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園園
(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222)
從黑暗走向光明
——《伊凡·伊里奇的死》中的死亡啟示
岑園園
(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222)
《伊凡·伊里奇的死》是探討死亡問題的經(jīng)典篇目,其中傾注了托爾斯泰對死亡的思考和探尋,作為常人的伊凡在死亡呈現(xiàn)時,在肉體和精神痛苦的雙重考驗下,通過回顧過去的生活,漸漸覺知了死亡存在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并意識到曾經(jīng)的生活是一個大騙局,掩蓋了死亡問題。他通過對死亡問題的思索,找回了自我,也找到了自我與世界的正確聯(lián)系方式,即去愛;最終在愛之中實現(xiàn)了靈魂升華。
伊凡·伊里奇;死亡;覺悟;去愛
托爾斯泰筆下伊凡·伊里奇并不只是中產(chǎn)階級的一份子,他是一個常人,蕓蕓眾生中恰如你我的普通人,雖然伊凡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人,但在托爾斯泰筆下,恰恰因為他作為一個常人覺悟了死亡而變得不平凡?!兑练病ひ晾锲娴乃馈凡皇菫榱私衣吨挟a(chǎn)階級生活的無聊,不是為了批判人情的冷漠,更不是為了顯示死亡的痛苦,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人——最普通的人,可以是你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也可能是你我——通過遭遇死亡,把自己從黑暗的生命之中拔出,重新看到光明的歷程,這個歷程充滿艱辛和痛苦:置身于黑暗而不自知,發(fā)覺自己在黑暗之中卻質(zhì)疑重重并否認自己身處黑暗;這個歷程孤獨而絕望,每一步都充滿了身心的折磨。即使過程無比煎熬,托爾斯泰還是讓伊凡看到了光明,從死亡中覺悟了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的真正存在??鬃釉f:“朝聞道,夕死可矣?!币练苍谒劳雒媲坝兴X悟,甚至最后主動從容赴死,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死亡可以不是可怕的。
托爾斯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中,都受到“阿爾扎馬斯的恐怖”陰影的影響,他曾多次書寫過死亡,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戰(zhàn)爭與和平》中安德烈的瀕死體驗,《三死》中貴婦、農(nóng)民、白樺之死。在《伊凡·伊里奇的死》中,托爾斯泰更是近距離地觀察了死亡,并且通過深入伊凡的內(nèi)心去體驗死亡,思考死亡,并在這其中探索生命的意義和人真實的存在狀態(tài),他通過伊凡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撥開遮蔽生命的帷幕,看到人生舞臺上真實的自我,并最終通過去愛的方式在虛幻的生活中找到人活著的真實意義。
在小說中,蓋拉西姆道出了一個人人都知道卻從不愿去談及的真相:“我們大家都要死的?!盵3](P106)人一旦出生,必然要面臨一個同樣的結(jié)局——死亡。這個事實隨著我們的出生就伴隨著我們一生,本應(yīng)該得到高度地重視和真實的對待,然而,除了極少數(shù)人外,人們對這個問題采取的態(tài)度驚人的一致——避而不談。在小說中,伊凡的好友彼得·伊凡內(nèi)奇在打量已死的伊凡時,發(fā)現(xiàn)伊凡臉上的神態(tài)“還在責(zé)備活人或者提醒他們什么”,但是他覺得“沒有什么要提醒他,至少沒有事跟他有關(guān)”,已死的伊凡在此希望提醒活著的人們死亡的真實存在,但大家似乎都不接受這樣的提醒,認為死的是伊凡,不是他們,只有伊凡會遭遇這樣的不幸,而他們是絕不會有相同的遭遇。這些都是常人對于死亡回避的表現(xiàn)。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也極少談及死亡;這也許受孔子言論的影響,他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比藗兂3UJ為這句話是孔子在回避死亡,然而這非孔子本意,他只是說,不知道如何“生”,怎么知道“死”是什么。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xué)》中說,“生”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不管死后之事,因為這不是他的認識力所能及的,他能夠掌握的只有“生”,知道如何“生”,活在當(dāng)下,順著自然道理,只有這樣活過,在死亡來臨的那一刻才能坦然面對,就如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古希臘哲學(xué)家伊壁鳩魯曾說:“我們活著的時候,死亡還不存在;當(dāng)死亡來到的時候,我們又已經(jīng)不存在。”他這句話與孔子的言說有著微妙的關(guān)系,伊壁鳩魯這句話也非讓我們?nèi)セ乇芩劳?。死亡是不可知的,這在某個層面上真實描述了人與死亡的狀態(tài),活著的人無法體驗死亡,體驗死亡的人已經(jīng)不再活著。雖然是這樣的狀態(tài),但并不妨礙我們?nèi)ニ伎急厝灰庥龅乃劳觥?/p>
