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西方相關文獻的回顧與總結,對異文化下聽眾的視覺反應差的進行了初步的實證研究。實驗假設不同背景的人對同一首歌曲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反應,而初測實驗證實了這一假設。在西方音樂心理學研究中,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與視覺反應(visual response)是聽眾音樂經(jīng)驗(musical experience)中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背景包括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到聽眾的音樂經(jīng)驗,包括音樂情緒(musical emotion)、音樂偏好(musical preference)、音樂選擇(music chosen)以及情感反應(affective response)等。另一方面,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視覺反應,也是音樂經(jīng)驗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分支。因此,音樂聽眾視覺反應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拓展的領域。本文將對西方音樂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回顧與總結,并對異文化聽眾的視覺反應差異的進行了初探。
關鍵詞:異文化;聽眾;音樂標;視覺反應
1 文獻回顧
1.1 文化背景對音樂經(jīng)驗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希金斯(Higgins)[1]對文化背景在音樂和情緒之間起到的連接作用做過研究。她發(fā)現(xiàn),說不同語言的聽眾在聆聽音樂時所產(chǎn)生的情緒是不同的。勒布朗(LeBlanc)[1]對來自巴西、中國、意大利和南非四個國家聽眾的音樂偏好進行了調查,認為文化背景對聽眾的音樂偏好和音樂選擇影響顯著?;潱↘iewits)等人[2]也做過相似的研究。他們通過訪談、問卷等調查方式,對德國、以色列及美國聽眾的欣賞風格(listening style)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國家的人其聆聽音樂的模式是不同的。格雷戈里(Gregory)和瓦爾內(Varney)[3]調查了歐洲和亞洲聽眾對不同音樂片段的情感反應,認為聽眾的情感反應更多地受到其文化背景而非音樂內在性質的影響。而在更早的時候,麥克克拉里(McCrary)[3]證實了文化背景是聽眾和表演者音樂偏好中的一個重要變量。
以上研究涉及了音樂經(jīng)驗的各種因素,且證實了文化背景對音樂體驗有明顯影響。由于文化背景可能影響到音樂經(jīng)驗的諸多方面,因此它也可能影響到聽眾對音樂所做出的視覺反應。
1.2 聆聽中的視覺反應
在早期研究中,普林斯(Prince)[4]就指出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人們會產(chǎn)生視覺畫面(visual images)和聯(lián)想(association)。聽眾往往將所聽到的音樂與某一特定的畫面聯(lián)系在一起。在西方,聽眾視覺反應的研究對象主要為兒童。赫爾(Hair)[5]曾測試過兒童對音樂變化所做出的視覺反應。赫爾要求參與實驗的兒童根據(jù)音樂的發(fā)展,為音樂的變化匹配相應的圖片。另一位研究者沃克(Walker)也采用過類似的方法,要求聽眾為給出的音樂設計或匹配圖像。克赤納(Kerchner)[6]則要求參與者在聆聽時畫出自己的感想或聯(lián)想??梢?,音樂的視覺反應研究中,配圖或畫圖實驗的方法在西方受到了廣泛的應用。
2 研究目的
上述(1.2)中三位研究者都發(fā)現(xiàn)了年齡對兒童聆聽音樂時所做出的視覺反應的影響,但對文化背景的影響并未考量。因此,文化背景對視覺反應的影響仍是一個研究缺口。在對音樂經(jīng)驗和聽眾視覺反應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后,可以做出一個假設:由于聽眾的視覺反應是音樂經(jīng)驗的一個表現(xiàn),而異文化背景影響聽眾的音樂經(jīng)驗;所以,文化背景不同的聽眾可能對同一首歌曲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反應。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驗證此假設是否成立。
3 研究方法
3.1 參與者
由于此次實驗是初步研究,所以只邀請了三位參與者,以測試該研究的可行性。三位參與者年齡相仿,分別來自美國、馬來西亞和中國。美國學生以英語為母語,而馬來和中國學生以漢語(華語)為母語。實驗過程中使用英語,參與者將分別接受測試。
3.2 方法
受到音樂聽眾視覺反應研究方法的啟發(fā),此次初測亦要求參與者對同一首歌曲進行圖片匹配??紤]到參與者專業(yè)背景不同,實驗采用一首融合東西方元素的歌曲而非純音樂以降低難度,因為歌詞對聽眾的聯(lián)想具有提示性。參與者在實驗前從未聽過此曲。
聽眾在測試前將收到一張匹配表,包括數(shù)張圖片和一個表格(如圖例)。這些圖片根據(jù)聽力材料不同片段的內容而刻意挑選,可被分為兩組。這兩組圖片在畫面內容上相近,但在畫風上有所差別:一組為中國水墨畫風格,一組為西方油畫風格。參與者被要求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將所給出的圖片編碼填寫到所對應的音樂片段中。在回收匹配表后,測試者將對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分析,并對參與者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聽眾做出選擇的動機和原因,便于實驗者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
