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東洋,馬章元
(山東省 陽谷縣人民法院,山東 陽谷 252300)
隱私權是人格權利的重要內容,要尊重人格尊嚴,就必須尊重他人的隱私權。當公民的隱私權受到他人的侵害,其人格利益就受到減損,那么侵害人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否則,良好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個人的內心安寧就會受到踐踏,導致人人自危。
當今社會,當新聞媒體侵犯他人隱私權之后,解決的方式主要有協商方式、調解方式、訴訟方式。
1.協商方式。是指侵權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后,與受害人在自愿和充分協商的情況下,達成共識,私下解決雙方的爭端。由于隱私本身就具有“秘密性、不可告人性”等特點,一旦這種隱私予以公開乃至訴訟,這種隱私糾紛就會在更大范圍內為人所知,致使隱私權人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以協商的方式化解雙方的矛盾就成為必要。但是,新聞媒體畢竟處于強勢地位,它們常常會利用受害人不愿把隱私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的這種心理,對受害方采取傲慢的態(tài)度,致使受害人的損失沒有得到切實合理的補償,因此在協商解決這類問題時,應強調依法辦事,并尊重受害人的意愿[1]103-109。
2.調解方式。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之后,當事人雙方可以在第三人的參與下,幫助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歷來解決民事糾紛最常見的方式之一。矛盾雙方常常通過親戚朋友、單位、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的參與調解,最終達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以調節(jié)方式結案的幾率在目前中國還是比較高的。通過調解的方式來化解此類矛盾,有助于大家彼此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安定團結。但是,由于新聞媒體和普通公眾畢竟在信息、社會影響力等各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往往由于新聞媒體的強勢地位和新聞從業(yè)者的地位優(yōu)越感作祟,導致隱私權受害者一方得不到應有的補償。
3.訴訟方式。這是指隱私權受到侵害的一方,將新聞媒體侵害其隱私權的糾紛提交到法院,通過法院的審理來解決糾紛的方式。由于訴訟的內容涉及到當事人的隱私,根據各國的法律,一般情況下隱私權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要求法院不公開對該案件進行審理。但是,由于訴訟的程序相當繁瑣、復雜,需要當事人雙方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訴訟成本相對較高,并且權利受害方經常得不到應有的補償。
新聞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可以參照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承擔方式,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等五種責任承擔方式。然而,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有其特有的特點,“恢復名譽”和“消除影響”的責任承擔方式往往是不可取的,因為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一旦發(fā)生,受害人的精神上或心理上就受到傷害,影響已經很難得到消除,并且采用這兩種方式往往會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內對受害方造成更大的傷害。隱私本身是真實的個人信息,由于新聞媒體的介入導致在一定范圍內為他人所知曉,所以應該強調以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來承擔責任為宜。
現代社會由于新聞媒體侵犯個人隱私權的現象越來越多,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所引起的糾紛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如何才能減少甚至杜絕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現象的出現?為了更好地防范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現象的發(fā)生,筆者擬從侵權的原因入手,從主客觀方面對新聞侵犯隱私權進行分析。
1.客觀方面的原因。新聞侵犯隱私權的客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積淀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諸多方面,既有積極的方面,也包含著消極因素,有精華也有糟粕[1]351。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歷來中國社會是一個重人情關系而輕法治的社會,導致很多中國人法制觀念的淡薄,現實法律基礎相對脆弱。直到今天,依法治國雖然成為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當很多人遇到麻煩和困難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托關系和走后門,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這種民族文化心理導致整個社會輕視法治,為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的產生提供了溫床。