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然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刑事偵查與技術(shù)】
試論許諾在偵查訊問中的適用
□張冬然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威脅、引誘、欺騙”的訊問策略方法是否具有適法性在學界一直具有爭議,近年來關(guān)于應對“威脅、引誘、欺騙”的訊問策略方法具有一定容許度的觀點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許諾的實質(zhì)也是對犯罪嫌疑人的一種利益誘導,其與引誘的區(qū)別何在,在我國偵查訊問中能否適用及如何使用值得探討。
許諾;偵查訊問;適用
我國刑訴法自1979年開始便規(guī)定了“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jù)”,1996年第一次修正后的刑訴法延續(xù)了這一規(guī)定,而第二次修正刑訴法在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的草案中刪去了“威脅”、“引誘”和“欺騙”字樣,基于立法者、專家學者及實務部門的再三權(quán)衡,在二審提交的草案中又將其恢復,但是在非法證據(jù)排除時規(guī)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訊問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與之前已經(jīng)生效實施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定》相關(guān)規(guī)定保持一致。類似地,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80條規(guī)定,“對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nèi)容:(四)被告人的供述有無以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情形?!庇纱丝梢钥闯?,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規(guī)定訊問中“嚴禁威脅、引誘、欺騙”,但對帶有“威脅、引誘、欺騙”性的訊問策略方法特別是后兩種情況還是有一定容許度的。許諾是指偵查人員承諾犯罪嫌疑人一定利益,以換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偵查訊問中的引誘是指偵查人員給犯罪嫌疑人許諾某種利益,使其供述的行為;也包括采用誘導式發(fā)問。從本質(zhì)上講,許諾與利益式的引誘都是以一定利益換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其區(qū)別在于利益的適法性,因此,許諾可以認為是帶有誘導性質(zhì)的訊問策略方法。
許諾在漢語詞典中是指“應允,允諾;同意”,也指“所應允的話”。從字面理解,許諾就是行為人答應、承諾對方所提出的條件、要求或者行為人承諾對方做出某種行為來換取對方做出一定行為;也可以指行為人向?qū)Ψ剿兄Z的內(nèi)容。在本文中的許諾主要指許諾的行為。在偵查訊問中許諾的主體是偵查人員,許諾的對象是犯罪嫌疑人,偵查人員通過許諾犯罪嫌疑人一定利益來換取其對自己或者共同犯罪組織中其他成員罪行的供述。有學者認為“引誘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利益作為誘餌,即對被訊問人許以某些好處,從而促使其陳述;……二是采用誘導式發(fā)問,即在提出的問題中已經(jīng)包含了答案,通過這種方式提問,旨在要求或暗示被訊問人按預設(shè)的答案作出回答”。[1]許諾與引誘的第一種情況具有相似之處,都是以一定利益來換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但是作為非法訊問方法的引誘向犯罪嫌疑人許以的利益法律是不允許的,或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帶有欺騙的性質(zhì);而作為誘導性訊問策略方法的許諾是以法律規(guī)定之利益為基礎(chǔ)的。許諾的方式包括兩種情況,其一是犯罪嫌疑人向偵查人員主動提出條件,偵查人員根據(jù)政策法律規(guī)定作出許諾,稱之為被動型許諾;其二是偵查人員根據(jù)政策法律規(guī)定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教育感化,許諾其一定利益,稱之為主動型許諾。所許諾之利益為法律所允許之利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法律規(guī)定之利益,如“坦白從寬”、“立功從輕、減輕處罰”等;二是政策規(guī)定之利益,如“寬嚴相濟”、“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等;三是人道主義之利益,如對身體虛弱的犯罪嫌疑人進行改善伙食等。不論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許諾,其本質(zhì)都是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的一種利益交換,若能對許諾控制到位,無疑是對偵訊雙方都有利的訊問方式。