〖TP高弋力-01.TIF;Z1;Y1,BP#〗〖TS(〗〖JZ〗(圖例)〖TS)〗
3.3 結果與分析
此次初測結果顯示,三位聽眾的音畫匹配結果不盡相同:馬來與中國聽眾的匹配答案十分相似,兩位都選擇了中國畫風的圖片為相應的音樂片段配圖;而美國聽眾選擇了具有西方油畫風格的圖片。
訪談結果也為匹配測試的結果做了解釋:參與此次初測的馬來選手成長于一個華人家庭,接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多。此外,華人數(shù)量在馬來位居第二,所以馬來聽眾對中國文化十分熟悉。因此,文化的相似性造成中馬選手匹配結果相近,中馬選手在音畫匹配過程中都傾向于選擇自己更為熟悉的中國畫風。而美國聽眾則選擇了自己更熟悉的油畫圖片為歌曲配圖。另外,訪談還發(fā)現(xiàn)中馬聽眾均注意到歌曲伴奏中出現(xiàn)東亞傳統(tǒng)樂器琵琶的聲音,但美國聽眾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也說明,聽眾的文化背景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聽覺注意。西方學者對此亦有證明:麥克克拉里[7]認為異文化背景的人在聽音樂時有不同的注意點;馬蘇達(Masuda)[7]則發(fā)現(xiàn)異文化背景的人在觀看圖片時會注意不同的事物。
因此,從初測的結果可以看出,異文化對聽眾的視覺反應的確存在影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在聽同一首歌時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聯(lián)想,而文化相近的聽眾更容易產(chǎn)生相似的視覺聯(lián)想和注意。在特定環(huán)境下,聽眾的視覺聯(lián)想更容易與自己所屬的文化相聯(lián)系。
4 小結
此次初測實驗的優(yōu)點在于,用配圖代替畫圖的方法降低了實驗難度,其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實驗的參與性。而缺點是實驗步驟相對復雜,多重任務的操作和分配增加了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的難度。由于是初步研究,對變量的控制(如性別、年齡、人數(shù))不夠嚴格,可能造成實驗數(shù)據(jù)不夠準確。然而,此次實驗仍是有意義的。異文化聽眾的視覺反應屬于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范疇,應建立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西方音樂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總結與學習,也有利于研究者在日后的音樂學研究中獲得更直接更真實的數(shù)據(jù),并啟發(fā)新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LeBlanc,A.et al.“Tempo Preferences of Young Listeners in Brazil,China,Italy,South Africa,and the United States”.In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Winter.2000/2001(147):97102.
[2] Kiewitz C,et al.“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Style Preferences:A Comparison of Young Adults in Germany,Israel,and the United States”.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tion Research.1997,9(3):233247.
[3] McCray,J.“Effects of Listenersand PerformersRace on Music Preferences”.I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1993,41(3):200211.
[4] Prince·W·F.“A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Music Listening”.I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1972,20(4).
[5] Hair.H.“Descriptive Vocabulary and Visual Choices:Childrens Response to Conceptual Changes in Music”.In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987,11(9):2964.
[6] Kerchner·J·L.“Childrens Verbal,Visual,and Kinesthetic Response:Insight into Their Music Listening Experience”.In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Fall.2000(146):3150.
[7] Masuda,T.et al.“Culture and Aesthetic Preference:Comparing the Attention to Context of East Asians and Americans”.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34(9):126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