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鷹飛
冬春的北京多風。冬天的風刮起來沒日沒夜。風從西北來,逾過房頂?shù)罴勾┙诌^巷,灰土漫天。小沙粒專往行人臉上抽,電線嗚嗚作響,鐵制的空罐頭盒貼街墻根兒撞蕩著停不住腳兒,楊樹倔強著身軀沖風去的方向往回拽枝子,鋪面的招幌不知擰了幾十個轉(zhuǎn)兒。
風靜澄明,太陽升起來,一切復(fù)于安靜。包子攤揭屜的熱氣慢慢飄蕩在匆忙行走的路人之側(cè),窗欞角積滿了極細的褐黃的土面兒。包子的香氣與土面的燥凈猶如一注熱水沖入早晨,令干冷中蜷縮身子的人們心生一絲暖意——一絲想舒展身子的愿望。主婦們抹拭桌椅窗臺,抹拭一切手可以伸到的地方。手伸不到的地方,也歪著頭噗噗吹上幾口,把那些土面兒趕出來。
爐臺上焦黃的饅頭片兒,水仙花的藏藍盂邊兒,全家福的赭褐方框兒又都呈現(xiàn)出本來面目。
北京的土實在是大,無風三尺土;北京的土實在是不起眼兒,太常見了,常見到坐臥起居無處不在。一個無處不在的事物,處久了,好,便隱在日常的后面,只有不好的時候,才會令人注意。這種注意極短暫,布撣子抽打褲腳兒一般,抽打也就抽打,撣子掛門框小釘子上。沒待腳面上飛起來的土落定,人就進了屋,獨留那些拍濺的街土懸浮石階之上寂寂塵落。
元大都的城墻是夯土筑成的,就地取土,城墻外自然形成了深溝,水流進溝中成了護城河。雨水淋蝕土城墻,塌陷總有,人們用編好的葦子覆蓋——給城墻披蓑衣——想想也能感受到那種滑稽中的壯觀。
為土城墻加砌城磚是明洪武年間的事情。內(nèi)城東西兩側(cè)利用元大都的土城墻為墻心,內(nèi)側(cè)砌一層,墻外側(cè)兩層——靠里貼土砌小磚,小磚外面再砌大磚。內(nèi)城的北城墻是洪武年間另修的,中心還是夯土。內(nèi)城的南城墻修于永樂年間,向外一側(cè)一小一大兩層磚,向內(nèi)一側(cè)獨砌一道大城磚。土是北京的土,磚燒自山東臨清、聊城,河南安陽等臨近運河有優(yōu)質(zhì)黏土的地界。1924年,一個瑞典人在遙遠的巴黎對北京的城墻做過一番抒情性的描述:“內(nèi)城城垣宏偉壯觀,初看起來,它們也許不像宮殿、寺廟和店鋪、牌樓那樣賞心悅目。當你漸漸熟悉這座城市以后,就會覺得這些城墻是最動人心魄的古跡——幅員遼闊,沉穩(wěn)雄健,有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派!”
那個瑞典人叫奧斯瓦爾德·喜仁龍,那本書的名字叫《北京的城墻和城門》,首發(fā)僅800本。那一年,巴黎正開奧運會,女人被允許參加正式比賽。希特勒在監(jiān)獄服刑,列寧死了,溥儀被逐出宮,黃埔軍校剛成立。
北京有兩座有名的山,一座叫景山,吊死過皇上,那座山是土堆的。一座叫萬壽山,被外國人燒掠過,基本上也是土堆的。前一座山的起伏見證了一個封閉的大陸內(nèi)部民族之間的殺伐興替;后一座山的高低昭顯了這塊封閉大陸如何被工業(yè)文明的刺刀挑開豁口。
被土護佑的城里的人們離不開土,王孫們府邸的金碧輝煌源自泥土,哪一塊磚不是取自土地?哪一片瓦不是來自郊野?琉璃的又怎么樣?百姓寒舍的遮風避雨源自泥土,齊不齊一把泥,拳頭大小的磚頭都能壘成一個院子,棋盤心房頂,四周用瓦,中間就是灰土,抹墻苫背少不得一層滑秸泥。
被土滋養(yǎng)的城外的人們離不開泥土。一畝園十畝田——這是從收入上說的——一畝種菜園子地的收入抵得上十畝種糧大田的收入。城墻并不是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完全界限,園子地分布在城墻里外,城之內(nèi)城墻左近偏荒的地方都有辛勤的菜把式侍弄著郁郁的青菜。一種輻射,城內(nèi)有園城外也有——離城越遠,園子越多,直到連成片——鮮綠淺綠的菜畦鋪向遠方,遠方是澄黃的谷子金黃的麥浪。
北京人管本地打下來的糧食稱為伏地谷麥,改成“福”多好!