其二,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建設存在缺陷,導致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的現象大量存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規(guī)制新聞出版的法律,這對新聞媒體的監(jiān)管和執(zhí)法帶來諸多難度和不便,同時由于現實法律威懾力的相對脆弱也容易使一部分新聞從業(yè)者產生僥幸心理,在思想方面對新聞侵犯隱私權所產生的危害放松了警惕。其三,新聞出版發(fā)行單位內部缺乏行之有效的新聞侵權的預警機制。有相當多的新聞單位對新聞侵權認識不足,沒有建立可行的制度規(guī)制新聞侵權,缺少嚴厲的責任追懲制度,僅靠人來預防很容易導致侵權事故頻發(fā)。其四,政府行政監(jiān)管薄弱。由于沒有相關的新聞出版法律,各級行政監(jiān)管單位在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常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只能依靠行政命令,嚴重影響了行政監(jiān)管的力度。
2.主觀方面的原因。導致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主觀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新聞工作者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工作責任心。很多新聞侵權的產生是由于新聞從業(yè)人員工作態(tài)度不端正,工作責任心不強,缺少必要的職業(yè)操守,漠視他人的個人權利,導致新聞侵權事件的頻發(fā)。新聞是一個與人文、社會密切相關的行業(yè),這就決定了新聞從業(yè)人員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從業(yè)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有非常寬的知識面,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尤其要有良好的法律修養(yǎng)。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但要做到公正、客觀、準確、及時,而且在新聞活動中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二是由于新聞單位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導致自己在社會中失位。隨著媒體的增多和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大量增加,很多的新聞媒體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不惜采用侵犯他人隱私權來吸引公眾的眼球。在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大背景下,一切以經濟指標為標準而忽視媒體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很容易導致新聞侵權事件的發(fā)生。三是新聞媒體單位的主要領導對新聞侵權出現的問題不夠重視??梢哉f絕大部分的新聞侵權案件都是與單位的主要領導重視不夠、管理不嚴、抓得不牢相關聯的,因為新聞作品終審基本上都是由單位主要領導負責的[1]252。因此,新聞媒體單位領導的重視程度與新聞侵犯隱私權事件的頻發(fā)有直接關系。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避免新聞侵犯隱私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法律意識、加強自身職業(yè)操守。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如果新聞從業(yè)人員主觀上尊重他人隱私權的意識淡薄,不能嚴格自己的職業(yè)操守,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隱私,就會存在潛在的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因素。人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新聞從業(yè)人員業(yè)務素質是最為關鍵的要素,他們業(yè)務素質的高低,尤其法律文化素養(yǎng)的高底直接制約新聞侵權的發(fā)生與否。由于新聞活動中會牽涉到各方的利益,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衡量這些利益輕重的前提下,厘清哪些利益優(yōu)先,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僅做到客觀、公正、準確、及時,還能在衡量利益輕重之后,對優(yōu)先的利益進行保護。因此,新聞工作者就要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職業(yè)操守,堅持新聞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原則的前提下,不斷探索開拓新聞報道的領域,以新聞媒體的社會效益優(yōu)先,在尊重他人、尊重社會方面體現新聞媒體良好的社會導向作用。
