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海無涯苦求索,戮力同心治科學——告別編輯生涯,擔任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
李若飛: 李院長好,您大概是在1986年9月開始擔任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的,主持了全國藝術科學“八五”、“九五”規(guī)劃的制定和實施,這段時間,也是我國新時期藝術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您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管理者和重大項目的主持者,見證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奠基和發(fā)展,今天,我想針對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這段時間的工作做一次訪談。[HT5”,5H]李希凡: 我是1986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的,當時中國藝術研究院代管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原來負責這項工作的是文化部老部長周巍峙同志,我去藝研院時,他已退休了。當時,領導小組的副組長都是文化部的老部長如林默涵、陳荒煤和文藝界的老領導如張庚同志等。辦公室還有一個工作班子,由藝研院代管,我做常務副組長,組長還是請老部長周巍峙同志來擔任。因為他在職時一直領導這項工作,既熟悉又工作很細致、很周到,他在文化部時也一直大力推動這項工作,仍做組長,有很多便利,各部門的溝通也容易,方便到各地去挑選人,有利于吁請各省領導人關心這項工作,我們也陪他去過新疆,后來海南和廣東分開了,海南成為一個省了,集成志書的工作也要獨立出來,起步比較晚,因為我和當時的省委書記阮崇武同志比較熟悉,去過一次,促他們盡快啟動。我主持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的常務工作,辦公室主任是由藝研院副院長薛若琳兼任,也是小組成員。那段時間的項目經費,也是由藝研院代管。當時,我在藝研院雖主持院務工作,但分工只管科研與外事。行政、財務由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劉穎南分管。到了20世紀90年代,項目經費出現了虧空,我只負責簽付每一卷付印的經費,我不懂財務,院里也過的是窮日子。藝研院經費是國家科委直接撥款,“十大文藝集成志書”是財政部全額撥款,最后經費缺口太大,彌補不上,后來查出,因為兩筆經費都是藝研院財務處管理把集成的經費作獎金發(fā)了。經費雖然不屬我管,我卻是藝研院和規(guī)劃辦的常務負責人,我只得向周巍峙同志檢討,文化部后來就收回了藝研院的代管權,規(guī)劃辦公室也獨立出去調到文化部去了?!笆笪乃嚰芍緯北臼且豁棑尵让褡迕耖g藝術遺產的規(guī)劃,應該說是老一代文藝家,特別是延安的老一代文藝家們提出的,他們十分珍視這些民間的、民族的“無形文化財產”,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最初發(fā)起時,在民族民間以及老藝人進行了廣泛的動員,從縣到省里選輯成卷。其實,我們音樂研究所的楊蔭瀏先生,當年給瞎子阿炳《二泉映月》錄音,也就是一種搶救,因為錄音后不久,阿炳就去世了,現在原始錄音還在,但是,那時候由于條件的限制,錄音非常粗糙,用楊先生自己的話說:“頭一段,短一塊”。如果當時沒有留下這個原始資料,《二泉映月》也會成了今天聽不到的阿炳的“絕唱”了。因為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是一段軼話、一段佳話。這些老音樂家們,都是音樂家協會的領導,他們大多是關于音樂集成方面的總主編,年紀都已經很大了,但是最初都是直接參加這項工作的。我來的時候,他們都還健在,還在工作。[HT5”,5H]李若飛: “十大文藝集成志書”歷時30年,凝聚了全國數萬文化工作者智慧和心血,4.5億字、298部省卷、450冊,2009年已經全部出版,為我國藝術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HT5”,5H]李希凡: “十大文藝集成志書”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1979年,還沒有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到了1983年才確定設立。1986年我去任職時,只有兩項國家課題在進行中:一個是重大項目“十大文藝集成志書”;一個是王朝聞同志主編的《中國美術史》,是重點項目。這兩項都有經費支出,但是全國還尚未開展藝術科研規(guī)劃項目的評審工作。張庚、郭漢城同志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都沒有趕上規(guī)劃立項,這兩項課題都是院里臨時立項,由藝研院科研經費支付,藝研院當時一年僅有40萬的科研經費。[HT5”,5H]李若飛: 現在很多人申報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帶有職稱、學術榮譽等方面的功利性,那時有沒有這個現象?20世紀80年代的項目也不多,類型也很單一,項目資助經費是怎么處理的?項目立項是怎樣進行評審的?藝術學科后來為什么改成了藝術科學?[HT5”,5H]李希凡: 那時沒有那樣的功利考慮,靠的是權威性。像“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各個藝術種類的總主編,是各自學術圈子里面的權威,也是學問做的最扎實的學者,是無私的奉獻,并無報酬。