在法定證據(jù)時期,口供被稱為“證據(jù)之王”,隨著訴訟文明的進步,保障人權(quán)觀念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轉(zhuǎn)變“口供中心主義”的觀念,但不能否認時至今日口供在中國哪怕是在全世界都還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霸诜缸飩刹橹?,甚至在最有效的偵查中,完全沒有物證線索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而破案的唯一途徑就是審訊犯罪嫌疑人及詢問其他可能了解案情的人”。[2]偵查訊問是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一場較量、博弈,在偵查訊問這場博弈當中,“偵查人員要獲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實口供,而訊問的另一方,即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法律制裁,在訊問中少供或不供”。[3]基于偵查訊問這種利益的沖突性,犯罪嫌疑人會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在訊問中采用各種反訊問伎倆對抗訊問。在缺乏甚至沒有實物證據(jù)的案件中,偵查工作的開展主要依賴訊問工作的進程,為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偵查人員需要采用訊問策略方法,傳統(tǒng)上偵查人員多采用壓制性的訊問策略方法,甚至出現(xiàn)刑訊逼供等非法訊問手段,造成對人權(quán)和司法正義的踐踏,玷污公安機關(guān)甚至是整個政府的形象。在當今新形勢下,這些“硬”審訊方法已經(jīng)被時代所摒棄,“軟”審訊逐步被實務部門所認可。偵查訊問雙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而許諾的本質(zhì)正是為雙方提供一個利益交換的平臺,許諾的本質(zhì)就是偵訊雙方的一種利益交易,通過交換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
在訊問中偵查人員的目的是獲得犯罪嫌疑人的真實口供,犯罪嫌疑人雖然希望拒絕供述而逃避刑事處罰,但也深知自己所犯罪行遲早會被查清,自己現(xiàn)在供述的態(tài)度將會影響到未來所受處罰,因此他們處于拒供與供述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在犯罪嫌疑人這種矛盾心理下,他們也希望通過從偵查人員那里獲得一些利益而交代自己的罪行,而偵查人員同樣希望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快獲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加快破案進度,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案件的偵破過程中,偵查人員更希望通過與犯罪嫌疑人達成一種“交易”,獲得犯罪嫌疑人的真實供述,節(jié)省辦案時間,使更多的犯罪嫌疑人及時受到法律的懲處。
在偵查訊問許諾犯罪嫌疑人一定利益誘導其供述自己罪行是偵查實務中普遍存在的,不僅在我國偵查實踐中普遍存在,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只要許諾的利益是法律所允許的,則通過許諾得到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就是正當?shù)?,合法有效的?/p>
美國刑事司法專家阿瑟·S·奧布里等著《刑事審訊》一書中包含有 “強烈誘惑法”、“提供幫助法”、“減輕處罰法”等與許諾相關(guān)的訊問方法。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36條a規(guī)定,“對被指控人決定和確認自己意志的自由,……禁止刑事訴訟法不準許的措施,禁止以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利益相許諾。”可以看出,德國刑訴法是從確保被控訴人意志自由的角度禁止對其許諾非法利益,但是可以通過許諾被控訴人法律規(guī)定的利益來獲取其供述。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辯訴交易”(Plea Bargaining)制度其實質(zhì)也是控方許諾犯罪嫌疑人從寬處罰來換取其對罪行的供述。辯訴交易源于美國,美國司法實踐中以辯訴交易結(jié)案的占到90%,這種特殊的“許諾”極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節(jié)約了大量的司法資源。
我國法律和政策中也不乏與“許諾”有關(guān)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為偵查人員在訊問中開展“許諾”的訊問策略方法提供合法性和正當性基礎(chǔ)。如前文所述,許諾之利益為法律所允許之利益,筆者且從許諾利益角度簡單闡述一下我國法律與政策中關(guān)于“許諾”的規(guī)定。
首先,法律規(guī)定之利益。即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允許偵查人員在訊問時許給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它包括:(1)坦白從寬?!疤拱讖膶挘咕軓膰馈笔俏覈回灥男淌抡?,自刑法修正案八及新的刑訴法將“坦白從寬”納入法律規(guī)定之后,解決了公安機關(guān)承諾的坦白從寬處罰在法院以沒有法律依據(jù)而不予支持的尷尬局面。我國現(xiàn)行刑法第67條第3款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guī)定的自首情節(jié),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fā)生的,可以減輕處罰。”相應的刑事訴訟法修訂后也對坦白從寬的告知作出了規(guī)定,第118條第2款規(guī)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從輕處理的法律規(guī)定?!碑斎唬淘V法此處的如實供述自己罪行不單指坦白,還包括自首的情形。(2)自首、立功而從輕、減輕、免除處罰。對有自首、立功情節(jié)的犯罪嫌疑人給予從輕或者減免處罰是各國的通行做法,偵查人員在偵查訊問中也會經(jīng)常用從輕、減輕或者免除刑罰之利益來誘導、鼓勵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罪行以及檢舉揭發(fā)同案犯或者其他犯罪,也是在訊問有組織共同犯罪時運用分化瓦解策略的重要基礎(chǔ)。(3)不起訴。雖然不起訴決定由檢察機關(guān)作出,但公安機關(guān)在起訴意見書里可以向檢察機關(guān)作出不起訴的建議,因此,對于罪行輕微的犯罪嫌疑人,不起訴的建議也可以作為許諾之利益在訊問中誘導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罪行。