其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新聞侵權預警機制及審查責任追懲制度??梢詮囊韵聝煞矫婵紤]:一是建立個人、部門、終審三級責任預警機制。第一級是個人預警,也就是新聞從業(yè)人員都要根據自己的工作和個人業(yè)務特點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分清哪些采訪報道屬于侵犯隱私權,樹立責任意識、風險意識、侵權懲罰意識,并貫徹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從源頭上剎住侵犯隱私權的現象發(fā)生。第二級是新聞部門預警機制,主要指每個新聞部門都有一套嚴格的新聞監(jiān)督審查機制,發(fā)現和查找出作者自己沒有發(fā)現或疏忽的新聞侵權問題。第三級是終審預警機制,它是指新聞作品發(fā)布前的最后一道關卡,這一關可以說責任非常重大,一旦此關失陷,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新聞侵權一旦發(fā)生,輕則賠禮道歉,耗時費力,重則對簿公堂,賠償經濟損失,同時還對新聞媒體自身造成傷害,容易導致公眾對新聞媒體產生畏避感,一旦新聞媒體喪失了群眾基礎,新聞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因此,在涉及到私人信息的采訪報道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預警機制規(guī)定的程序辦事,慎重對待他人的權利。除了把預警機制落實到位,還要有嚴格的責任追懲制度。一旦出現侵權事件,就要按照制度明確責任,層層負責,部門領導要對本部門出現的問題承擔監(jiān)督審查責任,負責終審領導對新聞侵權負總則,從而體現出新聞作品責任追懲制度的威懾力。
其三,加強法律監(jiān)管力度,增強法律威懾力。為了有效地制止新聞侵權現象的出現,各級政府新聞監(jiān)管部門、司法機關要不斷完善監(jiān)管制度,從思想上重視,增加必要的人力物力,改善監(jiān)管方式,提高監(jiān)管效率,加大懲罰力度。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新聞單位和個人嚴厲追懲,以加大因新聞侵權而應付出的風險和代價,增強法律的威懾力。
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主要從零散、簡單的一些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中有所體現,還沒有把隱私權提到一個相對完善、獨立權利的地位來加以保護,致使個人隱私遭到侵害后,得不到切實的保護。新聞侵害隱私權后得不到有效的規(guī)制,以及隱私權所有人濫用訴權的情形都會導致對社會良好秩序的破壞,因此,為了從法律角度對公民隱私權加以保護,同是也為了促進新聞媒介在現代社會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有必要對涉及新聞自由和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加以補充和修改,使隱私權能真正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鑒于此,我國應在立法層次上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在《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加強隱私權的獨立性。由于我國從國家機關到地方政府這些年都是以經濟掛帥,雖然各種經濟立法發(fā)展較快,但是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隱私權作為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導致該項權利受到侵害后得不到應有的救濟。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業(yè)界對其給與了莫大的關注,期望通過這部法律對隱私權保護起到切實有效的作用,然而法律通過之后,卻令人大跌眼鏡,隱私權的保護仍然虛無飄渺。在《民法通則》和相關司法解釋中把隱私權歸為名譽權一類,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隱私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即使隱私權和名譽權有很多重合的情況,但二者畢竟屬于兩種不同的權利:首先在權利主體上,名譽權的主體既可以包括公民,也可以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而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公民個人。其次,侵權方式上,侵害名譽權的手段主要是侵權人采用侮辱、誹謗或者采取無中生有等方式貶損他人人格,通常散布的是他人的虛假信息或情節(jié);侵害隱私權主要表現為非法獲取、散布他人私生活信息、干涉他人私生活,通常散布的是他人的真實信息。再次,權利的保護方式上,對名譽權的救濟即可以通過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方式,也可以通過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方法予以彌補;而對隱私權的救濟一般只能通過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方法進行,以避免在更大范圍內宣揚個人的私生活信息。因此,把個人隱私權和名譽權捆綁保護的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最終的結果是個人的隱私權得不到切實的保護。從新聞傳播活動的角度來說,保護名譽權的核心問題是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避免各種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有損他人社會評價的虛假事實和評論、保護隱私權的核心問題是傳播內容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必須有一定的限度,避免涉及那些不應該擅自公開的私生活領域[2]194。因此有必要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加以保護。
2.明確隱私權的內容及保護方式。在塑造完整的人格權方面新聞自由與隱私權具有某些相同的功能,然而二者在實踐中可能更多地表現為沖突的一面。根據目前對隱私權保護不足的現狀,有必要對隱私權做為獨立性的權利進行立法保護。從目前來看,立法消極不作為已經遠遠滯后于現代社會對隱私權的保護的需要,只有在客觀價值的指導下,通過立法明確隱私權的權利屬性、劃定隱私權保護的范圍、隱私權的救濟方式,新聞自由才能更好的得以行使,隱私權才能得到切實的保障。
