略提高水位。注意觀察胚胎發(fā)育情況,孵化50 h以后有心動現象,60 h后出現眼點,水溫20℃時約90~110 h出膜。
剛孵出的魚苗非常小,放養(yǎng)密度為1200~1500尾/m2。為防止逃魚,用50目的的塑料紗攔出水口。孵出的魚苗第二天開始投喂雞蛋黃,用雙層紗布或細紗包裹雞蛋黃揉搓成50μm大小的水漿進行潑灑投喂,10:00、17:00分2次投喂,1個雞蛋黃每餐可投喂1萬尾,隨著魚體長大逐步增加投喂量。5d后開始分池飼養(yǎng),放養(yǎng)密度為700~1000尾/m2。15d后放養(yǎng)密度為200~300尾/m2,可加喂輪蟲。30d后魚體長1.2cm,放養(yǎng)密度為80~100尾/m2,這時要及時調整餌料結構,停喂雞蛋黃,每天用黃豆研磨成漿,仍分2次潑灑投喂。隨著魚體長大,食性已發(fā)生變化,這時除餌料培育池中撈取浮游生物投喂外,還可直接在投喂豆?jié){的培育池中隔天加入活酵母菌體30g/m2,有機肥水(沼氣水)100~200g/m2,隔天1次,對促進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的繁殖生長效果較好。此階段,在保持池水肥力的同時經常注入新水,保持水中充足的溶解氧,使水質清新肥爽。
池塘養(yǎng)殖水位1.2m 以上,pH 值7.0 ~8.0,溶解氧6.5mg/L以上。當魚苗達3~4cm時,可進入成魚池養(yǎng)殖,放養(yǎng)密度一般為15~20尾/m2,這時逐漸改變餌料結構,在投喂豆?jié){的同時,加喂適量的人工飼料,飼料粒徑0.3mm,每天分3次投喂。當魚苗達7cm以上時,以商品飼料和紅蟲(水蚯蚓)為主。飼料粒徑0.5mm左右,投喂量1kg/萬尾/d,紅蟲(水蚯蚓)投喂量2mg/萬尾/d。投喂時間每天10:00、17:00。
抗浪魚的最適生長水溫為22~24℃。堅持定點、定時、定量、定質的“四定”投喂原則。在成魚養(yǎng)殖中,飼料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2% ~3%。注意早晚巡塘,及時發(fā)現魚病并采取防治措施。冬季當水溫降到14℃以下時,抗浪魚很少活動攝食。這時要減少飼料投喂量,平時注意觀察水質、流量和魚群活動情況,經過一年左右的飼養(yǎng),體長達10~12cm,體重達16~18g,可捕撈出售。
抗浪魚易感染水霉病,可用3%的食鹽或0.04%小蘇打合劑定期池塘潑灑防治。盡量減少人為操作時造成魚體機械損傷。在炎熱高溫的夏季注意抗浪魚的爛鰓、腸炎等病的防治,可用1mg/L漂白粉浸洗魚體(在魚池內進行)。另外還要注意防治錨頭鳋、小瓜蟲、口絲蟲等寄生蟲病,可用濃度為0.7mg/L的高錳酸鉀定期潑灑魚池,還可選用“優(yōu)馬林”、“魚蟲殺星”等殺蟲魚藥,也可選用苦楝皮、青篙等中草藥浸汁后全池潑灑進行防治。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