“十大文藝集成志書”、“中國美術史”,這兩個項目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代管,經費也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每年申請經費都撥,最初撥多少沒有規(guī)定撥款上限,依據上報的數目酌情撥款。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美術史”已無國家撥款,只能由院經費支出,中國藝術研究院自己的科研經費,就是那40萬,都要向社科規(guī)劃領導小組申報,20世紀80年代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由中國社科院代管,也在這里申請立項,那時項目很少,每個項目,也就1到2萬元?!笆笪乃嚰芍緯本唧w工作要向各省各門類藝術編輯小組分撥經費,并組織審稿,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管理方法。國家領導人很關注這項工作。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要與各省簽定《議定書》,責任分工很細,這些工作都做了錄音。藝研院是代管的,大概是1991年或1992年,文化部收回規(guī)劃辦由教育科技司自己做辦公室工作。后來,我常務副組長卸任,只是名義上還算個副組長,“中國美術史”也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自己負擔了,進展不是很順利,經歷過一些波折,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做科研的經驗。王朝聞同志是美學家,也是大權威了,但是由他做史,也有閑言碎語,其實他的想法很好,現在還有誰肯下這種苦功?那時“文革”剛剛結束,參與項目的多數是藝研院剛畢業(yè)的碩士和博士,現在也是美術界的專家學者了。那段時間,在一些地方的文化廳局下面成立了藝術或戲曲科研室、所,負責人大都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畢業(yè)的碩士或進修生。應該說,我們上一屆的老院長是做了很大貢獻的,他們成立了研究生部,為后來藝術科學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后備人才。在“文革”以后,人才流失很嚴重,特別是藝術科學的研究人才,那時還不叫藝術科學,叫藝術學科。為什么改名字呢,因為,藝術研究也是一種科學,藝術界的前輩學者也力爭促成藝術科學體系的建立,這樣藝術科學的獨立性就為學界所認同。那時藝術理論研究剛剛起步,中國藝術研究院只有一個馬克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在做基礎理論的研究。在研究體制上,也沒有把藝術學單列出來,在大學課程上也叫“文藝學”。中間有藝術單列的想法了,有這個項目出來了,這才爭取在高教部建立藝術學科。當時,包括王朝聞同志等提出改藝術學科為藝術科學,改中國藝術研究院為中國藝術科學院,國家設院士。藝術學科改為藝術科學獲得批準,其它兩項沒有下文。因為,當時正趕上國務院縮編,周巍峙部長就沒有上報,但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一向由文化部長或副部長兼任,而負責工作的是常務副院長。我們知道,在西方國家,藝術科學大多是單列的,把它與社會科學區(qū)別開來。但是,在我國它還是附屬于社會科學。實際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這三者應該是并列的,從馬克思主義人類思維的分類來說,藝術思維和其他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又對藝術科學、社會科學比較輕視,至今藝術科學這種獨立性也沒有被人們所認識。藝術學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成為單列學科,項目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是獨立的評審,最初確定立項的重要標準就是“為藝術科學奠定基礎的研究”,所以重視“史”的研究,也是藝研院各門類藝術所、室的第一任務。而對藝術全面、綜合的史論的研究,也必然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課題。因為,各門類史論的研究,從“五四”前后就已開始,也有不少成果。新中國成立后,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藝研院成立后,美術所、戲曲所、話劇所、舞蹈所、曲藝所都已先后有史論專著問世,理論和現實都提出對中華悠久的藝術發(fā)展,要有綜合的整體的史論研究,才能認清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繼承它的遺產,吸取它的營養(yǎng)。[HT5”,5H]李若飛: 1992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開始設立青年項目類型,到2000年,共有13項青年項目立項,像“藝術類型學”、“藝術文化學”都是當時的青年項目,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科研成果。當時設立青年項目的初衷是什么?[HT5”,5H]李希凡: 我到藝研院時,全院科研經費40萬,最初除用來《中國美術史》、《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幾個集體大項目的支出,還要補貼老專家們個人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出版。