(4)快速辦案,減少訟累。刑事案件給當事人及其家庭帶來的訟累也是不可忽視的,為了提高辦案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減少當事人訟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等先后出臺了《關(guān)于適用簡易程序?qū)徖砉V案件的若干意見》、《關(guān)于適用普通程序?qū)徖怼氨桓嫒苏J罪案件”的若干意見 (試行)》和《關(guān)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等多個文件,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簡易審來審理案件。人民檢察院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前提都是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實施了犯罪為必要條件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的會給予一定從寬處理,同時簡化辦案程序也會極大地減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親友的訟累,因此,主動認罪,快速辦案,減少訟累,減輕處罰,也可稱為偵查人員在訊問中許諾的重要利益。
其次,政策規(guī)定之利益。與偵查訊問相關(guān)的刑事政策包括兩個,其一是“寬嚴相濟”,其二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許諾相關(guān)的主要是“寬”,所謂“寬”是指對主觀惡性不深、人身危險性不大的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或在校生犯罪較輕以及存在法定從寬情節(jié)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從寬處理,這是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許諾的政策基礎(chǔ),當然,僅僅依據(j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許諾缺乏可行性,往往要配合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來換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疤拱讖膶?,抗拒從嚴”雖是我國司法實踐中長期堅持適用的刑事政策,但根據(jù)有關(guān)學者的研究,其在訊問中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4]在監(jiān)所內(nèi)一度盛行“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這種不良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偵查機關(guān)在訊問中許諾的從寬處罰在法院往往以沒有法律依據(jù)而不予支持,極大地損害了公安機關(guān)的司法公信力。
此外,基于人道主義的許諾以及輕微的不足以影響犯罪嫌疑人供述自愿性的許諾都應該是被允許的。比如,偵查人員對于身體有所不適的犯罪嫌疑人提出“我承認我的罪行可不可以給我改善一下伙食”予以答應;再如,“克萊德,你如實承認這件事,這對你是有好處的”;“克萊德,現(xiàn)在你對此事放一些,這將有助于你在審訊期間獲得保釋”。[5]由于犯罪嫌疑人趨利避害的選擇,在偵查訊問中想讓他們自愿如實供述是較為困難的,訊問策略方法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有限度地允許偵查人員在偵查訊問中運用許諾的訊問策略方法是成功獲得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重要條件。需要說明的是偵查人員許諾時應當明確自己的身份,對從寬處罰、自首、立功等只有建議的權(quán)利而非決定之權(quán)力。
(一)確立司法誠信原則和供述自愿性規(guī)則
1.司法誠信原則
在刑事法中,司法誠信原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司法人員代表國家實施的司法行為若不講誠信,則司法機關(guān)的公信力勢必蕩然無存。偵查人員在訊問過程中運用許諾的訊問策略方法首先必須遵守司法誠信原則,偵查人員不守信的行為雖然是短暫的,但是其這種代表國家而實施的不守信行為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它的示范效應會對以后司法行為的開展帶來重大困難。我國司法實踐中“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不良風氣的形成與偵查人員承諾未能兌現(xiàn)不無關(guān)系。偵查人員在訊問中進行許諾,遵守司法誠信原則必須做到:其一,許諾的利益必須是法律所允許的,非法利益不可能實現(xiàn),本身就是欺騙,并且會嚴重損害公安機關(guān)的公信力;其二,對犯罪嫌疑人許諾的利益必須兌現(xiàn),否則,應當排除犯罪嫌疑人因許諾而供述的證據(jù)效力。
2.供述自愿性規(guī)則
供述自愿性也稱自白任意性,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理智清醒和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自主作出承認其犯罪事實的陳述。西方許多國家都確立了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自白應當出于犯罪嫌疑人自愿才具有可采性已成為法治成熟國家的共識,我國在確保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別是在新刑訴法中確立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和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但不可否認,我國尚未確立供述自愿性規(guī)則。確保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是尊重其人格尊嚴的內(nèi)在要求,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的憲法原則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時也是實現(xiàn)程序正義、確保獲得犯罪嫌疑人真實供述的必然要求。“‘引誘’、‘欺騙’需要作為非法取證方法予以規(guī)制,這是因為不適當?shù)囊T、欺騙將損害證據(jù)的真實性、取證的正當性,乃至其他合法利益(如司法誠信原則)”,[6]為了防止偵查人員在訊問中偏離許諾的合法軌道,應當確立供述自愿性規(guī)則對偵查人員行為作出限制。作為供述自愿性規(guī)則的保障性制度,沉默權(quán)制度和訊問時律師在場制度也應當逐步確立。