人必然要死,但每個個體的人如何死,卻是千差萬別?!峨p城記》中卡頓代替丹尼從容赴死,《儒林外史》中嚴監(jiān)生臨死前因為點了兩根兩莖燈草唯恐浪費燈油而遲遲不肯咽氣,這二者的死明顯是有著天壤之別的。與如何死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是如何生,因此,思考死亡的問題并不是一種悲觀主義,而是為了更好的“生”。人們一般在生活中都會選擇回避死亡,他們思考生命往往是從“生”到“生”,而不是從“死”到“生”,前一種思考生命的方式是不完整的,現(xiàn)世生命不可能永久的延續(xù),死亡是一個必然的結(jié)束;如果沒有將死亡這一事實納入生命中,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必然要走上錯誤的道路;既然道路不正確,那么還能夠到達正確的終點嗎?在世生命是有限的,必然有一個終點,然而人所到達的終點能否成為人進入永恒生命的大門卻要依靠人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確。
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既然是常人,自然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在思考和生活著。童年和少年時代的伊凡也曾有過激情,但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消失殆盡。他一生所求是過上歡樂和體面的生活。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像飛蛾撲火那樣追隨上層人士,模仿他們的一舉一動,接受他們的人生觀,并同他們交朋友”,“他在法學(xué)院里就顯示了后來終身具備的特點:能干,樂觀,厚道,隨和,但又能嚴格履行自認為應(yīng)盡的責(zé)任,而他心目中的責(zé)任就是達官貴人所公認的職責(zé)?!盵3](P77)伊凡“追隨”“模仿”上層人士的生活,盡的是達官貴人公認的“職責(zé)”,在這其中,并沒有伊凡自己的判斷,他的整個生命和生活都跟隨著世俗大眾,置身在社會階層的模式之中的,他就像是設(shè)定好的程序一樣,按部就班地活著。在法學(xué)院和其他人同流合污,畢業(yè)后接受父親謀來的職位,并且“奉公守法,兢兢業(yè)業(yè)”,后來調(diào)到新職位后“同樣循規(guī)蹈矩”,后來又非?!绊樒渥匀弧钡厝⒘艘晃弧俺錾?,長得不錯,而且小有家產(chǎn)”的妻子,他是出于雙重考慮而結(jié)婚的:“娶這樣的一位妻子是幸福的,而達官貴人們又都贊成這門親事?!盵3](P80)結(jié)婚后雖然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他以工作為借口找到了平衡之法,伊凡所求的是歡樂和體面的生活,他認為生活就是要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直到他一不小心從梯子上掉下來。
在黑暗中行走,總會有摔跤的時候。伊凡這一跤是必然要摔倒的。從梯子上掉下來之后,伊凡首先意識到身體的變化:先是有點疼,有點青腫;接著發(fā)現(xiàn)嘴里有一種怪味,左腹有點不舒服。伊凡認為這并無大礙,“他們就這樣過日子:一切都稱心如意,沒有任何變化?!盵3](P89)在“歡樂而體面”的生活中,伊凡和其他人并沒有意識到死神已經(jīng)開始呈現(xiàn)它的存在。隨著身體不適的加劇,伊凡終于意識到,這不是肉體的問題,“問題根本不在盲腸,不在腎臟,而在生和……死。是啊,有過生命,可現(xiàn)在它在溜走,在溜走,而我又留不住它。是啊,何必欺騙自己呢?除了我自己,不是人人都清楚我快死了嗎?問題只在于還有幾個禮拜、幾天,還是現(xiàn)在就死。原來有過光明,現(xiàn)在卻變成一片黑暗。我此刻在這個世界,但不久就要離開!到哪兒去?”[3](P97-98)經(jīng)歷了肉體的痛苦和自我的思索,伊凡終于意識到死亡,并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黑暗之中,他開始尋求出路,這里的“到哪兒去”的追問,不僅是肉體,更是靈魂去向的追問。
伊凡意識到死亡的真實存在后,并沒有馬上接受自己將死的事實,他并不愿意死。他開始反思,認為“總有什么地方不對頭”,對于自己快要死這個事實,他感到絕望、不習(xí)慣,也不理解死亡。開始,伊凡想用工作逃避死亡,用原來的思維方式驅(qū)趕死亡的念頭,可死亡的呈現(xiàn)逼迫著他必須面對面地正視它,“最最糟糕的是,它吸引他,并非要他有什么行動,而只是要他瞧著它,面對面地瞧著它,什么事也不做,難堪地忍受著折磨?!盵3](P101)此后,伊凡無論是在屏風(fēng)、花盆,還是在書房中,發(fā)現(xiàn)他都必須直面死亡,這是一個讓他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在直面死亡和對死亡的思考中,伊凡意識到曾經(jīng)的一切生活都是謊言,這些謊言掩蓋了生活中最大的真相——生死問題。在痛苦的迷糊狀態(tài)中,他掉入“黑口袋”中,在這里,他開始責(zé)問上帝:他無依無靠,孤獨寂寞,為何上帝將他降生,卻殘酷、冷漠地折磨他。在《圣經(jīng)》中,約伯也做過同樣的責(zé)問,上帝在旋風(fēng)中顯現(xiàn),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而訓(xùn)斥了約伯一頓。在這里,伊凡同樣也沒有得到回答。事實上,用人類的理智和知識無法回答死亡問題。伊凡雖然沒有回答,但對死亡的思考促使他開始傾聽自己靈魂的聲音:“你要什么呀”,“怎么活”。[3](P115)伊凡希望可以沒有痛苦的活下去,像以前一樣快樂而體面地活著,然而,在他回顧過去的生活時,他感到無力,過去的快樂而體面地生活在死亡面前顯得毫無意義。接著伊凡開始追問為何會痛苦地死,他隱約能夠發(fā)覺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地方不對頭,但又認為自己按照大眾認可的方式規(guī)規(guī)矩矩地生活,并沒有什么不對頭的地方,于是他并沒有進行下一步思考;他依舊停留在原來的思維方式上,因此無法發(fā)現(xiàn)生活的問題。