北京土壤的肥力是以大城為中心遞減的,城墻為界,越靠近城墻越肥沃,離城越遠土地越貧瘠。人一出生,胞衣埋進土里;人一死亡,自己埋進土里。入土為安,與其說是生人對于逝者應(yīng)盡的義務(wù)和責任,不如說人只有把自己深埋進土里才能得到永生的安靜。從生到死,是一個逐漸入土的過程。怨不得人們言及年歲自嘲時候,總愛把土埋到身體何處做比。
生死如此,病了亦如此。黃土可以入藥,灶下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伏龍肝,亦可入藥。
北京城舊時多炕,炕坯多為土制。黃土中摻入滑秸——麥秸漚制柔軟之后的粉碎物——加水和泥,反復(fù)摔打上勁兒,填入一見方的半拃高木框內(nèi)抹光,脫框俟干后坯成。這炕坯一用很多年,吸收了燒炕煙火的氮化物經(jīng)氧化后形成了硝酸鹽,年陳月久的炕坯成了一種速效的化肥。所以炕坯土與城市河渠中挖出的河泥,還有街邊混了牛馬糞的街邊土一樣,成為農(nóng)人攬青的絕好用物。
北京中山公園建于明代的社稷壇中有五色土,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央黃。《北京晚報》有一個固定欄目的名稱得之于此。北京北面有皇帝為祭地特意建造的地壇。
北京有靠泥塑養(yǎng)家的藝人。那么多寺廟中供祀的神佛多為泥制,捏泥人售賣的藝人在泥人后冠之以姓氏,稱之為泥人張、泥人常。用泥堆制佛像的藝人京畿統(tǒng)以掇泥兒匠呼之。
北京城,以土命名的地界極多——土城、土橋、沙土山街、沙土園、土兒胡同、凈土胡同、泥灣、沙子口……
七八歲淘氣的時候,城外玩兒。學大人用鐮刀割麥子,一下割到中指。不敢說,強忍著疼抓了一把黃土揞在血流如注見了骨頭的手指上,攥著哆嗦了有一個時辰,沒上藥居然好了,留下一個大疤。
土不欺人。江湖黑話管鞋叫踢土兒;俗語言飯飽恣意說:吃了個泰山不下土;農(nóng)人言及自身職業(yè)嘲曰:土里刨食兒;老實人被逼急,京語謂之:泥人還有個土性兒。哪兒的黃土不埋人,說的是不固守;故土難離,暗含著熟悉、了解、親熱與不舍。
北京人喜歡自稱土著,這是一個新詞兒。北京最有名的泥偶稱之為兔兒爺,這是一個老玩具。江寧夏仁虎老先生《舊京秋詞》詠之:銀槍金甲巧安排,撲朔迷離總費猜,泥塑紙糊兒戲物,西風抬舉上高臺。詩后自注:“中秋兒童玩具曰兔兒爺,其雌者曰兔兒奶奶,識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p>
土地上撂跤是北京不喜靜的男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運動方式,喜靜的男人們則搜斂些好土種上幾盆花兒——冬日搬進屋子與人同居,春日搬出看新生命覓光抽芽以自娛!
北京人愛養(yǎng)秋蟲,蛐蛐兒罐底要夯一層薄土,揣懷里的蟈蟈葫蘆亦如此。一只活蟲,還有那么一小點兒土在離心最近的地方揣著,令人無比踏實。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