(二)建立許諾規(guī)則,規(guī)范許諾行為
通過建立許諾程序,規(guī)范偵查人員的許諾行為,一方面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權(quán),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犯罪嫌疑人供述合法、有效。
1.許諾利益及責任的告知
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名,告知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同案犯罪行及揭發(fā)檢舉他人犯罪、提供犯罪線索得以偵破其他案件會受到從寬處理的情況,并告知我國現(xiàn)行的刑事政策等與許諾相關(guān)的法律利益。告知犯罪嫌疑人許諾之利益是偵查人員在訊問中運用許諾的訊問策略方法的基礎(chǔ),犯罪嫌疑人明確自己所處的狀態(tài)及供述自己或者揭發(fā)他人罪行所帶來的利益是偵訊雙方這種特殊“交易”成功的必要前提。另外,偵查人員還要告知犯罪嫌疑人在偵查人員許諾的情況下自己供述非真實的法律責任以及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而偵查人員未兌現(xiàn)之責任,以激勵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
2.許諾結(jié)果的確認
當偵查人員的許諾發(fā)揮效果,雙方達成“交易”時,需要對許諾結(jié)果進行固定。許諾結(jié)果的固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內(nèi)容包括偵查人員許諾的法律利益以及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內(nèi)容。固定許諾結(jié)果的法律文件應當交犯罪嫌疑人過目,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讀給他聽,犯罪嫌疑人沒有異議的應當簽字,偵查人員也要簽字,犯罪嫌疑人可以要求駐所檢察人員作為證明人簽字。
3.許諾后果的責任
許諾后果的責任是指,偵訊雙方達成許諾這種“交易”后,一方未履約(虛假供述、承諾未履行)或者毀約(翻供)所帶來的法律后果。首先,對于犯罪嫌疑人來說,如果其供述被證實為虛假供述,或者在以后的訴訟程序中出現(xiàn)翻供行為的,則其應當承擔無法得到相應許諾利益的并可能作為其認罪態(tài)度不好依據(jù)的不利法律后果;其次,對于偵查人員來說,若其未按照履行其許諾之利益,則犯罪嫌疑人因其許諾而發(fā)生之行為將不具有證據(jù)效力。
[1]劉梅湘.刑訴法第43條之反思[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3):89-94.
[2][美]弗雷德·英博.審訊與供述[M].何家弘,等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2.
[3]畢惜茜.論偵訊雙方的人際交往關(guān)系對偵查訊問的影響[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3):70.
[4]何泉聲.“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刑事政策問卷調(diào)查與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9(5):7-12,43.
[5][美]喬恩·R·華爾茲.刑事證據(jù)大全[M].何家弘,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272..
[6]龍宗智.我國非法口供排除的“痛苦規(guī)則”及相關(guān)問題[J].政法論壇,2013(5):20.
(責任編輯:黃美珍)
ApplicationofCommitmentinInterrogation
ZHANG Dong-ran
(ChinesePeople’sPublicSecurityUniversity,Beijing100038,China)
There have always been disputes on whether tactical interrogation method such as threat,attraction and cheat are legal.The idea that tolerates the tactical interrogation method such as threat,attraction and cheat is approved by more and more scholars.Commitment is essentially an attraction.It is worth discussing that what difference there is between them,whether it is workable in Chinese interrogation and how to operate.
commitment;interrogation;application
2014-05-14
張冬然(1987-),男,河南安陽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偵查學。
D918
A
1671-685X(2014)03-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