伊凡在轉(zhuǎn)變思維之后,才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生活存在問題,思維的轉(zhuǎn)變讓他能夠正視死亡這一真實存在。伊凡的這一轉(zhuǎn)變看似非理性,并且發(fā)生在一瞬間,然而,這是伊凡走出虛假、黑暗的人生必經(jīng)的水到渠成之路。這是托爾斯泰希望在伊凡身上呈現(xiàn)的信仰在生命中所展現(xiàn)的力量。伊凡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對于他在走上另一條道路中掙扎的過程,《西藏生死書》中的一首小詩《人生五章》有相似而形象的描述:
1.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掉了進去。/我迷失了……我絕望了。/這不是我的錯,/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2.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假裝沒看到,/還是掉了進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但這不是我的錯。/我還是花了很長時間才爬出來。
3.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兒,/我還是掉了進去……/這是一種習(xí)氣。/我的眼睛張開著,/我知道我在哪兒。/這是我的錯,/我立刻爬了出來。
4.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繞道而過。
5.我走上另一條街。[2](P38-39)
伊凡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對頭,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生活是掩蓋生死問題的“大騙局”,這一清醒的意識加諸在伊凡精神上的痛苦遠遠大于肉體上的痛苦。既然這一切都是一個大騙局,人都是要死的,且人無法解決生死之謎,無法找到死亡追問的答案,那么人存在到底有什么意義?伊凡一直在黑窟窿中掙扎,在他徹底否定了以前充滿謊言的生命之后,他看到了光。有了光之后,他終于“辨出了方向”,生命不再是從“生—生”,這樣的方式是不對頭的,生命應(yīng)該是從“死—生”,有了方向,伊凡還是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后,他是在憐憫兒子和妻子以及他人的瞬間,找到了道路。他明白自己使他人受罪,他是有罪的,伊凡學(xué)會了從他人的立場思考,“沒有死,只有光”,以前的孤獨、怨恨都在此刻消失。伊凡在死亡的瞬間,覺悟到“死過去了”“再也不會有死了”,他的死亡是主動的:“吸了一口氣,吸到一半停住,兩腿一伸就死了?!盵3](P123)他的肉體存在的使命已經(jīng)結(jié)束,靈魂在最后的時刻得到了超脫。
在小說中,伊凡經(jīng)歷了由肉體的生到死和精神的由死到生,他沒有遭遇死亡之前一直在黑暗中生活著,遭遇死亡之后身體和精神都經(jīng)歷了磨難,他由死前的種種掙扎到最后的解脫,生命在層層推進,最后匯聚在一個轉(zhuǎn)折點上——他通過對人的愛確定了自身的存在意義,在去愛的行為中,他得到了自我救贖。
伊凡以前的生活都是為了歡樂和體面,而這種歡樂和體面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是來自他認同的社會,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必然要把自己放在中心,他人和他物都是為了使他朝著既定的目的而存在,他以自己為中心建構(gòu)起了關(guān)系鏈,只要符合這個中心前進方向的人或物才可以納入到關(guān)系鏈中,因此除了自己之外,他與周圍的人或物的關(guān)系充滿了利益和計量,而在核心的世界中,只有伊凡一個人。為了達到目的,他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盡不同的責(zé)任——作為一個職員奉公守法地工作,作為一個丈夫維持家庭的穩(wěn)定,作為父親關(guān)心孩子。在這種生活狀態(tài)之下,他與外界的人或事物的聯(lián)系是外在的,而非從內(nèi)心生發(fā);他并不是因為愛而產(chǎn)生聯(lián)系,而是為了活得歡樂而體面這一目的,伊凡以為自己是在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他只是這個生活程式中的一個設(shè)置。