歐美社會很注重對個人隱私的保護,現今西方很多國家都以積極立法的方式對隱私權加以保護,美國1974年就制定了《隱私權法》,以規(guī)制政府權力的正確行使,它同時和美國1967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情報公開法》《陽光下的政府法》一同構筑了美國行政公開制度,同時也對新聞自由和個人隱私權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協調作用。而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的個人數據隱私保護法則從公權力主體和私權力主體一體規(guī)范的角度進行立法,同時還設定了國家特別機關進行監(jiān)督執(zhí)行[3]204-205。例如德國在1990年大規(guī)模修改《個人資料保護法》,以規(guī)制國家機構和個人對個人資料的收集和披露制度,規(guī)定了監(jiān)督機構的設置和監(jiān)督權的正確適用,使個人的隱私權保護得到了切實的加強。
然而,就我國目前對隱私權保護的內容、范圍及定義來看,還主要停留在學理范疇上,僅靠一些學術觀點的支持,隱私權作為法定的權利只能在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范圍內得到保護,為了增強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則必須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對隱私權的內容、范圍、保護方法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
由于隱私權是個人的私有權利,因此隱私內容是否公開以及公開的程度應有當事人自己決定。在各種新聞活動中,對何為新聞侵權、何為正當采訪等內容,應有明確的立法加以規(guī)定,否則不但隱私權得不到切實的保護,新聞自由也會受到限制。
其一,在制定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時,首先要明確個人隱私的范圍。因為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個人和社會的接觸也日益頻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如何維護內心的安寧受到人們的關注,由于每個人的經歷的不同、思想的差異,人們對何為隱私也有不同的標準,因此法律制定時應考慮社會現狀、中外文化差異、大多數人的觀點等因素,以例舉式方式為個人隱私劃定范圍,一般情況下,個人隱私應當包括個人年齡、婚姻狀況、家庭、健康、住址、性別、姓名、民族、個人經歷、社會活動等與個人相關聯的反映個體特征、并具有可識別的資料。
其二,要對隱私權的保護內容進行界定。從隱私權的發(fā)展來看,其內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那么勢必擠壓其他相關權利尤其新聞自由權的行使。法定的權利只能在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范圍內才能得到切實保護。正如全國人大法工委在提交的隱私權保護的提案中明確隱私權的內容應包括:生活安寧受到保護、住宅不受侵犯、通訊密碼受到保護、隱私人的資料受到保護等內容。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也在其提交的提案中明確提出,隱私權的內容應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私人空間、身體隱私、生命信息、通訊自由和通訊秘密等。只有從內容和范圍方面對隱私權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隱私權才能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切實的保護。
其三,明確新聞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由于我國的《民法通則》把隱私權化歸人格權,對于侵犯人格權的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然而,根據隱私權的自身特點,在責任承擔方式上很難適用恢復名譽和消除影響的方式,一旦隱私權受到侵害,給當事人往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因此在制定法律時應考慮適用精神損害賠償來彌補侵權人責任承擔方式上的不足。新聞媒體往往有雄厚的財力和社會影響力,和個人比較而言,其顯然處于強勢地位,在很多情況下,僅僅適用民事賠償方式難以起到制止新聞侵權現象的發(fā)生,新聞媒體對于因其侵權而承擔的經濟處罰不足于起到對以后媒體侵權的威懾作用。因此,在考慮經濟處罰之外,還應當讓新聞媒體極其從業(yè)人員承擔其他方面的法律責任,如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其四,在其他法律中應對隱私權保護加以明確?,F代社會人權保障意義不斷凸顯的情勢下,“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各國憲法的基礎和核心。人不是為國家和社會而存在,而是國家和社會為人而存在[3]15。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中寫道:“對人權的無知、健忘和蔑視,乃是公共災難和政府腐敗的唯一根源?!盵4]81通過憲法保護隱私權有助于培養(yǎng)公民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然而,我國憲法及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雖然規(guī)定了相關人格權的法律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隱私權保護的法律精神,但是它只是一種狹窄意義上的保護,沒有體現出公民隱私權利的重要性,隱私權的保護缺乏憲法的支持,這不能不說是立法上的一個缺陷。因此有必要在憲法中以明確的語言文字對隱私權保護加以規(guī)定,以使全社會意識到隱私權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郝振省.新聞侵權及其預防[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8.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王秀哲.隱私權的憲法保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