在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中,“八五”開始,才關注到青年項目,目的當然是激勵青年一代人才的成長,引導青年學者積極主動地進行藝術科研工作。那時,藝術學已經起步,但集體項目多,青年人缺少獨立發(fā)揮的機會,藝術科研要長期的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大量的人才,培養(yǎng)接班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的成立,老院長們也是這樣考慮的。“藝術類型學”的立項,為青年學者從事藝術科研工作開了一個好頭,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一個突破,填補了我國這個領域研究的空白?!八囆g文化學”的立項,和國外文化研究的熱潮幾乎同步,也顯示了我國青年學者開闊的國際視野,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HT5”,5H]李若飛: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設立初期,項目很少。最初只有“十大文藝集成志書”項目,1979年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有關協會開始啟動這個項目,1983年又把這個項目納入到國家社科基金體系,作為第一個項目,也是第一個重大項目。1987年1988年總共才6項,1992年申報才多起來?!爸腥A藝術通史”這樣的藝術科學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以來到20世紀末,總共有兩個,當時在項目申報上是否有數量上的限制?[JP2][HT5”,5H]李希凡: 那時候沒有數量限制,申報的項目比較少,主要是當時參加集體大項目曠日持久,自己有研究課題,很多人不愿意做這些項目。第一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科學評獎,目的也是鼓勵更多的學者主動參與科研。全國藝術科學真正走上正軌是在1989年以后。[JP]“十大文藝集成志書”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科學最早和最重要的項目,為我國藝術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熬盼濉逼陂g,《中華藝術通史》才正式立項,這時“十大文藝集成志書”項目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各項工作有序開展。[HT5”,5H]李若飛: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是我國新時期藝術科學發(fā)展的起步階段和重要奠基時期,有很多我們今天要借鑒的經驗,您能談一下嗎?[HT5”,5H]李希凡: 那段時間,全國藝術科學工作剛起步,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資助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比起今天來,[JP2]經費仍有很大差距。我們梳理一下經驗,有幾個方面需要認真的思考:一是需要加大經費上的支持力度,很多重點項目沒有大資金的投入是無法開展的,這個問題現在似已解決;二是基礎理論研究太少,尤其是對傳統中國美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太欠缺,這很不利于藝術學學科的發(fā)展,因為它是中國理論體系,是中華藝術;三是要加快人才培養(yǎng)的步伐和加大人才培養(yǎng)的力度。改革開放初期,藝術科研人員很緊缺,十年“文革”又散失了不少人才,都還是老同志、老專家在奮斗,缺少后備力量,這是那一時期的主要困難。就拿中國藝術研究院來說吧,我剛去的時候,各所人數雖多,譬如音研所就有90余位,但大部分同志都年事已高,有的已面臨退休,都還留在崗位上,負責“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全國編纂工作。中年學者有的已經有研究成果,但是沒有經費出版,其實,只要補貼幾千元就可以出版,藝研院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40萬經費,有一部分就做了這項工作。年輕學者還沒有跟上來,這些因素制約了藝術科學的發(fā)展。[JP]
[HS(3][HT5H][JZ(]二、十年甘苦磨一劍,鑄就中華不朽文——敢于擔當主持《中華藝術通史》國家重大項目[JZ)][HS)]
[HT5”,5H]李若飛: 2006年《中華藝術通史》結項,成為我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里程碑。課題1996年正式啟動,超過150位卓有成就的學者專家參與,被學界稱為“中國藝術史研究奠基之作”。您能給談談這個項目立項的一些情況嗎?[HT5”,5H]李希凡: 這個課題是我在“八五”全國社會科學規(guī)劃大會上提出的,我提出的還有其他兩個項目,即“中國藝術學”和“當代文藝思潮評析”。當時我很希望藝研院能主動承擔這幾個項目,藝研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所長程代熙同志承擔了“當代文藝思潮評析”這個項目。北京大學藝術系的彭吉象教授,則承擔了“中國藝術學”項目,并且請我和文化部主管藝術科研的陳昌本副部長做顧問。他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很認真地完成了課題,這部論著90年代曾連續(xù)獲得兩項獎?!吨腥A藝術通史》項目仍無人問津,老實說,我當時有點失望。