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云++王海燕
小學現(xiàn)代詩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小學現(xiàn)代詩是現(xiàn)行各類版本語文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課文的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盲區(qū),全國各類教育報刊也鮮有這方面的研究報道,面對這類課文,很多一線教師不知道該如何去把握。江蘇省丹陽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小學語文研訓員蔣成云老師組織當?shù)叵嚓P學校語文骨干教師對這類課文的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與思考,本期特刊發(fā)相關專題文章,供大家學習,也希望引發(fā)大家對這類課文的教學有更多的思考,進行持續(xù)的研究。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現(xiàn)代詩又叫兒童詩,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所以這類詩歌在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多的篇幅。那么這類詩歌,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我們認為,教學這類詩歌必須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 咀嚼語句,品味詩歌精妙的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現(xiàn)代詩更是如此。這類詩歌的教學應關注兒童語言的學習,讓兒童在優(yōu)美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語匯,感受語言的精妙,提高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獲得美的享受。
【案例呈現(xiàn)】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這四句詩: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
師(出示長江流域圖):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她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東大雪山,橫貫我們祖國大地,流經(jīng)10多個省市,最后流入東海,奔向太平洋。請同學們細細讀讀這四句詩,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生:我發(fā)現(xiàn)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長江水的流動寫成了人在走路和跑步,我是從“走”和“奔”這兩個詞感受到的。
師:這兩個詞能不能交換,為什么?
生: 不能交換。一個“走”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春天來了,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此時的長江如涓涓細流,緩緩流淌,就像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悠閑地散步。
師:還像——
生:還像一位風度翩翩的紳士,慢慢地走來……
師:把你的這種感受讀出來。(生讀這句詩)
師:一個“走”字,讓你想到一位悠閑散步的少女和一位慢慢走來的紳士,一個“奔”字又會讓你想到哪些詞語?
生:波濤洶涌。
生:波瀾壯闊。
生:千軍萬馬。
……
師:此時你仿佛看到了一條怎樣的長江?
生:此時的長江奔騰咆哮,一路狂奔,向東而去。一路上,她匯集了許多條支流,氣勢越來越大。
師:誰來把這種奔騰咆哮的氣勢讀出來?(生練讀)
師:這四句詩讓你感受到了長江在空間上跨度很大,像一根長長的紐帶,貫穿祖國大陸。
師:這四句詩還讓你感受到了長江怎樣的特點?
生:我發(fā)現(xiàn)長江是由西向東流動,距離很遠。
生:我發(fā)現(xiàn)長江的水流很有特點,上游水流很舒緩,越往下流得越急。
生:長江真是無窮的源泉,水流奔騰不息。
……
【點評】該教師在教學中能緊扣“走”和“奔”兩個關鍵詞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咀嚼詞句,走進詩歌。通過詞語的換位比較,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用詞的準確,讀出長江上游雪水融化的緩慢過程和下游向大海流去時奔騰咆哮的特點,既體會到詩歌用詞的準確,又積累詞語,生成語言,感受擬人寫作手法的形象與生動。
二、 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生動的畫面
詩歌最大的特點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蘊含豐富的畫面。兒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來認識并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教學現(xiàn)代詩必須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靈和文本對話,在對話中走進詩歌奇妙多姿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展現(xiàn)童真童趣。
【案例呈現(xiàn)】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小節(jié)的結構一樣,都有“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三句話。
生:我發(fā)現(xiàn)開頭是說“荒山野嶺”,結尾卻說“青山碧嶺”,這兩個詞是一組反義詞。
師:讀著“荒山野嶺”這個詞語,聯(lián)系我們剛才所學的內(nèi)容,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千年裸露的山巖,光禿禿的,在烈日下曝曬。
生:寂寞多年的荒山,一片荒涼。
師:讀著“青山碧嶺”這個詞語,你的腦海中又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我們仿佛看到了山上到處種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一片生機勃勃。
生:我們仿佛聽到了小動物歡快的嬉戲聲以及小鳥在枝頭快樂的唱歌聲。
生:我們仿佛聞到了陣陣樹木的清香。
師:再讀讀這兩個小節(jié),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原來的荒山野嶺,經(jīng)過少先隊員的植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青山碧嶺。
……
【點評】在學生學習整首詩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的首尾進行比較,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詩歌寫作的特點,同時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荒山野嶺”和“青山碧嶺”展開想象,用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把抽象的詩歌語言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美妙的畫面中展現(xiàn)植樹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植樹的好處,深化對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的理解。
三、走進場景,體悟詩歌真摯的情感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詩歌的最終目的都是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詩句所描繪的場景往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我們教學現(xiàn)代詩應緊扣住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引導學生由情境走進詩歌所描繪的場景,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悟詩人所抒發(fā)的真摯情感。
【案例呈現(xiàn)】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城和運河》教學片段。
師:你覺得長城“奇異”在哪呢?
生:長城像巨龍,很長。
師:有多長?
生: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師:(出示地圖)從山海關到嘉峪關有一萬多里,所以長城又叫——萬里長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走100多天呢。你能讀出它的“長”嗎?(生讀)
師:為什么詩中不說像巨龍“爬”行在大地上?
生:“穿行”更能顯示出巨龍磅礴的氣勢。
生:“穿行”把龍寫活了,更加表現(xiàn)出長城的雄偉壯麗。
生:“穿行”說明山海關到嘉峪關之間有很多山,長城是建在很多山的上面。
師:想象一下,“巨龍”穿行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你能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嗎?(生演示)請你再演示一下什么叫“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生演示)把你的這種感覺讀出來。
師:誰能上黑板,用簡筆畫把長城穿行在大地上的樣子畫出來?(生上來畫出群山和“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的長城)
師: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長城的特點,你想用哪個詞?(雄偉壯麗) 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師:面對這樣的長城,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在那個時候就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奇跡。
生:我為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奇跡感到自豪。
師:把你的這種自豪、敬佩的心情讀出來。
【點評】該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手勢、簡筆畫等方式,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通過表演進入詩境,進一步體驗詩歌的情景、意境,走進長城的具象之中,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麗,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學生自然地想到建造長城的祖先,生成對中華民族祖先的敬佩之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這正是這首詩歌所要表達的真摯情感。
現(xiàn)代詩要教的內(nèi)容很多,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著力引領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想象詩歌畫面,體悟詩歌的情懷,就一定能讓現(xiàn)代詩教學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江蘇省丹陽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