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杰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課堂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還存在沉悶的景象。一般認為原因是教師講課拘泥于課本。其實,深層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影響。讓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應(yīng)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實踐,讓課堂走向生活;平等交流,引導學生質(zhì)疑;啟思導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課堂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老師控制少了,學生參與多了;老師講的少了,學生學的多了……然而,課堂教學沉悶的景象依舊:學生從不主動發(fā)言,安靜地當聽眾,或樂于當觀眾,看著班里的“活躍分子”發(fā)言;分組討論時,學生不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是在別的同學陳述過后應(yīng)聲附和簡單地表示贊同,就當作是自己的發(fā)言了;更有的學生思路沒有跟上課堂的教學進度,只顧自己看書,甚至思路脫離課堂做其他事情或睡覺……這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反過來又嚴重影響老師講課的情緒,降低了老師授課的熱情……為此,研究如何激活小學語文課堂很有必要。
一、小學語文課堂沉悶的原因分析
小學語文課堂沉悶的原因很多,一般認為問題集中在教師講課拘泥于課本,內(nèi)容不夠精彩,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或教師業(yè)務(wù)水平有限,無法提供給學生豐富的知識,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喪失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其實,深層原因在于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響。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或環(huán)境主義為主要特征。其推崇重集體,輕個人;重義務(wù),輕權(quán)利;重和諧,輕競爭。
從學生角度來說,保持沉默是他們保全面子的手段。學生害怕主動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害怕答案是錯的,會在同學面前丟面子;一旦被點名要求回答問題而回答錯誤,就會覺得非常尷尬甚至羞恥,所以很多學生為避免被點名回答問題寧愿不回答;即使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提問,很多學生采取的也是課下提問,因為害怕課上提問表現(xiàn)出自己沒有聽懂而丟掉面子,同時他們也擔心若所提出的問題老師無法解答而傷及老師的面子,破壞了課堂的和諧氣氛。
在儒家傳統(tǒng)中,學生和教師都認為,教師無論是在學識還是道德方面都是學生的楷模。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溫順和服從表示對教師的尊重,教師也理所當然地接納這份尊重,師生關(guān)系具有權(quán)威性和等級性。因此,很多教師并不喜歡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因為他們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固執(zhí),反叛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為中心,提出一些教師計劃外的問題或懷疑教師觀點。這樣教師就認為這些學生干擾課堂教學和其他同學。對于學生的提問,很多教師希望是在課下單獨進行,這樣即使不能圓滿地回答也不會在課堂上學生們面前丟掉面子傷害自己的權(quán)威。學生越有創(chuàng)造力,就越容易打破大多中國教師追求的“和諧的等級”,這樣的學生也就越難于控制和管理。體面地將課程講完對于很多教師是很重要的。
二、激活小學語文課堂的途徑
所謂“激活”就是讓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改變以往教師“滿堂灌”的“一潭死水”局面。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學語文課堂談幾點做法。
(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教師依據(jù)教材,又拓展教材,是教材與學生的中間橋梁,左岸連著“死”知識,右岸連著“活”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講鄰居家的小男孩跑到“我”家來切蘋果給“我”看,蘋果核像顆五角星的事,課文的最后提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chuàng)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毙蜗箝g接地告訴了我們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課文的結(jié)尾仿佛戛然而止,既說出了點什么,又感覺沒說出什么。我覺得這是教材的留白,我抓住這一留白,讓學生說說你從這里想到了什么?展開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生1:要想有創(chuàng)造,就要換個角度想問題;
生2:要想發(fā)現(xiàn),就要換個方法試試;
生3:我想回家切個橘子看看。
這個想法打開了學生的思緒,有的說回家切菠蘿,有的說回家切番茄,有的說回家切玉米、切土豆等等,個個興趣盎然。這個教材不再僅僅是“死”的教材,而變成了鮮活的生活實踐。最后我點題:生活中,我們只要勇于嘗試,勤于思考,就會有創(chuàng)新。
(二)注重實踐,讓課堂走向生活
曾幾何時,學習語文的手段似乎就是認字、抄詞、背課文。難怪學生感慨:語文真枯燥,不愿學語文。如果略加改變,注重實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活”學語文,這樣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學生就不會不愿學語文了。
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是學生天天在用的一種本領(lǐng),所以,我們可以讓他們走進生活,關(guān)注社會,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通過觀察、采訪、搜集、整理、積累素材,說身邊人,寫身邊事,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啟思導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注意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堅持“授人以漁”,相機把各種思維方法(如比較、聯(lián)系、假設(shè)、歸納、分類、聯(lián)想、想象等)教給學生,指導和訓練他們把規(guī)律性的知識轉(zhuǎn)化為探索新知的方式。還積極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zhì)疑解惑的習慣,鼓勵他們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教師,勇于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引導同學各抒己見,在不同看法的碰撞中提高認識水平,通過生疑、析疑的過程,強化他們積極思維、善于探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寧.活化課堂教學的方法探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