在“九五”規(guī)劃前夕,全國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召開預備會議,確立了社科專業(yè)可申報國家重大課題。在會上還決定,經批準、完成、評定后,可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出版補貼,這使我又想到了《中華藝術通史》課題,我仍希望藝研院能有人出面承擔,就請院科研辦連續(xù)召開三次中青專家學者研討會,研討課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綜合大家的意見,認為也理應由藝研院承擔,但是需要動員全院有志者參與,可以在門類藝術史豐富積累的基礎上,集體攻關。這時候,全國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已把《中華藝術通史》列為國家重大課題之一,并向全國公布。但是仍然沒有人承擔這個項目的組織工作。我是常務副組長,又是藝研院的常務副院長,分管科研,于是院里熱心參與《中華藝術通史》編撰的志愿者跑來建議由我來牽頭組織,因為有行政領導之便,有利于協調解決問題。在當時情況下,我要是不同意,這個項目就要做不起來了,何況項目是我提出的,已經延誤了五年,我也的確有些想法。接了項目以后,首先是經費問題,我雖然分管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上項,但是我不能占用全國規(guī)劃課題的有限經費,并且“九五”課題經費已經發(fā)放完畢。這個項目剛開始,全國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會議上,曾有過許諾,由出版署審定出版,后來他們就反悔不再提起。我公開承諾不能占藝研院的科研經費,又不知天高地厚地聲明這個項目我們要自籌經費,可誰來投資這個尚無眉目的課題呢?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后怕。不料,《中華藝術通史》項目消息傳了出去以后,中國青年出版社主動來找我們,他們的老社長帶著整個工作班子,包括責任編輯、校對、美工、策劃登門訪問,要承擔這個項目,我們就講了經費出版社得有先期投入,他們雖然沒有當面拒絕,但是覺得數目太大,有些為難。中國青年出版社對我們的信任是有原因的。他們編輯過一套中華文化集粹叢書,其中有一本評介中華藝術的《藝苑篇》,不料承擔這本書編輯的人去了國外。這套叢書基本上都已完稿付印,唯獨《藝苑篇》沒有了作者,他們很焦急,就找到文化部高占祥副部長求援,占祥同志給我打電話,詢問藝研院能否承擔,讓我救一下急。我召開各專業(yè)所所長會議,接下了這份工作。他們擔心一年是完不成的,結果我們三個月完成了。這次合作給中國青年出版社留下了深刻印象。[JP2]經費終于有了著落,我們要感謝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老社長常汝吉同志,他很有見識、有魄力,他看好這個課題,主動派人來洽談,愿意先期投入兩百萬元,最終促成了《中華藝術通史》的簽約,這在當時的出版部門是從來沒有過的事。上世紀末陸續(xù)交稿,又經過了一次出版社邀請專家審稿,并查對引文,于2006年出版,共14卷,800余萬字?!吨腥A藝術通史》現已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和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兩項大獎,2009、2010年入選國家“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北京師大出版社的三層樓,掛有很多《中華藝術通史》的宣傳窗?,F在已經是他們的一項榮譽產品了?!吨腥A藝術通史》雖有了啟動經費,但過的是窮日子,各卷主編在編輯期間,每月只補貼300元,大家窮慣了,實際上補助的300元錢全買了書。統稿的時候,在北京市政協,那間房子還沒有我的書房大,只有8平米,就在那里統稿。開始我們請國內幾位大專家來給我們開了講座,如錢學森先生,講了科學與藝術;請李學勤同志講三代歷史分期問題,他是夏商周三代斷代分期問題國家重大課題組的組長;本來請任繼愈先生主講宗教與藝術,他臨時生病,沒有講,但他給原始卷、魏晉南北朝卷審過稿。老人是很負責任的,不僅提意見,還請分卷主編到他家去談?!吨腥A藝術通史》編撰細則規(guī)定的是專家審稿、內部審稿、總編輯部和分卷主編統稿等,做得很細,編撰章程,人手一冊。[JP]編撰工作后期,已經五、六年過去了,經費已經沒了底氣。圖片是有版權的,剛開始圖片是按照當時市價準備的,是很充裕的,一般的照片給多少,珍貴的給多少,都有標準。可是,若干年過去了,那標準當然已大不一樣了。我們聘請了文物攝影專家王露同志作美術圖片的總顧問,她不只替《中華藝術通史》挑選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圖片,而且提供了一些她自己搜集和拍攝的精美圖片。為了最后的經費缺口,我不得不找時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同志和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同志,向他們申請經費補貼,而且還是第一次厚著臉皮要錢。我沒有要錢的膽子,只可憐巴巴地申請了50萬。后來我才知道,他們很重視《中華藝術通史》的完成,就是申請100萬他們也會批的。財政部批下來的時候,文化部計財司轉發(fā)撥款時通知,按規(guī)定還要給中國藝術研究院扣下7萬。后來知道,藝研院管財務的高院長知道了我們當時的困難,一直很后悔聽了計財司的話,扣了我們這筆經費。據我估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到現在也未必能夠收回來成本,因為《中華藝術通史》定價很便宜,只3000多元,總共14卷,800多萬字,3000余幅很精美的插圖。