陷在世俗生活模式中的伊凡,無法找到真的自己,無論他的肉體還是靈魂都得不到超脫,這也是他在沒有覺悟生死之前感到痛苦無比的原因。“人與人的關(guān)系首先不是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之間相互認識、互為對象的關(guān)系,而是一個自由的自身與另一個自由的自身神圣相遇、共同在場的關(guān)系?!盵4](P13)當(dāng)伊凡感受到兒子親吻自己的手,此時此刻,兒子與他同時存在他的世界之中,而不是作為一個對象的“兒子”,他開放了自己的靈魂,將兒子納入其中;他學(xué)會去思考他人的感受,不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待他人和世界。對于兒子和妻子,他產(chǎn)生了憐憫心,不再以自己的感受為目的去思考別人,而是用心靈去感受他人和世界,并在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恰當(dāng)?shù)拇嬖凇.?dāng)他意識到自己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痛苦,他感到有罪,并請求原諒。伊凡心中在這一刻學(xué)會了愛,在這種愛中,促使他去行動,去實踐愛,真正的為他人考慮,不再自私自利。伊凡在死亡的時刻找到了“對頭”的生活方式,找回了真的自己,也明白應(yīng)該用愛與周圍的人或物建立關(guān)系?!白陨碇詾樽陨恚驮谟谒仟毩⒆灾鞯貜淖陨碇姓归_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從與他人他物的關(guān)聯(lián)中展開自己的存在。”[4](P13)無論是伊凡死前還是死后,世界一切都照舊,但對于覺悟了死亡,找回了自己的伊凡來說,世界已經(jīng)不再一樣,伊凡通過去愛獲得了拯救。
總之,伊凡作為一個普通人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擺脫了虛假的生活,找回了真實的自我,并通過去愛與人和世界重新建立了恰當(dāng)?shù)年P(guān)系;他的這段生命歷程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對死亡的追問是人永恒的追問,托爾斯泰對伊凡的書寫承載了他對死亡的思考,伊凡并非只是文學(xué)中的一個典型角色,每個人都是現(xiàn)實中的伊凡。因此,直面死亡這一真實存在是生命應(yīng)有的狀態(tài),在死亡中思考和生活,即使無法達到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亦可以更接近真實的生命存在。
[1]梁漱溟.東西文化極其哲學(xu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2]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M].鄭振煌譯.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1.
[3]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的死[C].//謝爾基神父.草嬰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4]黃裕生.我們在生-死之中——簡論列·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J].江蘇行政學(xué)院報,2002,(1).
[5]鄺姍.面對死亡的生命——談《伊凡·伊里奇之死》[J].中文自學(xué)指導(dǎo),1999,(3).
[6]雷碧樂.論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向死存在”[J].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2009,(7).
[7]劉文榮.死亡的啟示——從《伊凡·伊里奇之死》到《乞力馬扎羅的雪》[J].河北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7,(1).
[8]趙山奎.存在論視野中的《伊凡·伊里奇之死》[J].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2).
From Darkness to Light --the Revelation of“The Death of Ivan Illich”
CEN Yuanyua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The Death of Ivan Illich”is a classical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death, which include Tolstoy’s death thinking and exploring. When normal person Ivan was dying, he thought about the death.He realized that death was the essential issue of life, and life was one big scam. Then he found out himself, and knew that love was the correct contact with one and the whole world. In the end, his soul sublimated in love.
Ivan Illich;Death; Awareness; Love
I106.4
A
1672-2094(2014)05-0056-04
責(zé)任編輯:周哲良
2014-08-02
廣西民族大學(xué)2013年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死亡研究》(編號:gxun-chx2013040)。
岑園園(1988-),女,壯族,廣西荔浦人,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