《中華藝術通史》先后有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工作,撰稿、審稿有幾十位專家,2011年應出版社要求,又進行了一次簡編,以供譯成外文版,共6卷,200余萬字,已于2013年8月出版。[HT5”,5H]李若飛: 《中華藝術通史》雖然采取斷代分卷的形式,但是從橫向來看,包括各種藝術史,音樂史、戲曲史、美術史、舞蹈史、書法史,涵蓋說唱、雜技、雕塑、建筑和工藝等藝術種類,整合了各種類的藝術,填補了綜合的藝術史在當時的國內藝術科研領域的空白,對我國藝術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HT5”,5H]李希凡: 《中華藝術通史》是我國藝術史研究的第一次大整合,以對各門類藝術史的深入研究和總結為堅實的基礎。同時,它具有時代性,無論哪個種類,研究的時候必然要考慮所處時代的整個發(fā)展背景,研究者必然要掌握這個時期的整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情況。從百戲開始,本來就是綜合體中逐漸分門類發(fā)展的分而又合的新藝術形式,或者正是百戲的長時期在綜合體中的發(fā)展和相互影響終于有了戲曲藝術,是審美形態(tài)的一個升華,俗稱之為唱、念、作、打(舞)的綜合創(chuàng)造,有舞蹈的,也有武打的因素,武打是藝術的武打,現在武打也是一門藝術,表演的藝術,它是各門類藝術的相互融合的虛擬性與程式美的獨特創(chuàng)造,也富有寫意、傳神的特點?!吨腥A藝術通史》以中國歷史的朝代分卷,從藝術種類上很難分出來,上下卷銜接都需要主編們交流確定?!吨腥A藝術通史》對傳統藝術史的研究,也只是初步的,大家在磨合期間還沒完全吃透,所以有幾卷完成得并不理想。但我們已盡力了。這部《中華藝術通史》的編撰,自然具有開創(chuàng)的意義,對當代以及今后的藝術科學研究也會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吨腥A藝術通史》是一部囊括中國傳統主要藝術門類的綜合的大型藝術史,它不但注重中華傳統藝術“史”的發(fā)展脈絡的研究和審美特征的研究,而且注重對藝術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努力把民族傳統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力圖展現自遠古以來隨著社會生活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概括中華藝術生成演變的全過程,它不是各藝術種類的重復和拼裝,而是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立足于社會總貌和藝術發(fā)展的總體把握,從整體的、宏觀的視角,概括和總結每個時代藝術共同的和持久的發(fā)展規(guī)律,將共生于同一社會環(huán)境或文化氛圍內的各門類藝術的成就科學地反映出來,發(fā)掘其數千年連綿不絕的生命活力所在,探索其不斷革新與創(chuàng)造的動力根源,最大程度上展示多姿多彩極富民族特征的中華藝術成就。
[HS(3][HT5H][JZ(]三、桑榆雖晚霞滿天,真摯情懷寄后人——談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Z)][HS)]
[HT5”,5H]李若飛: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最近幾年,藝術研究蓬勃發(fā)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呈現出了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局面,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年立項數均超過歷史水平,數量龐大,種類繁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廣泛地參與進來。面對這種情況,您對我國藝術科學未來的走向有哪些思考和建議?[HT5”,5H]李希凡: 的確,從文化繁榮的大環(huán)境所講,現在與《中華藝術通史》立項時簡直無可相比。年青一代也成長得很快,但在繁榮發(fā)展中也有雜音。據我個人的接觸和感受來說,學術空氣比較浮躁,對馬克思主義無知,還要進行批判,對西方優(yōu)秀文化傳統毫厘不取,趕現代派的時髦卻奉為圣典,對我國藝術觀念、藝術基礎理論,則研究很少。近年來,雖然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掘,但是界定有些寬泛,幾十大名酒也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研究和實踐不能脫離群眾基礎,只有和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藝術才能釋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對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仍然有個精華與糟粕的問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仍然應當是我們堅持的方針。同時,也不能只停留在發(fā)掘上,要讓它們生活在群眾當中,只在北京亮亮相還不行,應該深入到生活在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中間,要接地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給予了充足的經費投入,國家接下來應該做的是,加強用正確的輿論和科學研究加以引導。[HT5”,5H]李若飛: 用您的話說,“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中華藝術都具有走向世界的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的《中華藝術通史》,評述的只是中華藝術古老而璀璨的歷史風貌,而我們確信,中華藝術將會有更加美好燦爛的未來?!敝袊母镩_放30多年來,文化藝術事業(yè)繁榮發(fā)展,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您認為當代青年學者應該如何繼承和發(fā)揚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傳統?[HT5”,5H]李希凡: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它是在源遠流長、雄厚堅實的根基上,不斷地開拓、積累、豐富、發(fā)展中形成的。它凝聚著中華民族世代勞動的血汗,也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同時,它又沒有僵化,并不停滯,而是在藝術實踐里,汲取傳統的、世界各民族的豐富營養(yǎng),不斷地革新、創(chuàng)造。就拿我們的文學發(fā)展過程來說,出現在清代的長篇小說《紅樓夢》可說是到了傳統文學的頂峰,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打破了傳統的思想和寫法。從人物的形象創(chuàng)造來看,清代人就稱贊他筆下的人物“如過江之鯽”,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所謂文學典型,不下幾十個,而且哪怕是著筆不多的小丫頭,都能給人生動深刻的印象,都有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絕不重復。那是世界文學的杰作,但現在外國人還不能讀懂它,那是因為我們民族文化還沒被他們理解。托爾斯泰也好,巴爾扎克也好,都是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但就一部作品而言,《紅樓夢》毫不遜色于他們的名作。《紅樓夢》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珍品,處處顯示著中華藝術的深沉、委婉、含蓄和情韻。我看不懂現代所謂的大片。像電影《夜宴》,有些淺薄的東西,怎么能從觀眾兜里掏去幾個億?這種所謂的娛樂性,不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理想追求。我們不要忘記,文學藝術畢竟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它絕對不可能是白紙一張的意識形態(tài),它一定是社會形態(tài)的一種反映,現在否定和忽視意識形態(tài)是自欺欺人,否定和忽視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诳诼暵曊f我們要繼承文化傳統,要發(fā)揚傳統,可優(yōu)秀的傳統又被不斷地任意糟蹋。譬如《紅樓夢》本來是一部偉大的文學杰作,研究、繼承和發(fā)掘它的思想藝術成就是第一要義,若干年來,總是在那里熱炒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家事,作品里的那些人物是誰的真人真事,誤導讀者。培養(yǎng)年輕人尊重傳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國的藝術精髓也好,外國的藝術精髓也好,我們需要的是傳承真正的反映人類進步的文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闡釋古人的思想,但是不能曲解,不能過度的夸張和演繹,要把它們放到其所處的時代來理解,而不是當代語境里的搞笑和庸俗化。科研工作是長期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現代社會的結構和生活方式,并不排斥西方思想和觀念對年輕人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近現代以來的歷史發(fā)展,特別是藝術的發(fā)展證明,我們需要學習、借鑒外來的優(yōu)秀藝術,但不能生吞活剝,中華民族鮮明特色的藝術精品,決不是那些照抄別人而又自以為是創(chuàng)新的怪胎。新世紀,中華藝術會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也同樣會有同世界各民族優(yōu)秀藝術的深入交流和融合,但是中華藝術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需要根植于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只有繼承和發(fā)揚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我們的藝術才能長久地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HT5”,5H]李若飛: 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專訪,您深沉的人文情懷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將會給當代學者很多有益的啟示,您對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的貢獻,也將會被歷史銘記。 (責任編輯:楚小慶)[HT][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